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巷戰xiàng zhàn
[street fighting;street combat]在城鎮街巷中進行的戰鬥
技擊利巷戰。——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百人馳突巷戰。——清·邵長蘅《青門剩稿》
【出處】:宋趙升《朝野類要·帥幕》:“巷戰,城市之內接戰也。”《新五代史·雜傳·范延光》:“ 汴 兵望見天子乘輿,乃開門,而 延光 先入,猶巷戰,殺傷甚眾。”
【示例】:明張煌言《滃洲行》:“又聞巷戰戈鏇倒,闔城草草塗肝腦。”楊朔《百花山》二:“外圍早在前幾天突破,那晚間,市內展開巷戰。”
戰爭特點
在街巷中進行短兵相接的戰鬥。狹窄的街道、複雜的環境、看不見的敵人、殺人於無形的槍火......這一切都使現代背景下的街道戰爭充滿了詭異和不可預知的複雜因素。
巷戰與城鎮游擊戰有許多相似點,都是在城鎮街巷進行的戰鬥,特點是短兵相接,對堅固建築物,主要街道,制高點進行激烈爭奪,軍隊行動受到限制,常常形成許多局部的獨立戰鬥。
戰略
從戰略上看,巷戰雙方通過短兵相接的交火,主要爭奪城鎮能源,交通,通信樞紐及金融,新聞,醫療,政府機構,居民密集點等要害部門。因為,控制了上述部門,就等於是控制了整座城市。而這些要害部門所在地,往往是城市建設最好的建築,它們堅固,高大,結構複雜,上能通天,下能入地,環境極為複雜,有時,往往為了爭奪一層樓,而打得不可開交,敵對雙方在建築物內交融作戰,可能是你在上,我在下;你在里,我在外,誰先占領,先熟知建築物的地形,誰就會少吃虧。
戰術
從戰術來觀察,巷戰最主要的特點是爭奪制高點。這些制高點可能會是一棟摩天大樓,也可能是一座過街立交橋,還可能是一座小山丘,誰擁有它就可組織交叉火力,控制一大片地區。戰爭的宗旨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隱蔽作戰也是巷戰的一個特點。無論是攻還是守,都必須充分利用地形,組織射殺火力,在敵對雙方勢均力敵時,要想速戰速決,困難是較大的,攻方除了包圍,短兵相接等戰鬥形式外,還可以充分利用氣候環境,採取斷水,斷電,停暖等手段,置對方於死地,瓦解敵軍。
人員
參加巷戰的人員,可能是職業軍隊,民族主義戰士,志願人員,也可能是僱傭軍等。他們意志堅強,勇敢善戰,軍事素質較高。試想在一座生活安逸的城市裡,如沒有膽量,勇氣或金錢,誰願去送死?巷戰時,或許有一方會受到市民的支持,如站崗放哨,押送俘虜,運送給養,輸送傷員等,這種戰勤保證非常能鼓舞士氣,可以說,正義的一方會受到人民的支持。
武器
巷戰中單兵武器一般是較短的武器或者火力更兇猛的武器占優勢,如M4A1卡賓步槍,M249班用支援武器,AKS短步槍,各類衝鋒鎗和霰彈槍等等。還包括各种放置在地面上的地雷,如拐角、陰暗處的反步兵地雷和放置在馬路中央混合反步兵地雷拖延敵軍時間/消滅敵軍工兵/反載具的反坦克地雷陣。
狙擊手/機槍小組在制高點處也可以在巷戰中有效消滅敵軍有生力量。
同樣,現代巷戰已離不開重型火力。威力巨大,殺傷力極強的火炮因為通訊設備和觀瞄修正設備(衛星、無人機等)的發展已經可以隨時在巷戰中精準打擊火力點。武裝直升機早已介入巷戰。因為可以及時到達隨時撤離戰場,攜帶大量對地武器,所以對於摧毀那些隱藏頑固的火力支撐點,非常有效,能有效減少己方傷亡。另外核生化作戰也已介入其行列。現代巷戰已是正規部隊作戰的一個內容,無論是爭奪哪一個要塞,敵對雙方都有一個相對的後方,而這些相對後方則沒有界線,是已雙方實際控制的地盤來劃分的。
戰術套用
拐角觀察
