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據資料顯示,在遠古的時候,布朗族和佤族同屬一個祖先和部落,芒景布朗族實際上就是佤族或者前身是佤族,自稱“阿娃”,最高首領叫“岩冷”,在唐朝以前居住在“勐貓壕發”(今瑞麗)和“紹英紹帕”(令緬甸佤邦)一帶,經過幾百年的遷移,從勐貓(瑞麗),途徑畹町、邦瓦、安定,勐堆、盂定、耿馬、滄源、紹英紹帕(緬甸)、西盟、孟連、勐馬、勐阿、景棟(緬甸)、打洛、巴達、西定,最後定居於芒景。芒景茶葉種植始於傣歷五十七年(公元695年),距今已有1290多年的歷史。據蘇國文介紹芒景有3個碑,第1個是記錄種茶歷史;第2個是記錄小乘佛教傳入本地之事;第3個是記錄歷代頭人和大佛爺之事。3個碑只有頭人和大佛爺知道,並且其中1個碑現代人已不知立在什麼地方,另外1個碑在緬寺底下,並且在“文革”中被破壞,但有關年代數據仍可認清。另有兩本書專門記錄芒景布朗族歷史以及種茶之事,其中一本已流傳至緬甸,另外一本在“文革”中被燒。據傳說這兩本書由頭人掌管,一年看一次,頭人看,其他人不能看,年長的人可以聽,一般人不能聽。關於種茶之事,最初生長於該地的是“野茶”(實為栽培種普洱茶),布朗族先民經過馴化後就成了“家茶”,其馴化的方法是將茶樹砍斷,並連續3年施火燒灰肥後即可成“家茶”,其面積原有8000多畝。據布朗族老人介紹,關於大茶樹現存的兩棵(直徑分別分50cm和40cm)不算大,更大的有兩棵,其中一棵於1956年被砍,地點在芒景;另一棵是最大的,在景邁寨子裡,1976年被火燒死。茶樹直徑多在10--30cm之間,樹高2--4m,樹態衰老,樹上長滿“螃蟹腳”和多種寄生植物。古茶林原有8000多畝,近幾百年來當地布朗族和傣族連年種植,目前總面積已達萬畝。
布朗山是著名的普洱茶產地,山中的村寨,大的有班章、老曼峨、曼新龍等幾座,其中的班章寨因出產最優質的普洱茶,在近幾年聲名鵲起,對於喜歡普洱茶的人來說,“班章”二字如雷貫耳。
布朗山鄉是我國惟一布朗族民族鄉,也是最古老的古茶區之一。布朗山位於滇南邊陲勐海縣中緬邊境.
布朗古茶山主要包括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和曼新龍等寨子的古茶園。其中,老曼峨是布朗族在布朗山最早建立的寨子之 一,其種茶歷史已有900多年。至今。老曼峨寨子共有128戶.614人,現存古茶園3 205畝.分布在該村四周的森林中。海拔在1 300米左右.該寨還有新茶園852畝。
布朗山古茶山擁有栽培型的古茶園資源9505畝,均為普洱茶種。古茶園分布在班章村委會新班章、老班章、老曼娥,曼昂村委會帕點和曼糯,新龍村委會曼新龍和曼別,曼囡村委會曼囡老寨和吉良村委會吉良村民小組。古茶園主要分布在的班章、勐昴、吉良三個村委會,有普洱茶和苦茶變種兩類。
特點
布朗山普洱茶的茶樹樹型特徵(甜茶):喬木或小喬木,開張,約1米多高。外形:葉脈對數l5-18對左右,葉片長x寬在12x6-20x7厘米之間,葉片橢圓或長橢圓葉,葉面隆起,葉身內折或平,葉質柔軟或中,葉色深綠或黃綠,葉底彈性好;口感:苦澀味較重,回甘快,生津好,香氣獨特(杯底有麥芽糖的香味),當地稱甜茶。
布朗山普洱茶品質特色和口感: 布郎山茶葉屬喬木大葉種,湯色橙黃透亮,口感濃烈,回甘快、生津強,香氣獨特,是眾多中外客商和普洱茶愛好者夢寐以求的收藏佳品。
布朗族
布朗族是布朗山最早定居的少數民族,元、清時期布朗山就成為布朗族的主要居住地。據說老曼娥村已經建寨1300多年;布朗族除了種植茶葉外,主要從事山地耕種,兼有少數水田;沒有姓,只有名,實行的是母子連名制。戀愛結婚離婚比較自由。在宗教、節日方面,跟傣族大致相似,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節日也重新年節、開門節和關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