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農業機械化管理局

農機社會化服務的興起,有效地解決了小規模經營與機械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激發了農民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積極性,大大加快了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進程,這是“十五”農機化發展取得的重要成就和經驗。 “十五”期間,在全市安全生產形勢比較嚴峻的情況下,農機安全生產始終保持平穩的態勢,並逐步好轉。 “十一五”期間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要目標是:農業機械化保持較快發展,農機裝備水平穩步提高,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農機服務市場化、社會化進程加快。

常德市農業機械化管理局

單位簡介

1973年建立常德地區農機管理站,1974年改為農機管理局,1989年地改市,又改為市農機管理站,1995年機構“三定”為市農機局。2001年機構改革設定常德市農業機械化管理局,簡稱市農機化局,正處級,全額撥款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市政府直屬事業單位。根據市政府授權,市農機化局履行八個方面的行政管理職能,負責全市農業機械化工作。
一、“十五”時期農業機械化事業發展的主要成就
1、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裝備結構逐步完善。
“十五”時期,農業機械擁有量保持了快速增長的勢頭。到今年底,全市農機總動力達307萬千瓦,位居全省第二,比2000年增加76萬千瓦,增長32.9%,年均增長6.5%,每百畝耕地擁有農機動力由2000年的33千瓦提高到44千瓦。農機裝備水平的提高,不僅表現在總量上的增長,更重要的是農機裝備結構有所改善,直接套用於農業生產特別是水稻生產主要環節的機具快速發展,水田耕整機今年年底已達8萬台以上,比2000年增加近42%;聯合收穫機更是發展迅猛,年底達2300台左右,是2000年的10.7倍。此外,栽植機械、植保機械、烘乾機械及其它配套作業機械也呈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拖拉機、機動插秧機、油菜收穫機、水稻半餵入式收穫機、穀物烘乾機等高性能、高效率的先進適用農業機械的推廣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農業機械的發展,促進了土地規模經營,大大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耕整、排灌、植保、收穫、烘乾清選等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的機械化水平大幅提高,作業領域由大田農業向設施農業、由種植業向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到今年底,全市機耕面積370千公頃,比2000年增長62千公頃,機耕水平達69%;機械化收穫面積180千公頃,比2000年增加139千公頃,僅此一項為農民增收節支近2億元,機收水平達32%。全市機電排灌面積280千公頃,機械植保作業面積75千公頃,機械脫粒糧食數量260萬噸,機械加工農副產品500萬噸以上。機電排灌、農產品初加工、農村運輸環節實現了初級階段的機械化。
2、農機社會化服務機制逐步完善,服務功能日益增強。
“十五”期間,我市農機部門努力探索和實踐,認識到:在農村實行統分結合的家庭承包經營體制的形勢下,必須尋求農業的小規模經營與發展機械化大生產之間的最佳結合點,只有解決了農機使用效益問題,才能形成農機化發展的潛動力。為此,全市農機部門狠抓農機社會化服務的建立和農機社會化服務形式的創新與完善。一是農機部門的利用自身技術優勢組建了各種形式的農機作業服務隊,充分參與了機耕、植保、排灌、機收承包服務為主的農機作業服務市場,增強了自身的服務功能。二是以農戶為主體的多元化農機經營體製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目前,農機戶經營收入已由2000年的12億元增加到22億元,農機戶經營收入在全市農機化經營總收入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目前已占90%。三是創新了農機社會化服務模式,象跨區機收等農機作業服務突破了地區、部門的限制,使農機社會化服務與家庭承包經營有機結合起來,解決了無機戶難以解決的困難,並拉動了農機需求市場。四是股份制、合作制、農機專業服務公司等多種形式的農機服務組織不斷出現,加快了農機服務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進程。
實踐證明,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農村家庭承包經營體制的要求,符合農機化發展“共同利用”的原則。農機社會化服務的興起,有效地解決了小規模經營與機械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激發了農民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積極性,大大加快了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進程,這是“十五”農機化發展取得的重要成就和經驗。
3、農機安全生產監管成效顯著,安全形勢根本好轉。
“十五”期間,在全市安全生產形勢比較嚴峻的情況下,農機安全生產始終保持平穩的態勢,並逐步好轉。一是農機事故得到控制。五年來,無一起群死群亡的農機責任事故出現,並且做到了減少一般事故,抑制重大事故,杜絕特大事故。二是內業管理日益規範。從農用機車入戶、改裝改型、發牌發證、駕駛員考試考核、年度檢審到事故處理、監理裝備建設、隊伍建設、執法行為規範等各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相應的規章制度,並得到了嚴格執行。
三是農機安全生產責任制嚴格落實。通過層層簽訂農機安全生產責任狀,落實農機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責任體制,初步形成了全社會“齊抓共管”的農機安全生產格局,提高了農機安全生產監管水平,取得了農機事故四項指數全面下降、農機安全生產形勢逐步好轉的大好局面。
4、農機體制改革穩步推進,農機工業逐漸復甦。
“十五”期間,根據改革的需求,遵循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我市農機部門深化了對農機系統的改革、引導和扶持。首先是完成了對局屬國有中型企業--常德市農業機械總公司和集體企業--常德市農業機械物資公司的改制工作,兩個置換工作已於2002年全部順利完成,職工的再就業也大部分得到了妥善安置。二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常德市農機大市場,通過市場築巢引鳳,目前,已有全國500多個廠、商家進駐我市,經營農機機電產品,常德市農機大市場已成為湘西北及湖北鄰近縣市的農機機電產品集散地。三是按照市委、市政府“工業強市、民營富民”的戰略決策,大力扶持地方農機工業企業。我市農機部門堅持市場導向的原則,綜合運用經濟調控手段,全力扶持農機工業。本世紀初開始起步的臨澧安福農用車製造有限公司、臨澧金牛農用車製造廠、石門民源農用車廠就是在農機部門的扶持、引導下逐步崛起的,目前,產品已銷往本省以外的湖北、貴州、四川等省。而且,在市、縣兩級農機部門的共同努力下,這三個企業按照“走出去、請進來”的戰略,正與外省的大型農機生產企業洽談合作意向,生產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
二、“十一五”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十一五”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指導思想: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目標,以貫徹實施《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為動力,堅持以人為本,堅持速度與效益並重的原則,堅持依法促進與依法管理,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重點突破,加強政府引導與巨觀調控,加快農機化科技創新,最佳化農機裝備結構,建立健全農機化管理服務體系,完善市場機制,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積極性,實現農機化持續、快速、協調發展。
“十一五”期間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要目標是:農業機械化保持較快發展,農機裝備水平穩步提高,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農機服務市場化、社會化進程加快。計畫到“十一五”期末,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400萬千瓦,大宗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0%以上。積極推進主要農產品生產過程機械化和產業化經營,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取得重大發展,經濟作物、畜牧業機械化取得突破,農業機械化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對農業和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綜合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