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師尚禮,男,漢族,1962年10月生,甘肅省會寧縣人,中共黨員。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1985年7月甘肅農業大學草業科學專業畢業留校任教,從事牧草與草坪草育種學教學與研究工作。現任草業學院院長,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草業生態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甘肅省草業工程實驗室主任、國家現代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全國農業推廣碩士草業領域培養協作組成員,農業部教材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草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畜牧業協會草業分會副會長,中國草學會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草學會飼料生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農業部國家草原保護綜合技術示範區科技諮詢專家,農業部奶業振興苜蓿發展行動督察組專家,《草原與草坪》期刊主編,甘肅省第七屆教學名師,甘肅省草坪學省級教學團隊帶頭人。
教學任務
承擔本科生《飼料生產學》,碩士生《試驗設計案例分析》、《草類植物種子學》、《草業科學導論》,博士生《草類良種繁育學》、《草業科學前沿》和《Seminar》等課程。培養碩士30人,博士7人,博士後2人;在讀碩士9人,博士15人,西部訪問學者1人。2個博士生、1個碩士生獲得李政道獎學金。
科研簡介
集中在寒區旱區牧草新品種創製、良種良法配套、飼草與種子高產、荒漠灌區苜蓿栽培、苜蓿旱作、寒作栽培技術、苜蓿內生根瘤菌種子開發與套用等方面進行技術創新和套用研究。成果豐富了西北牧草產業化的品種資源和良種良法配套優質高產理論與技術。
研究提出的高寒牧區“篩選抗寒苜蓿品種、深開溝、淺覆土、冬季耙平埋頸”的寒地栽培專利技術顯著提高了苜蓿播種出苗率、成苗率和越冬率,解決了高寒牧區苜蓿高產草地建植的技術瓶頸。使苜蓿種植區域由海拔2500米以下的暖溫帶擴展到3100米的高寒帶。並研發集成了草原區選擇水源地草場冬季放牧、返青期提前出牧、全生長季禁牧、綜合改良建設打貯草場生產基本補飼草,海拔2500~3100米交錯區種植苜蓿加工蛋白型草產品補充牧區蛋白飼草的全營養飼草,即“牧區培育建設天然打貯草場基地與農區建設豆科牧草基地”耦合的“農牧互補”牧草產業模式,並進行推廣,有效保障了牧區家畜飼草供給與營養平衡,解決了草原牧區家畜長期存在的營養不平衡問題。
研究提出荒漠灌區“間隙性乾旱”的概念,即“土壤濕潤-乾旱-濕潤-乾旱的土壤水分劇烈變化動態”。同時研究提出了荒漠灌區間歇性乾旱導致豆科植物根瘤菌結瘤負效應的觀點,即“間隙性乾旱使豆科植物根瘤不能成熟或不能成長為有效根瘤,造成生長能量的無效消耗,降低植物生產力。間隙性乾旱周期越長,脅迫缺氮越嚴重。延長土壤濕潤周期是提高荒漠灌區豆科植物根瘤菌有效性的有效策略。
研究發現苜蓿根系適宜生長溫度與苜蓿根瘤菌適宜結瘤溫度相一致(西北地區15°C左右),且苜蓿結瘤主要發生於春季,春季苜蓿根瘤菌有效性最高的現象。 這一發現為苜蓿根瘤菌劑最佳施用時期的確定提供了依據。
發現了苜蓿種子內生根瘤菌及其傳代固氮現象,系統證明了苜蓿植株生育期內生根瘤菌從根繫到成熟種子的運移路徑及定植規律,並明確了內生根瘤菌在種子中的存在部位及其數量變化規律,為研製開發苜蓿種帶目標根瘤菌種子奠定了基礎。
研究成果
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項,廳級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通過省級鑑定4項,國家著作權局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1項,甘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育成清水紫花苜蓿、甘農3號紫花苜蓿、甘農9號紫花苜蓿、中蘭2號紫花苜蓿和陸地中間偃麥草新品種5個,申請發明專利16項,授權發明專利10項。制定國家農業行業標準1個、地方標準4個。在GenBank 發表RSN19 、LPq4、LZgn5、LH3436根瘤菌菌株5株,中國微生物保藏中心保藏根瘤菌菌種3個。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210餘篇,教學研究論文20餘篇。
主編或參編教材
主編《草類植物種子學》全國研究生教材1部
主審《草地與牧場管理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精品課程建設教材1部
主編《草坪技術手冊·草坪草種子生產技術》、《優質苜蓿品種及栽培關鍵技術》和《草地工作技術指南》專著3部
副主編《優質苜蓿栽培利用》、《牧草種子生產》專著2部
參編《苜蓿科學》、《中國草原》畫冊、《退耕還草技術》等專著8部
世行環境基金.GEF系列培訓教材編寫總策劃,組織編寫《野生牧草種子採集和貯藏指南》、《草地資源調查與監測技術》、《草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及評估技術》、《甘肅省GEF項目管理者必讀》、《草地有害生物防治技術》、《參與式草地資源管理理論與技術》、《草業可持續發展與草地管理》系列培訓教材和《瑪曲濕地草地監測方法》、《瑪曲濕地草地有害生物防治》、《濕地保護指南》系列叢書。
(數據更新2014年12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