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文

師文,我國歷史時期人物,是春秋時期鄭國的一位傑出音樂大師。

人物生平

師文(生卒時間不詳),我國春秋時期鄭國的一位傑出音樂大師,曾從師於魯國樂官師襄。他是鄭國宮廷音樂樂師的優秀代表人物。

《師文學琴》

原文

匏巴鼓琴而鳥舞魚躍,鄭師文聞之,棄家從師襄游。柱指鈞弦,三年不成章。師襄曰:“子可以歸矣。”師文舍其琴,嘆曰:“文非弦之不能鉤,非章之不能成。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聲。內不得於心,外不應於器,故不敢發手而動弦。且小假之,以觀其所。”無幾何,復見師襄。師襄曰:“子之琴何如?”師文曰:“得之矣。請嘗試之。”於是當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呂,涼風忽至,草木成實。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夾鍾,溫風徐回,草木發榮。當夏而叩羽弦以召黃鐘,霜雪交下,川池暴冱。及冬而叩徵弦以激蕤賓,陽光熾烈,堅冰立散。將終,命宮而總四弦,則景風翔,慶雲浮,甘露降,澧泉涌。師襄乃撫心高蹈曰:“微矣,子之彈也!雖師曠之清角,鄒衍之吹律,亡以加之。彼將挾琴執管,而從子之後耳。”

譯文

師文聽說魯國出了一位才華出眾的音樂家師襄,欽佩極了,於是就離開鄭國去魯國拜師襄為師。師襄待人嚴厲,從不輕易收弟子。師文苦苦哀求道:“請老師收下我這個學生吧,我決不半途而廢。”師襄終於被師文的誠意和決心感動,收下了這個弟子。
師襄手把手地教他調弦定音,可是他學了3年,竟彈不成一個樂章。師襄說:“你缺乏悟性,恐怕很難學會彈琴,你可以回家了。”
師文放下琴,嘆了口氣,說:“我並不是不能調好弦、定準音,也不是不會彈奏完整的樂章。然而我所關注的並非只是調弦,我所嚮往的也不僅僅是音調節律,我的真正追求是想用琴聲來宣洩我內心複雜而難以表達的情感啊!在我尚不能準確地把握情感,並且用琴聲與之相呼應的時候,我暫時還不敢放手去撥弄琴弦。因此,請老師再給我一些時日,看是否能有長進!”
果然,在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師文又去拜見他的老師師襄。他首先奏響了屬於金音的“商”弦,使之發出代表8月的南呂樂律,只覺琴聲挾著涼爽的秋風拂面,似乎草木都要成熟結果了。他又撥動了屬於木音的“角”弦,使之發出代表2月的夾鍾樂律,隨之又好像有溫暖的春風在耳畔迴蕩,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接著,師文奏響了屬於水音的“羽”弦,使之發出代表11月的黃鐘樂律,不一會兒,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凍,一派肅殺景象如在眼前。再往下,他叩響了屬於火音的“徵”弦,使之發出代表5月的樂律,又使人仿佛見到了驕陽似火,堅冰消釋。在樂曲將終之際,師文又奏響了五音之首的“宮”弦,使之與商、角、徵、羽四弦產生和鳴,頓時在四周便有南風輕拂,恰似甘露從天而降,清泉於地噴涌。
師襄興奮異常,稱讚說:“你的琴真是演奏得太美妙了!即使是晉國的師曠彈奏的清角之曲、齊國的鄒衍吹奏的律管之音,也無法與你相媲美呀!”

師文與“得心應手”的由來

《呂氏春秋·審分覽》記載:師文彈二十五弦琴時,整天彈得如痴如醉,甚至拜倒在琴的面前喃喃自語:“我效於子效於不窮也”,說明師文有極其豐富的音樂內心世界。師文學習音樂的態度非常嚴肅,據說他學琴三年不成,老師誤認為他笨拙,讓他回家。師文卻講了一段富有哲理的話,他說曲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聲,內不得於心,外不應於器,故不敢發手而動弦。這便亦是成語“得心應手”的由來,他成為我國古代音樂演奏的一項重要美學原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