巷戰和野戰的最大不同在於,戰場被無數按照一定規律排列的建築分割,任何戰術單位都處於一個相對封閉而狹窄的場景之中,這給本方觀察、火力的運用都帶來了限制。同時,對於你的敵人而言,這個問題也是同樣存在,只不過他們對於場景的構造更這熟悉,並且處於守勢,這一切都更為使得巷戰術成為最複雜的步兵戰術,街道兩側的牆壁阻礙著敵人視線,也保護著本方戰術單位免於火力的直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巷戰戰術就是圍繞牆壁而展開的戰術,這直接體現於對各種拐角的運用——無論是觀察還是攻守,都是通過拐角來實現的。
在敵情不明的區域進行拐角觀察,無疑是對執行者勇氣和智慧的雙重考驗。在戰況複雜多變的特殊環境下,延遲一秒往往就會給己方小隊帶來毀滅性的後果,所以飛虎隊成員們在潛入滲透作戰時所使用的光纖探頭,在街道戰場中的價值往往要大打折扣,因為為些器材的使用會拖慢整體行動節奏。美軍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研發的,旨在提升數位化單兵作戰能力的“大地勇士”系統(其中就包括傳輸到頭盔中液晶顯示器上的拐角觀察探頭)遲遲通不過最產評估,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過分依賴設備的特性,可能導致士兵在激烈戰況中喪失最有效的對敵反應時間,況且當電池在消耗戰中用完之後,身上的大量科技裝備就如同廢鐵。所以,拐角觀察在21世紀的高科技戰爭中依然要依靠肉眼來完成,而如何在執行這個危險動作的過程中既清楚觀察到敵情,又能有效保護自己,就要看對拐角觀察戰術運用的熟練與否了。
在警匪片中“背貼牆站立式探頭”動作極具表演性,但在真實環境的巷戰場中,這就是屬一種典型的自殺行為,因為它違反了探頭觀察的基本原則之——頭部的暴露位置不能出現在敵人槍口所習慣指向的位置。如果正好有一支黑洞的槍口對著拐角警戒,那么像這種“要風度不要老命”的動作使用者只有被“爆頭”一種下場。電影《黑鷹墜落》中兩個小隊長徒步穿越敵情不明地區前墜機現場,在通過數個街口時,遊騎兵士兵們為我們演繹了真實的探頭觀察動作:行進到拐角後背對牆壁單膝下跪,重心調整到拐角的相反方向(立足腿),這個對重心的調整動作非常重要,因為對於當今負重普遍超過20千克的步兵而言,在探身後往往會因為裝備重量的勢能而將自己直接“推”出拐角,成為敵火的活靶。如果是從拐角右側位置探頭,還要用左手抓住武器,避免讓暴露出拐角的槍械“出賣”自己的位置。探頭動作不能有所顧忌,因為只要對面街道有敵人在警戒,一旦探頭就肯定會被敵人發現,這種情況下,縮小探頭的時間和幅度不可能減小自己被敵發現的幾率,所以要看就必須徹底觀察清楚,尤其要看清楚自己牆角平行位置的死角。觀察後小隊長要在第一時間報告敵情,或用手勢來指揮隊友的下一步行動。事實上,最為安全的觀察方式在當今的所有巷戰題材電影中都沒有展現出來,這就是臥姿探頭觀察。執行前,士兵要摘下頭盔,避免目標過大。看似缺乏保護,但在交戰距離一般發生在80米以內的這種特殊環境下,一旦頭部被命中,戴不戴頭盔是沒有任何區別的,且不說M2HB機槍的.50英寸(12.7mm)子彈,單說AKM的7.62mm子彈對公認防彈效果最為優秀的凱夫拉頭盔在80米內射擊,被擊中後頭盔即便能擋住子彈,士兵的頸部也會由於子彈的強大動能而在瞬間折斷。所以摘下頭盔對於觀察者而言是最好的選擇。錈縮軀幹前進到和牆角平行的位置後,將軀幹調整到正常姿勢,就可以觀察到街道內的戰況,並且這個位置是任何人都不可能直接瞄準的,即便有敵火直射,也可以在瞬間回到牆角後掩護自己。
拐角射擊
