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小說講述了兩個主人公--28歲的勤奮好學的哥哥和17歲的厭惡學校的弟弟。通過描寫兩人對人生、對社會的不同態度好世界觀,從最初表面上的大相逕庭到最終內心深處的殊途同歸,展現了處於這一社會多元化時期,兩代人的代溝以及同齡人對自己命運前途的抉擇。最終,誠實戰勝了對名利的追求,勇於用勞動充實生活戰勝了愛慕虛榮的無望追逐。
作者簡介
瓦西里·阿克肖諾夫,前蘇聯人,俄羅斯小說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成長起來的一代蘇聯人的文學代言人之一。早年的《同事》、《摩洛哥的橙子》《飛向月球》等多部作品雖然叛逆可還帶著團隊精神理想,中年的作品《燒傷》、《笑一笑》,逐漸帶有諷刺、誇張模仿的因素,曾因出版不受審查的著作自我流放美國十年,1990年恢復甦聯國籍,晚年的《莫斯科傳奇》和《伏爾泰的男女》使他的聲望愈加崇高。
小說背景
此書是前蘇聯作家阿克肖諾夫的成名作。1963年做為“ 黃皮書”(所謂“供內部參考批判”的書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一次進入中國。1966年至 1976年期間,在北京悄悄流傳,據說是“地下文學”的主要啟蒙源泉之一。它又(與同類讀本《在路上》、《麥田守望者》等一道)像微暗的火,分明映亮了灰色年代裡青年的精神生活,並充當了年輕一代思想啟蒙的教科書,因而風行一時——那時的青年甚至以這本書作為接頭暗號。因為它講述了代溝,講述了反叛,講述了憧憬,講述了彷徨:一句話,它講述了成長的煩惱——它是一出充滿張力的青春戲劇,上演的乃是僵化制度限制下的人的自由。
“帶星星的火車票”,實際上是主人公躺在陽台上看見的一小塊兒天空。這方狹長的天空就像一張火車票,天上的星星又像是剪票器打出的星狀小孔洞。這張帶星星的火車票,實際上象徵著未知的遠方對青春熱烈而神秘的召喚。“有了票,但是往哪兒去呢?”小說結尾這樣發問。本小說也可以稱之為“唱給逝去的青春時代的哀歌”——就像作者阿克肖諾夫後來流亡美國創作的長篇小說《灼傷》那樣。誰說成長不是一場被灼傷的痛?
解讀
對以下讀者而言,這本書不妨一讀:那些正處在青春期的人、青春期特別漫長的人、喜歡緬懷青春的人,以及那些懷疑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乃至於漂泊者。假如你對略顯粗糙的敘事(但有足夠的真誠)不那么挑剔,而對貫穿始終的青春的躁動和生命的揮霍尤其有興趣的話,這本書乃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