常隆村[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侯堡鎮常隆村]

常隆村隸屬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常隆村地侯堡鎮西,距鎮政府1.5公里,和潞安礦業集團毗鄰,東鄰208國道,西鄰太長高速,交通便利,總戶數391戶,總人口1290人,現有耕地2221.2畝,西部為丘陵地段,東部平坦。

常隆村,北緯36°26′,東經112°56′,位於襄垣縣城西南15公里處,在隋朝大業十四年(605年)時名鐵峽關。《隋唐演義》中風流倜儻、驍勇善戰的名將羅成就戰死在鐵峽關外的淤泥中(現仍遺存有祠廟)。鐵峽關在歷史上曾有兩位皇帝在此逗留:一位是唐朝開元盛世的唐明皇李隆基。唐景龍三年(706年),李隆基被封為臨淄王,外放潞州別駕。他在上任途中,於鐵峽關駐足休息,曾在館驛(現存的抗日政府襄漳縣辦公舊址處)寫下了《早登太行山中言志》的著名無言詩篇;另一位是宋太祖趙匡胤。五代後周廣順至顯德年間(951—954),趙匡胤千里送京娘,曾在此偶感風寒,盤滯數日,得到了店主很好的照料。後來他於建隆元年(960年)登基當上了北宋皇帝後,邑人曾勒石追記此事,並捐資為其興建生祠龍建寺。寺成,地方官員報奏趙匡胤。開光大典時,趙匡胤派宰相趙普前來開光,並為鐵峽關題字更名為常隆(表示宋太祖從建隆年間登基,常隆永泰)。由此,常隆作為地名沿用至今,常隆村村名的來歷和傳說還有三種說法。
村名的來歷和傳說
“十龍治水”的傳說:上古時候,上天派十條蒼龍來到漳河流域治理山川河谷,並按每條龍的不同專長分派不同任務,但這樣的分工讓十條龍起了爭議,就有其中一條龍夜間逃往了東南方向河西的一條溪澗里,後來躲藏這條龍的地方便叫“藏龍”,諧音“常隆”。(摘自《村志》)
商業大街長如龍:兩千多年來陸續遷來常隆定居的人越來越多,買賣客商逐年增加,村形村貌便形成了有頭、有身、有尾的巨龍形態。後溝地勢偏高像龍頭,從村西拐道轉西園像龍的脖子,從西往東2里長的“明清商業街”成了龍身,觀音閣外的東頭街便是龍尾,唐朝以前傳說中的“藏龍”便演變成了“長龍”。(摘自《村志》)
後來到了明代晉商、潞商的興起,常隆這裡作為南北交通要道,一年四季商賈雲集買賣興隆,所以“長龍”也就改名為如今的“常隆”。(摘自《村志》)
昔日的繁華大街
常隆鎮為東西一條街,街長1公里,街寬10米,一街兩行皆為明清磚木結構建築,鎮內有恆升泰錢莊、仁成康銀匠鋪、福全涌貨棧、仁義堂貨棧、祥雲閣飯莊、祥雲閣客棧等50多家工商實體,曾被稱為潞安府首屈一指的“遍地是黃金的金常隆”。傳說,常隆鎮是一塊風水寶地,地脈極強,雖然繁榮昌盛,但屢遭兵燹。為此,凡在常隆鎮做生意的坐賈商家,在修建門店時,必往地下埋一定數量的金銀瓷器為鎮物。
常隆鎮往日的繁華興盛,首先得益於它的地理位置。常隆是當時晉陽(太原)通往潞安(長治)的交通要道,而且從常隆鎮往東出天井關可達邯鄲,往北可通遼縣,非常適合做商品集散加工的中轉地。其次得益於鎮上的來料加工業較為發達。第三,得益於有一個良好的經營環境。凡是南來北往的客商來常隆鎮做生意,無論是人身安全還是財產安全都有保障。“破店不漏針”一直是常隆鎮坐商誠信無欺理念之外又一個共同的經營理念。第四,得益於服務功能齊全。在常隆鎮上購買重要物資的外地客商,為了運輸途中的安全,可在常隆鎮上僱傭到猛遠鏢行為其押運;賬目結算,有錢莊兌換;生病時,店家就會派人請郎中為其診治,即便是煎湯送藥,概有店家照料;客商馱隊的腳力需要打掌穿蹄,同恆遠或久恆遠的馬掌鋪會盡心服務。常隆鎮成為了抗日政府襄漳縣的所在地,大批糧食、布匹、潞麻、油、鹽、醋、茶、通過地下交通線源源不斷地運向了八路軍總部武鄉的磚壁、王家峪。上黨戰役時,在襄漳縣人民政府組織下,常隆鎮的工商企業將店鋪的木板門扇卸下來運到老爺山構築工事,並通宵達旦將上萬斤白面烙成大餅,運送到老爺山前線慰勞解放軍。上當戰役勝利結束後,襄漳縣民主政府在常隆鎮舉行了祝捷大會。會上,陳賡將軍稱讚常隆鎮“不僅是金盆鎮,更是革命的功臣鎮”。新中國成立後,襄漳縣被撤銷,常隆鎮又劃為襄垣縣轄下的一個鎮所在地。
文物古蹟
三嵕廟供奉之神為羿。神話傳說堯時十日並出,烈日炎炎,植物燒死,猛獸長蛇為害。羿提弓於三嵕山射去九日,又射殺猛獸長蛇,為民除害。並能行雲雨為民御炎旱,有求必應。常隆村是后羿射日故事的發生地,故而百姓敬奉,大興土木、修築三嵕廟祀之。“后羿射日”的神話傳說已被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常隆觀音閣位於襄垣縣侯堡鎮常隆村中部。坐東朝西,東西寬7.7米,南北長9.7米,占地面積約為74.69平方米。單檐懸山頂。創建不詳,現存為清代遺構。下為磚石券洞,上有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五檁。左右配房各一間。
常隆村幾乎每個廟宇旁都設有這樣一個燃香的爐子,既防止火災,又增添了情趣……

民俗風情
雖然已失去往日潞(城)、屯(留)、襄(垣)交界區域內經濟中心的地位,但常隆古商鎮上仍然矗立著的南北兩排的明清四合頭二進院二層樓式建築,依然向人們表白著它昔日的輝煌;常隆古商鎮上的橋上橋(據考證為中國古建築史上拱橋上復建拱橋為數甚少的實例之一)依然向世人坦裸著它曾經承載的成千上萬駝隊沉重的蹄蹤和搖曳著叮叮噹噹的駝鈴;常隆古商鎮上48眼古井依然向世人昭示著它為歷史上千百萬過往客商提供過甘甜的清泉;常隆古商鎮上遺存的古廟佛閣依然向社會展示著它那勤勞、聰穎的古韓兒女的建築藝術和辛勤汗水;常隆古商鎮在翻修過程中,不時有古文物和金銀財寶的出土,依然證明它固有的“金盆鎮”面目;常隆古商鎮上能容納1.5萬人的露天戲園依然在無聲傾訴者它曾有過的博大恢宏的歡愉場景。如今,常隆古商鎮往昔的光環雖已消失,但它在歷史上形成的“金盆鎮”奧秘依然沒有完全解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