在巷戰中,交火才是真正的主題。如果在拐角觀察中發現敵人,就必須進入下一步——拐角射擊。在以4 人小分隊為單位的戰鬥模式中,比較常見的方式是,小隊長以蹲姿緊貼牆壁,機槍長手持機槍面向牆壁站在拐角處,要儘量保證不提前暴露。這樣做的好處是,機槍手只需向外跨一步便能進入交火,將腿收回便能退回牆內。小隊長身後的一名隊員做好救援的準備(如小隊長或機槍手中彈受傷,需將其拉回牆角並頂替其位置繼續射擊)離牆角最遠的一名隊員則警戒整個小隊身後。
交火時,小隊長率先探頭射擊,儘量殺死或殺傷敵人。機槍手向外跨一步對敵人進行火力壓制,而小隊長則繼續“點殺”敵人。然而,這種作戰方式只適合用於三名以下的敵人。當敵人人數有三名以上時,這種作戰術對機槍手的生命將構成極大威脅。機槍手以站姿向敵人射擊無疑增加了被敵人擊中的機率,而且機槍手可能會因敵人火力過猛而感到緊張加上機槍巨大的后座力而誤傷到小隊長,甚至是牆後的隊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小隊長的拐角位置應讓位給機槍手,機槍手將機槍三角架打開,以臥姿向敵人射擊,力求壓制住敵人火力。而小隊長則在機槍手身後蹲姿向敵人射擊,必要時可讓另一名隊員進入交火。
當敵人躲要掩體後射擊時,可考慮讓所有隊員衝出牆角,站成一排火力全開壓制敵人。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所有隊員衝出牆角的行動必須迅速,而且必須是火力全開,要將敵人打得連將槍舉過頭頂盲射的勇氣都沒有。在這種火力全開的壓制方式下,彈夾的消耗也是迅速的。一旦彈夾耗盡,出現集體換彈夾的場面,將給整個小隊帶來極大的危險。所以,一旦有人彈夾耗盡一定要高喊“換彈夾”。讓周圍的隊友調整射速,保證壓制火力。當然,這種火力全開的壓制方式也適用於撤退。美軍將其稱為“地獄火”撤退。在《太陽之淚》結尾處,美軍面對潮水般的非洲叛軍用的就是這種“地獄火”撤退。
速度火力
在複雜多變的巷戰環境中,在各條街道上快速移動到目的地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複雜的街道環境,幽靈般的敵人,突如其來的冷槍,都將嚴重製約著整個小隊的行進速度。在這裡,就必須要用到街道移動戰術。如果是狹長的小巷中,比較安全的行進方法是所有隊員背靠牆面作橫向移動,這樣整個小隊能在第一時間壓制住對面窗戶中的敵人的火力,而自己又處於上方窗戶敵人的射擊盲角之中(上方窗戶的敵人如果想要對你射擊就必須將身體探出窗外)。在電影《黑鷹墜落》中,占據明顯地利的索馬里民兵被遊騎兵隊員死死壓制在窗戶內正是得益於這種戰術。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在移動過程中,槍的指向必須與視線在一條直線上。也就是說眼睛看到哪裡,槍就必須指到哪裡。這樣才能在第一時間對敵人進行打擊,端著槍左右張望的行為是絕對不允許的。
但是,如果是在寬闊的大街上,這種戰術就與自殺無異了。在寬闊的街道上,敵人的火力點要比小巷多得多。所以,在大街上移動,應採取交替掩護移動,這就是經典的2x2掩護戰術。首先將小分隊分為兩組,在分組中小隊長應與機槍手分開。一組先向前移動,由另一組負責掩護。一組到達一處掩體後,立即進行警戒,掩護另一組移動。這時,先到達的一組的隊員應專心警戒,絕對不能回頭觀察隊友是否就位。另一組就位後,應輕拍前一組隊員的肩膀,表示“我已就位,你可以移動”。以此反覆。同樣,在撤退時,也應該逐個撤退,絕對不能一鬨而散,將整個小隊的背後暴露給敵火。在街道中移動應儘量在陰影處進行(如屋檐下),因為在類似中東的強光的照射下,敵人對陰影處的人將不再敏感,並且可以躲避敵方的偵察衛星。就像在《黑鷹墜落》中,美軍的偵察衛星只能告訴車隊哪條路最近,不能告訴車隊哪條路最安全,因為敵人可能躲在屋檐下,衛星也無法捕捉到他們。
