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瓦絲的畫作]

希望[瓦絲的畫作]

《希望》,是英國瓦茲的代表作,此畫作於1885-1886年。

瓦茲的代表作《希望》,對於中國來說,並不陌生。早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國人還很少知道歐洲繪畫的時候,中國新文學的先驅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就曾試圖將《希望》介紹給我國的讀者。那時,他在日本籌建刊物,定名“新生”,創刊號的封面就是英國畫家瓦茲的這幅《希望》。可惜後來刊物流產,畫也始終沒有刊載。

希望 希望

到1935年,《希望》以其彩色圖版,大幅地印在《美術與生活》畫報上,立刻引起中國藝術界和讀者的注意,對於它的深厚的抒情風格,象徵的詩意和細膩的刻劃技巧,讚嘆不已。《希望》,在歐洲繪畫史上的確是別具一格的名作,而其最大的特點是深含哲理和強烈的抒情風味。喬治·弗雷德里克·瓦茲(1817-1904)所走的道路的確不同於十九世紀英國乃至歐洲的一般藝術家。1848年以前,英國的繪畫陳陳相因,恪守著皇家學院一切法則,題材、技法、藝術風格都是傳統的文藝復興以來的那一套,遠離生活現實。瓦茲對此極度不滿。青年時代他就學於倫敦美術學院,1843年他因創作《卡拉克塔克斯》壁畫樣稿而獲得首獎,1847年他又因繪製《阿爾弗蘭德大帝激勵撒克遜人》歷史畫獲得五百英磅獎金,贏得極高的社會聲譽,然而這一切並不能使瓦茲以學院的藝術為其楷模,他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他愛古希臘的雕塑所具有的那種崇高的美,而且一直追求這種崇高,將它融化和移植到繪畫中去。他是畫家,同時又是傑出的雕塑家。他的繪畫中有深刻的雕塑感,特別是肖像畫,如《皮格瑪利霞之妻》就被人稱為“一種半身雕像的肖像”。

另一方面,他認為藝術應該宣傳普遍的真理,應該“給人以德性上的啟示”,而不是為了取悅於人。他因此採用文學性的手段,畫了許多深含人生哲理的寓意畫,《希望》就是其中最傑出最著名的一幅。畫面是一個年輕的女神,蒙著眼睛,抱著一隻古希臘的七弦琴,坐在象徵世界的黎明前的地球上。她正在彈撥這琴,而琴已經只剩下一根弦了。她垂著頭,在凝神傾耳細聽那根弦上發出的微弱的聲音。背景是一片蔚藍的晨曦和混沌朦朧的太空,棕色的球體飄浮著白雲。這個女神是美好人生的象徵,也是希望的象徵。畫家的意圖是表現人類直到最後也不能喪失希望,不過觀眾的感受恐怕不全然如是,覺得女神只剩下生命的最後一根弦,正流露出生的危機。“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裴多菲的詩也許正可以借來作為此畫的寓意的揭示。此畫作於1885-1886年。瓦茲此類作品還有《命運》、《愛與生命》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