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里希納·多西

巴克里希納·多西

巴克里希納·多西,男,1927年出生,印度浦那人,曾於法國為勒·柯布西耶工作,後與路易·康共事。印度著名建築師。 多西作為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教授,長年累月為家國做了無數貢獻,成為了不可撼動的榜樣。 2018年3月7日,獲得第40屆普利茲克建築獎。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27年 出生

巴克里希納·多西出生於印度浦那一個幾世同堂的大家庭。他經常會與家人們前往寺廟與朝聖地,參加節日慶祝、誕生慶典或是死亡前後的儀式。生命的循環與生活的百態對他之後的建築創作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1951—1954年 師從柯布西耶

多西師從柯布西耶,並加入了其位於巴黎賽弗爾街35號的工作室。多西最初擔任柯布西耶在印度昌迪加爾城市規劃的協調人,很快便親身參與艾哈邁達巴德的數個項目,例如棉紡織協會大樓、肖特漢別墅、莎拉巴依別墅等。

1955年 建立工作室
離開柯布西耶的工作室後,年僅28歲的多西在印度成立了工作室Vastu-Shilpa(環境設計)。

1954—1959年 印度學研究中心
“印度學研究中心”保存了許多印度古代手稿與手工藝品,所以多西設計了一個照明和通風條件良好的半地下室,得以保藏這些珍貴的資料。同時,他在建築的細節借鑑了印度傳統的木製庭院宅邸。這個項目既擁有現代建築的功能性,又保留了印度的文化。

1957—1960年 住宅區項目
“紡織業研究協會/教育協會/物理研究實驗室住宅區”項目中,多西利用當地可采磚石作為基本建築材料。在建築的形式上,他借鑑並重新定義了柯布西耶的拱頂結構。

1959—1962年 卡瑪拉自宅
這棟自宅完美體現了多西經典的“四根立柱和一部樓梯”結構。磚窯型建築既構成他自宅的基礎,也延續到他此後設計的住宅項目中。他選用當地磚石修建承重牆和外圍空心牆,並根據氣候條件選定了合適的朝向。夜晚時分,打開面朝後花園的主要空間,屋子便仿佛變成了花園中的涼亭,不足兩層的小巧規模為這裡平添了幾分别致。

1962年 多西與路易·康共事

1962年,路易·康受多西之邀,前往艾哈邁達巴德設計印度管理學院(1963—1972年)。這個項目促成了多西和康的共事,這段經歷對多西造成了重要影響。而康設計的印度管理學院也成為之後印度許多學院及機構的建築原型。

1962—1966年 印度建築學院/環境規劃與技術中心

1962年,多西創建了印度艾哈邁達巴德建築學院並擔任首任院長(1962年—1972年)。同時,他也是這個建築項目的設計者,他延續了磚窯設計,並通過沒有門的開放空間促進正式與非正式的各種交流。多西將技術與照明、通風和綠化設施相結合,建成一座北向採光、配帶水池形結構的漂亮工廠。點綴其中的樹木和早年的屋舍儼然成了新一代教室。

1963—1967年 泰戈爾紀念堂

泰戈爾是多西長年以來的精神領袖,所以他在創作泰戈爾紀念堂時從兩種意義上向泰戈爾致敬,一是作為傳奇藝術家的泰戈爾,二是具有崇高人格的泰戈爾。他通過通透的門廳與寬敞的入口,讓人們觀察到巨大混凝土結構的細節,大家皆可在此自由自在地交流。碗形座位的設計開起來像是微握的手掌,給藝術家帶來一種親密感。

1970—1973年 印度人壽保險公司混合收入住宅區

多西始終關注各個階級人們的生活,他對住宅區的規劃及設計在這個階段中展現了共享及混合的理念。這個住宅區通過最佳化可用資源、根據不斷變化的生活方式和收入水平修正建築類型和方式,在參與過程中開發出一種新的建築類型。這種粘合性住宅區實驗性地集合了三種不同收入的人群,他們居住在同一棟金字塔形建築的三個樓層,並通過同一條樓梯出入。在原有基礎上開展的不同規模的擴建和改造,不僅能適應單個家庭的需要,而且有利於恢復和增強社區凝聚力。

巴克里希納·多西 巴克里希納·多西

1976—1980年 桑珈建築師工作室
“桑珈”在孟加拉語中的含義為通過參與共同工作,多西的桑珈建築師工作室就是一所持續學習的學校,人們在這裡學習、忘記、再次學習。這棟建築全然地融合了多西的現代建築思想與印度傳統文化,也體現了柯布西耶在光影處理方面對多西的影響。
1977—1997年 印度管理學院班加羅爾分校

