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簡介
讓琴棋書畫回到中國人的生活中東書房作為一家綜合性的琴棋書畫教育培訓機構,以雅致古樸的校區環境、專業的師資力量與細緻全面的人性化服務享譽業界,琴棋書畫茶藝國學等課程備受好評。
東書房的使命恰如北宋大儒張載所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東書房的願景就是讓琴棋書畫回到中國人的生活里。東書房教育志在傳承中華傳統,弘揚國學才藝。
我們始終以優秀團隊打造適合兒童的中華國學書房和傳統文化課堂。從琴棋書畫出發,希望幫助學員在良好的文化藝術氛圍中學習、認知、欣賞、參與與創作,以提升美感素養,陶冶品德情操,修身養性,全面接觸中國傳統文化,打造屬於中華民族的世界名片。眼下在琴棋書畫教育培訓領域,東書房已經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品牌。
2015年,東書房正式與上海交通大學教育集團簽約,接受上海交大教育集團和昂立教育的戰略產業投資,共同打造綜合性琴棋書畫教育培訓品牌。昂立教育自一九八四年成立以來,秉持以教育產業促進教育公平,以教育創新提升國民素質為使命,並始終堅信“教育成就中國夢”。昂立教育在上海教學點眾多,綜合規模龐大,全國加盟連鎖學校也非常多,是一家知名的綜合性非學歷教育機構。
東書房志在傳承中華傳統,我們始終以優秀團隊打造適合兒童的中華國學書房和傳統文化課堂。從琴棋書畫出發,希望幫助學員在良好的文化藝術氛圍中學習、認知、欣賞、參與與創作,以提升美感素養,陶冶品德情操,修身養性,全面接觸中國傳統文化。東書房期待在國學復興的路上與各位一路同行,讓琴棋書畫重新回到中國人的學習和生活中。[3]
教學理念
打造綜合性國學教育新模式東書房秉承國學精神,弘揚傳統才藝,為中國人提供全面的傳統才藝與國學教育。
古為今用
東書房謹遵“古為今用”的教育理念,全面汲取中國五千年文明精華,科學引鑑古時先賢教育理念,以純正的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打造綜合性國學教育新模式。
因材施教
東書房秉承孔夫子“因材施教”教育理念,針對學員個性制訂高效學習計畫,並以優質全面的教育服務,讓學員在國學才藝學習過程中充分彰顯個性,塑造完善人格。
知行合一
東書房倡導中國“知行合一”的至高教育理念,立志將傳統才藝與國學內涵通過學習從而滲透到學員的生活當中去,在國學與才藝的學習中修身齊家,提升精神氣質。[4]
校區分布
①南大街中心:鐘樓區南大街商務步行街商務館B座,②星河中心:武進區武宜北路9號星河國際COCOCity,
③萬達中心:新北區萬達百貨六樓
書房課程
國畫課程
適合對象:幼兒(4-6歲)學生(7-18歲)成人(18歲以上)中國繪畫又稱中國畫,簡稱國畫,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畫是中國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寫意。[5]
國學啟蒙
適合對象:幼兒(4-6歲)國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初,而大盛於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尋根”熱,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掀起遂現,今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正視。它是一種綜合素質的培養;隨著孩子年齡、見聞的增長,國學教育演變成究探性學習,更能增強各種綜合能力。
古箏課程
適合對象:幼兒(4-6歲)學生(7-18歲)成人(18歲以上)古箏又名漢箏、秦箏、瑤箏、鸞箏,是中國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屬於彈撥樂器。它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早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代,李斯《諫逐客書中》述及秦國樂舞的一段說:“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叩缶、擊瓮而就症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圍棋課程
適合對象:幼兒(4-6歲)學生(7-18歲)圍棋是一種策略性兩人棋類遊戲,中國古時稱"弈",西方名稱"Go"。流行於東亞國家(中、日、韓等),屬琴棋書畫四藝之一。中國古代四大藝術:“琴、棋、書、畫”之棋,指的就是圍棋。圍棋的歷史起源,《路史後記》中說堯娶妻富宜氏,生下兒子丹朱。丹朱行為不好,堯至汾水之濱,見二仙對坐翠檜,劃沙為道,以黑白行列如陣圖。帝前問全丹朱之術,一仙曰:“丹朱善爭而愚,當投其所好,以閒其情。”指沙道石子:“此謂弈枰,亦名圍棋,局方而靜,棋圓而動,以法天地,自立此戲,世無解者。”。丹朱由堯處學了圍棋,據說果真有了長進。(仙話見《歷代神仙通鑑》)也有人說是舜作圍棋以教愚子商均。按照這種說法,製造圍棋,是為了開發智慧型,純潔性情的。[5]
毛筆書法
適合對象:幼兒(4-6歲)學生(7-18歲)成人(18歲以上)言說中國書法,要感性一些。很慢——作為東方閒適情調的書法藝術,就是以慢來展開的。它是舊時代的產物,適合於那個時代的節奏、氛圍,它不需要以速成的形式來實現。宋高宗說自己:“凡五十年間,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筆墨。”這么忙的一個人,習慣了書寫之慢,在慢中得到了樂趣。慢使過程長了起來,看不到遠處的目的,有時一年半載,不見鮮明地長進,卻也持抱不放。曾國藩說:“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想必古人都是如此,安心於慢,不捨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