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範墓

師範墓是雲南省彌渡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彌渡壩下川東山蔡家地與乾海子之間,名叫一碗水的地方。 原墓由翰林學士谷西阿題碑文,舉人張登瀛作傳。可惜在“文革”期間皆被徹底毀壞,墓碑全無。1991年,經師範後裔去台同胞師惇先生出資1萬餘元,重新修復了師範墓。墓高、寬各4米,整座墓坐西朝東,聳立於青松叢林之中。1983年,經彌渡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人物生平

師範(公元1751—1811年),字端人,號荔扉,又號金華山樵,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寅街鎮辛野村人。1801—1808年任安徽望江(今安徽省望江縣)知縣。

他自幼刻苦好學,博覽群書,六歲始學詩,至十二歲皆受庭訓。十七至十九歲,隨父到晉寧學署,此間曾向畫家王學畫,向大觀樓長聯作者孫髯翁學詩,乾隆三十九年甲午科中舉人後,6次應禮部會試皆不及第。其間“遍游國中名勝,足跡半天下",廣交有識之士。1787年,任劍川州學正。在劍川7年,培養了大批人才。1791年,時逢官軍西征廓爾喀,師範被派駐麗江,輔佐運糧事宜。“凡劍川應運,該出其手”。西征勝利後,他又兩次入京科考,也未及第。後西征勝利,因督糧有功,1797年受到嘉獎舉薦,被選授安徽望江知縣。不料此年師範的父親去世,按制要守孝3年。1801年,師範赴望江就職,任安徽望江(今安徽省望江縣)知縣八年。1808年,以病解任罷官後,貧不能歸,以賣文為生。1811年,師範客死望江,身無餘財,惟存書千卷,由摯友張溟洲、張鵬升等合力籌辦,送其靈柩回彌渡,葬於東山。

《師荔扉先生傳》碑

立於彌渡縣東山師氏祖塋的師範碑,即《師荔扉先生傳》碑,記述了南詔大理區域的興衰。碑云:“夫滇胎(始)於皇初,萌折於三代,立於秦,步於漢,蹣跚於魏晉南北朝間,翔於唐,而旋痹終痹於五季與宋,蘇於元,趨於明,而極舞蹈之節於我國家。”文中的“翔於唐,而旋痹終痹於五季與宋,蘇於元”對元代大理區域社會生活的復甦是肯定的,因而聚焦三月街人們盛裝華服,結隊相攜,信仰自由,買賣昌盛的和諧社會,正是詩人用意歌頌元代的反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