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姑

布姑

布姑在基諾族人民中長期流傳,已經發展為有固定音高的成組竹筒。一般多由4~7個組成,以7個一組的最為流行。成組竹筒的筒高20~40厘米,筒徑5~7厘米。由一個人坐在地上擊奏。7個一組布姑的音列為五聲音階,音域由(g~a1)。音色清脆悅耳。在迎接狩獵隊伍歸來的時候,人們常在布姑的伴奏下唱起粗獷的歌以示慶祝。

簡介

布姑是基諾族用竹筒製成的樂器。布姑外形很像侗族的高音芒筒,多由一節毛竹做成。每個竹筒高30厘米左右,筒徑6厘米左右。上端敞口並修削成斜成,下端底部留有竹節,在竹筒的筒口斜面正下方,開有一條寬1厘米左右的垂直縫隙。布姑多用於熱烈的歡慶場合, 當獵獲大野獸時,多敲擊口朝上的大布姑,獵獲小野獸時,則敲擊口朝下的小布姑,為些竹筒使用硬木棒敲擊,一般都沒有固定的音高,演奏通常集體進行,最少也有兩人一起敲擊。

歷史發展

(圖)布姑布姑

先者介紹說,“奇科”和“布姑”最先都是獵人們使用,“奇”在基諾語中意為“麂子” ,“ 科”意為“敲打”。“當獵人們捕到獵物時,便以敲打它們表示慶祝,當其他獵人或寨子裡的人聽 到敲擊聲,就知道捕獲了哪種獵物,並去準備相應的祭祀活動。先者說:“‘奇科’是捕獲麂子或 同麂子一樣大小的獵物時所敲擊的樂器,‘布姑’是捕獲大型獵物如野豬時所敲打的樂器,而當獵 人們捕獲山狸、野牛等更大型獵物時,他們就把‘奇科’和“布姑”一起敲。

先者還說,儘管現在國家已禁止捕獵,但他們仍然延續使用了這兩種傳統樂器,平時村寨中如有慶典活動,村民們也會敲“奇科”和“布姑”表示慶祝。由於“奇科”和“布姑”的獨特性,現 已被列為西雙版納州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曾經漂洋過海到日本參加演出。

近年來布姑己用於舞台演出。演奏者執棒擊奏成組布姑,與另外幾個手擊無固定音高布姑的演唱者互相配合唱奏。成組布姑隨演唱曲調敲擊簡化的鏇律,音響豐富,氣氛熱烈,富有濃郁的基諾族風采。布姑外形很像侗族的高音芒筒,多由一節毛竹做成。每個竹筒高30厘米左右,筒徑6厘米左右。上端敞口並修削成斜成,下端底部留有竹節,在竹筒的筒口斜面正下方,開有一條寬1厘米左右的垂直縫隙。布姑多用於熱烈的歡慶場合,當獵獲大野獸時,多敲擊口朝上的大布姑,獵獲小野獸時,則敲擊口朝下的小布姑,為些竹筒使用硬木棒敲擊,一般都沒有固定的音高,演奏通常集體進行,最少也有兩人一起敲擊。

布姑在基諾族人民中長期流傳,已經發展為固定音高的成組竹筒。 一般多由4─7個組成,以7個一組最為流行。成組竹筒的筒高20─40厘米,筒徑5─7厘米。由一個人坐在地上擊奏,音色清脆悅耳。在迎接狩獵隊伍歸來的時候,人們常在布姑的伴奏下唱起粗獷的歌以示慶祝。

演奏方法

演奏時,坐奏或行奏均可。行奏時,左手持竹筒下端,筒口朝下,右手執硬木棒或毛竹片 敲擊竹筒上部。木棒長24厘米、寬2厘米、厚1厘米。坐奏時,領奏者擊三個或四個竹筒,並 將竹筒橫於腿上,高音竹筒在外,低音竹筒在內,用一手執硬木棒演奏,發音清脆洪亮。七個一組的布姑,由大到小的基諾語名稱為尤優、革勒多、革姑、革公、春繞、春女、春卯,按五聲音階排列,音域g-a1。有極少的村寨也使用八個或九個一組的竹筒,它們分別用於 捕到母野獸或公野獸時敲擊。這是一種合奏樂器,一般多為每筒一人集群演奏,也可四五人 合擊,少於七人時,其中有一或兩人兼奏兩三個竹筒。竹筒用後不保存,用時都臨時製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