著名戰役
史達林格勒巷戰
1942 年9月13日,德軍50多個師開始攻城。保盧斯第6集團軍擔當主力,從城北實施猛烈突擊。14日,德軍從城北突入市區,與蘇第62集團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雙方逐街逐樓逐屋反覆爭奪。史達林格勒變成了一片瓦礫場,城中80%的居住區被摧毀。在滿是瓦礫和廢墟的城中,蘇聯第62集團軍頑強抵抗,在城中的每條街道,每座樓房,每家工廠內都發生了激烈的槍戰。攻入城中的德軍死傷人數不斷增加。儘管德軍對伏爾加河東岸進行頻繁的轟炸,但是蘇軍還是從那裡得到了不斷的補給和支持。剛剛趕赴城中的紅軍戰士的平均存活時間不超過24個小時,軍官也只有約三天的平均存活時間。德軍的主要戰術是各兵種聯合作戰,非常重視步兵、工程部隊、炮兵和空軍的地面轟炸的協調。為了對抗這種戰術,蘇軍指揮官採取了貼身緊逼的策略,儘量將己方的前線與德軍貼近。這樣導致了德軍的炮兵部隊無法發揮遠程攻擊的優點。
9月15日,德軍對馬馬耶夫高地實施重點突擊。該高地是史達林格勒城中的制高點,從這裡可以俯瞰和控制全城,崔可夫中將的第62集團軍司令部即設在這裡。經過一天最為殘酷的戰鬥,德軍占領了馬馬耶夫高地。但在16日,蘇近衛第13師渡過伏爾加河進入史達林格勒,突然向德軍發起反衝擊,又奪回了該高地。很多重要據點雙方進行了反覆爭奪,第一火車站的爭奪戰達一周之久。德軍不顧一切,一步步向市中心逼近。
9月25日,德軍占領了市中心,27日衝進了北部工廠區,並重新占領了馬馬耶夫高地,但在29日又被蘇軍奪回。以後的戰鬥更加激烈,兩方軍隊不斷地交替占領這片高地。史達林格勒工業區修建在丘陵中,建築物用鋼筋混凝土澆築或用石頭砌成。德軍的推進不是用公里,而是用米來衡量,德第6集團軍的一位叫漢斯·德爾的軍官在《進軍史達林格勒》一書中寫到:“敵我雙方為爭奪每一座房屋、車間、水塔、鐵路路基,甚至為爭奪一堵牆、一個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礫都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對火車站反覆爭奪達13次之多。在一個大糧食倉庫里,兩軍的士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夠聽到對方的呼吸聲,經過數個星期的苦戰,德軍不得不從這個倉庫撤走。在城中的另一個部分,由揚科夫·巴甫洛夫指揮的一個小分隊(總計6人)占據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樓,並頑強地進行抵抗。士兵們在大樓附近埋設了大量地雷,並在視窗安設了機槍,還將地下室的隔牆打通以便通訊。這座頑強的堡壘後來被蘇聯人驕傲地稱為“巴甫洛夫大樓。
10月份一個月中,史達林格勒一直進行著激烈的巷戰。德軍逐屋戰鬥,從地面和地下的廢墟中找路前進,所以也被稱為“老鼠戰爭。每一座房屋,只要有蘇聯軍人,哪怕只有一個人,也要成為敵人攻不破的堡壘。而對希特勒來說,史達林格勒的精神價值已超過了其戰略價值,非要攻陷它不可,當新任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將軍小心地向他指出第6集團軍北翼漫長的頓河戰線面臨著危險,建議將第6集團軍撤到頓河河曲。希特勒嚴厲地回答說:“德國士兵到了哪裡,就要守到哪裡!”
