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獲得者,著名生物學家。
目前在美國伯克利分子科學研究所的布勒吶,生於南非約翰內斯堡郊外的傑米斯頓。父母是猶太移民,父親20世紀初逃出東歐將被蘇聯占領的小國到倫敦後,沒有足夠的錢買去美國的船票,只好到南非。他父親是皮革匠,家就安在皮革鋪的後面,父親一生不識字更不會寫字,卻通幾種語言。布勒吶4歲以前,鄰居裁縫的妻子用她家做桌布的報紙教布勒吶認字,是他的啟蒙教育。大概4歲半時,父親有個顧客麥卡特妮夫人(Mrs. MacCartney)見小布勒吶讀書,對老布勒吶說應該送這小孩讀書,父親說讀不起。她把小布勒吶收到自己管的幼稚園去。這是一個早期發現布勒吶的才能而且幫助他的人,布勒吶到七十多歲還記得她。雖然比同班小三歲,布勒吶在學校一直不錯,不過從不是第一,大約前六名,據他說,國小中學名次比他前的同學長大後智力平庸。布勒吶喜歡用圖書館,從國小起一生讀了很多書和文章,窮的時候偷過一本喜歡的書。對科學的興趣也來自課外書籍。14歲他到威特沃特斯仁德大學讀醫學院,因為經濟問題,雖然有獎學金,他還去課外打工(站在教堂給別人家庭悼念時湊名額),因為年齡太小,被要求多讀兩年。他先去拿了碩士學位,以後再得醫學學位。老師里有他喜歡的也有不喜歡的:給化學老師提意見被趕出過教室。而一位組織學和生理學老師和他一起讀書,使他覺得受智力刺激。1951年他獲獎學金到英國牛津大學念研究生,研究細菌的病毒:噬菌體。
生平
1953年4月,在華生(J. Waston)和克里克(F. Crick)著名的DNA結構模型文章發表前不僅,布勒吶在劍橋大學見到他們。以後布勒吶去美國訪問過,也回南非工作過兩年(54-56),但長期在英國劍橋大學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及衍生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特別是和克里克有長期活躍的討論和合作。布勒吶對分子生物學有多項重要貢獻,是分子生物學開創者之一。他發現mRNA,是一項可獲諾貝爾獎的工作。他研究遺傳密碼也有幾個重要貢獻。1961年,他在《自然》雜誌有兩篇論文,一篇關於mRNA,一篇關於遺傳密碼。在這樣高峰的時刻,他和克里克開始考慮未來:1962年起,他們討論了幾年,認為分子生物學的框架已經有了,要開創新領域。布勒吶想做發育和神經系統。他的想法是用簡單的動物,依靠遺傳學,來理解發育和神經。1963年,布勒吶提出用一種叫C. briggsiae的線蟲研究發育和神經,他不斷讀文獻和採集樣本,到1965年找到叫C. elegans的線蟲。然後他和幾個學生對這種線蟲進行基本的解剖和遺傳分析。他們發現這種線蟲在研究上有許多優勢:結構簡單、透明、生活周期短、可以冷凍儲存等,他們還證明可以用遺傳學手段研究線蟲,1967年,他們獲得第一個線蟲遺傳突變體。到1974年,布勒吶在《遺傳學》雜誌上發表了第一篇有關線蟲的論文。部分因布勒吶喜歡不同學科的人,部分因學生物的有許多人笑話用線蟲做研究,布勒吶初期招的學生常出身於數學、工程和化學。他認為背景不多的人更少成見敢於冒險。七十年代加入線蟲研究的人冒很大的危險,因不容易判斷線蟲能有多大用處。八十年代中,線蟲研究在生物學界成為一個“熱門”,到現在,世界上有許多研究線蟲的實驗室和科學家,在發育生物學和神經生物學都有重要發現。布勒吶今年得獎原因就是他開創用線蟲做生物學研究材料,而不是某項具體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