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貢面

常山貢面

常山貢面又稱索麵,是浙江常山傳統的特色名吃,細膩爽滑,唇齒留香,屬於貢品。兩頭黑指起早貪黑,道盡貢面製作的艱辛。貢面都是純手工加工,一大坨麵團經過揉粉、開條、打條、上筷、上架、拉麵、盤面等10多道工序,逐步做成白如銀、細如絲的貢面,手法令人眼花繚亂,讓人覺得拉麵師傅的手藝在他們面前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當金色的陽光透過薄雲,絲絲縷縷地灑落下來時,農戶們便扛出插滿面筷子的麵條架,然後依次用暗勁拉扯,數百雙面筷子上手指般粗的麵條頃刻形成精細均勻的絲面,數米長的“萬千銀絲”迎微風飄拂而不斷,猶如一幅幅精緻的工藝品。

歷史

常山貢面 常山貢面

相傳宋朝皇帝喜食此面,歷史上常山手藝人將加工精細上乘的貢面連 同球川鎮產的“球川官紙”年年進貢,故稱作“貢面”。現在, 正月里拜年,遇上了祝壽、喬遷等喜日,總有一碗熱辣辣、油汪汪的貢面迎接,並在絲絲麵條下掩藏兩個“子鱉”(像荷包蛋)——此種做法,人們戲稱之“豬欄草鋪芋子”,殊為有趣。

據史料記載,常山索麵早在唐鹹亨時期就開始生產,北宋時期大大小小的索麵製作場坊就已經遍及城鄉,因其形似絲索,俗稱索麵。

常山索麵緣何成為“貢面”?相傳這與明朝宰相嚴嵩有關。傳說嚴嵩發跡前上京趕考途經常山,因饑寒交加,感染風寒,受困於縣城文峰塔下,幸得占家太公太婆救助,餵之以索麵,贈之以銀兩,嚴嵩遂拜占家太公太婆為乾爹乾媽。後來嚴嵩高中皇榜,位居高官,每次回江西分宜老家或去京城路過常山,都要到占家停留,並對鮮美的索麵念念不忘。一次,嚴嵩一干人馬從江西老家回京,剛踏進常山,突然下起雨來,趕到占家時早已被淋得如同落湯雞。占家太婆遂以生薑、辣椒、香蔥等為佐料,精心燒煮了一鍋索麵。嚴嵩等人食後感到渾身舒暢,疲乏頓消,便帶上一些索麵回到京城。一日,嘉靖皇帝御駕親臨相府,嚴嵩以索麵招待皇上,皇帝品嘗後讚不絕口,當即下旨列為貢品,賜名“銀絲貢面”。以後常山每年都要進貢索麵數百擔,外包裝盒上都蓋有專門製作的“銀絲貢面”印章。從此,“銀絲貢面”名聲大噪,美名遠揚。

常山索麵在明朝被列為“貢品”,《常山縣誌》對此有明確記載:明嘉靖年間,索麵取名“銀絲貢面”進貢朝廷,每年達數百擔之多;民間也有物據可查,2005年在廣州發現標有“銀絲貢面”字樣的明代嘉靖年間木刻印章,就是一個有力的佐證。這枚珍貴的木刻印章,外表呈現古銅色,長20.3厘米,寬8.8厘米,厚2.8厘米,正面刻有“銀絲貢面”繁體楷書,四周刻有形似太陽光芒的網狀紋飾圖案,整個印章製作十分精細。據收藏該木印的顏先生介紹,這枚木印正是明朝浙江常山地方官進貢索麵時,在包裝盒上所蓋的印章。

吃法

許多城裡人都愛跑到鄉下,吃上一碗農婦、村姑燒煮的貢面。在煮沸一鍋開水的間隙,巧婦們在灶台上放上一遛彎青瓷碗,依次加入佐料:白如脂的是肉油,香辣通紅的是辣椒油,綠油油的蔥花,味素、醬油……佐料放齊,水也在鍋內冒著水泡,放入貢面,只需在鍋內翻騰片刻,便可起鍋。迫不及待地夾一筷,匆匆吹上一口熱氣,哧溜溜地吸入嘴裡,細膩爽滑,唇齒留香。

常山貢面 常山貢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