經過3個月血腥的戰鬥至11月初,德軍終於緩慢地推進到了伏爾加河岸,並且占領了整座城市的80%地區,將留守的蘇聯軍隊分割成兩個狹長的口袋狀,德軍始終未能完全占領史達林格勒。
格羅茲尼戰役
格羅茲尼成了俄羅斯士兵最大的墓地
對抗方:俄羅斯正規軍VS車臣武裝
時間:1994—1995年,第一次巷戰;1999年12月25日—2000年2月,第二次巷戰
兵力對抗:(俄)12萬人;(車)約3萬人
傷亡人數:第一次巷戰(俄)上千人;(車)不詳。第二次巷戰(俄)1173人死;(車)不詳
早在1994年,格羅茲尼就要了上千俄羅斯士兵的命。據說,殺進格市的一個千餘人的作戰團僅剩下一名軍官和10名士兵活著離開;進入市區的26輛俄軍坦克被車臣武裝擊毀了20輛;俄軍的120輛裝甲車也損失了102輛;車臣武裝甚至將俄軍死屍壘成沙包當作街頭碉堡——死去的士兵喪失了最後的尊嚴。5年後,俄羅斯陣亡士兵的屍體再次被污辱。2000年1月24日是第二次格羅茲尼巷戰最慘烈的一天。俄軍屍橫遍野。天特別冷,屍體都沒有腐爛,車臣武裝踏著它們前進。格羅茲尼巷戰是一場狙擊手的戰爭。普京總統調動了大批神槍隊員應付局面,但最終他還是下令轟平了格羅茲尼才算了事。
摩加迪沙巷戰
對抗方:美國維和軍VS索馬里人
時間:1993年10月3日
兵力對比: (美)160人(索)不詳
傷亡人數: (美)19人(索)大約300—500人
這是巷戰史上時間最短,但影響和意義卻非同尋常的一次戰役。1993年10月3日,駐索馬里的美軍維和部隊出動“黑鷹”直升機和突擊隊員圍剿索馬里最大軍閥艾迪德,此前艾迪德領導的反美武裝利用伏擊游擊戰術,讓美軍吃夠了苦頭。這次美軍又遭暗算,在摩加迪沙街頭巷尾陷入他們最害怕的巷戰泥淖,成百上千的民眾瞬間幾乎全部變成殺手,連一些婦女和兒童也並不熟練地操著武器射擊。由於狹窄的街道被路障堵死,美軍後續部隊無法及時趕至增援。半天的戰鬥結束後,19名美軍突擊隊員喪生,2架“黑鷹”直升機被擊落。次日,索馬里民眾拖著一名美軍的屍體到街頭示眾慶功。這個鏡頭被記者拍到,在美國國內播放後引起一片譁然,迫於各方壓力,柯林頓政府不得不很快宣布從索馬里撤軍。
順化巷戰
對抗方:北越軍隊VS南越軍隊和美軍
時間:1968年1月31日—1968年3月
兵力對抗:(北越)7個師;(南越)1個營+(美軍)1個師
傷亡人數: (北越)共6萬人死亡,其中死於巷戰的4000多人; (南越)不詳;(美軍)142人死亡
儘管輿論總把它當成美國在越南戰場上最著名的一次失敗。事實上,美軍在那次巷戰中大獲全勝,但這種勝利完全靠非巷戰的手段獲得。問題就出在這裡:順化巷戰不僅證明了美軍的確是“巷戰弱智”;還證明了美軍已墮落為心狠手辣的屠夫。媒體的全程報導暴露了美軍的兇殘,使本國民眾的反戰浪潮迅速白熱化,迫使政府不得不暫停對北越的進攻。作為北越軍發起的“春節攻勢”中最慘不忍睹的一役,順化巷戰成了美軍敗筆的象徵。
柏林巷戰
柏林城最大的巷戰
對抗方:蘇聯軍隊VS德國軍隊
時間:1945年4月26日—1945年5月2日
兵力對比:(蘇)250萬人、4萬門火炮、6000輛坦克和7000架飛機;(德)100萬人, 約1萬門火炮、3000輛坦克和4500多架飛機
傷亡人數: (蘇)共30萬人死亡,其中死於巷戰的10萬; (德)共約60萬死亡,死於巷戰的人數不詳
1945年4月15日,蘇聯人發起了進攻,在柏林城外圍戰了11天,一天之中發射了120萬發炮彈,40多萬德國士兵成堆成堆地躺在尼斯河和施普雷河河畔。其中有很多剛剛被征入伍的15—60歲的平民。蘇軍沒有一絲憐憫。這是場復仇者與絕望者的戰鬥,誰都無所畏懼。百年來規模最大的巷戰開始了。絕大多數蘇聯士兵都是平生第一次踏進柏林城。他們根本搞不清方向,只知道往前沖,結果,蝗蟲般密密匝匝的子彈撲面而來,把他們成批成批地撂倒。雖然蘇聯的坦克群把城內200多萬幢建築物都轟了個遍,但絲毫沒能削弱來自廢墟的火力。很快,蘇聯人遇到了一個大麻煩,柏林成了坦克的墳墓。這些長驅直入的龐然大物被暗處的反坦克火箭彈和燃燒瓶炸得稀爛,橫亘在狹窄的街道中,阻擋了後面坦克的前進;而步兵沒了坦克的掩護更是寸步難行。大街上根本找不到一個德國人。暴露在光天化日下的士兵既無法單挑德軍以泄恨,又白白成了敵人的活靶。朱可夫將軍立即調整了戰術——坦克大部隊化整為零,分散成數個小部隊,與步兵、炮兵和工兵一同組成強擊群和強擊支隊,逐個逐個地攻克德軍的堡壘。士兵把繳獲來的床墊綁在坦克身上,減輕了對它的打擊。他們還點燃煙霧瓶。在煙霧的掩護下,士兵衝進下水道和大樓里,與德軍展開了近戰。
4月30日希特勒自殺,納粹卻沒有停手。5月2日,眼見大勢已去的德軍終於在魏丁格將軍的率領下投降。短短6天,蘇軍有10多萬士兵陣亡。
發展歷史
城市化發展迅速,巷戰更多
在現代戰爭中,巷戰仍然是其重要的一環。而在偵察衛星等高新技術在戰場上的運用,巷戰也將迎來一個嶄新的時代。城市巷戰是隨著城市的發展和戰爭規模的擴大而逐步形成的。未來社會,世界人口將進一步向城市集中。據聯合國估計,到2030 年,全世界將有2/3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區。這意味著今後如果發生戰爭,城市巷戰將仍不可避免,並將成為一種重要作戰樣式。
2004年11月,美軍對以扎卡維為首的反美武裝盤踞的費盧傑市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以死亡300餘名海軍陸戰隊士兵的代價,打死和俘獲了1200名伊拉克武裝人員。這是美軍在21世紀的首次大規模城市巷戰,凸顯了美軍在信息化條件下實施城市作戰的許多新特點。
首先,打擊手段趨於高科技化。費盧傑之戰,美軍為了將傷亡風險降至最低,使用了大量適合城市巷戰的新技術。如開發“多維監視系統”,通過偵察監視衛星、無人駕駛偵察機和各種電子感測器對軍事目標進行全時監控,使反美武裝人員無法藏身;利用反狙擊手和機器人技術,搜尋隱蔽在各種建築物後的敵狙擊手,在步兵發起攻擊前組織火力予以清除;使用新型裝甲防護技術,使坦克能夠進入城區有效作戰。有了高科技手段的支撐,現代巷戰將不再是進攻者的夢魔。其次,打擊方位趨於立體化。費盧傑戰役中,美軍實施聯合一體化戰鬥,動用遠程精確制導飛彈、戰鬥機、轟炸機以及特種作戰力量,從陸、海、空、天四維對城內反美武裝所占據的目標進行全方位打擊和摧毀。這種新型的多維立體化城市巷戰,極大改變了傳統巷戰的地面戰單一模式,提高了戰鬥效率。
第三,打擊目標趨於精確化。現代城市人口密集,用傳統的攻城略地所用的地毯式轟炸,將給戰後重建工作帶來很多問題。費盧傑之戰,美軍以微小傷亡取得最大戰果,在消滅反美武裝的同時基本完好地保存了市內建築,也沒有過多殃及無辜平民。這表明新型的城市巷戰理念,將更強調運用攻擊與保護並重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