 在構想印度管理學院班加羅爾分院時,多西以寺廟建築為原型,重新設計了或開放或封閉的藤架小徑、連廊和院落,將教室、會議室、圖書館和宿舍等功能區聯繫起來。建築外部的石頭牆上爬滿了藤蔓植物,內部院落和小徑中不同的景致加上色彩與光影變幻,營造出時間的實感。

在1978 年,多西成立了 Vastushilpa 基金會,專注環境設計研究,就印度的本土地理和文化條件下,開發合適的規劃設計方案。

1982年—至今 阿冉亞低造價住宅

多西的阿冉亞低造價住宅項目為經濟弱勢群體提供了居身之所。房子的基本結構非常簡單,約占地30平方米,用磚塊打造地基,有廁所,能通水、通電。正因其形態簡單,所以留出了變化的可能性。每個家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對房屋進行擴建,滿足自家需求以提高生活質量。這種類型的房屋賦予居民以選擇的自由,以最低成本實現最多樣的空間用途。

1984—1988年 維迪亞城

1984年,多西為齋浦爾的維迪亞城設計都市計畫。他通過這個項目重新思考了柯布西耶當時在昌迪加爾的城市計畫,這個項目結合了他對人們日常生活的考慮與現代生活、工作和養生需求。同時,多西也致敬了齋浦爾市的設計者馬哈拉哈· 齋辛格。

1991—1994年 艾哈邁達巴德洞穴畫廊
為了耐受城市中心炎熱的氣候,多西設計了這座半地下式畫廊,其中展示著印度現代主義畫家馬克布勒·菲達·海珊的作品。設計綜合了電腦輔助規劃和傳統的部落茅屋搭建技術,前者可幫助避免不必要的建造差池。多西的靈感來源於印度的阿旃陀石窟與埃羅拉石窟內部圓形和半圓形的設計,海珊的壁畫則受到舊石器時代洞穴藝術的啟發。藝術家與建築師的交鋒誕生了最意想不到的結果。

2014年 “棲居的慶典”多西作品回顧展
多西在新德里的印度國家當代藝術畫廊舉辦回顧展“棲居的慶典”。他希望通過這個展覽回顧自己過去60年的建築之旅。

2017年 “棲居的慶典 真實· 虛擬· 想像——巴克里希納· 多西建築回顧展”
該展覽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以非線性的脈絡、多維度的互動裝置、光線與音樂的運用,營造一種充滿靈性的建築圖景。多西希望這次展覽是面向所有人的慶典,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收穫到延綿不絕的驚喜與啟迪。

人物成就

2018年3月7日,獲得第40屆普利茲克建築獎。這是普利茲克獎第一次授予印度建築師。

設計理念

巴克里希納·多西 巴克里希納·多西

多西從勒·柯布西耶、路易·康兩位二十世紀傳奇的現代主義大師指導下所累積的經歷,與根本性的思考融會貫通,讓他決定在1956年創立自己的事務所 Vastushilpa (現已更名為 Vastushilpa Consultants)。多西帶有印度特色的批判性地域主義建築,在極具雕塑感的混凝土和磚砌體量中實現。他在建築形態上深受導師影響,而空間布局和城市規劃上的本土元素則明顯可辨。這種東西方、古與今兩相調和的手法在多西自己設計的桑珈工作室(Sangath)得以最清晰的體現。項目大膽地運用了混凝土製的半圓形大拱廊,與公共空間、庭院、和水景組合,為印度的氣候環境增添涼意。

多年以來,巴克里希納·多西的建築既未隨波逐流,也不追求浮誇吸睛的設計,他的建築經過深思熟慮的打磨,包含著為國家貢獻的願景和責任感。作品類型亦非常多樣化,涵蓋行政管理機關與設施、文化教育建築、私人住宅等等。多西對於建築的所在地的文脈有著非常清晰的認知。他的設計方案從社會、經濟、環境等多方面進行考慮,因此才能創造出可持續的建築。露台、庭院和長廊是他在建築學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現已併入CEPT大學,1996),賈巴爾普爾市的中央邦電力管理局(Madhya Pradesh Electricity Board),還有位於班加羅爾市的印度管理研究所(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1992)等項目中常用的建築元素。這些遮陽和透風的空間,讓人無論是在建築內外都感到舒適和愉悅。

人物評價

一直以來,巴克里希納·多西向大家展示了傑出的建築和城市規劃,除了滿足功能和結構上的需求外,更應該考慮到氣候、場地、技術、工藝等因素,以及在最廣義的範圍內,融合對於文脈深入理解和欣賞。建築需建立於功能之上,運用以詩意和哲學,在人類的精神層面與其產生共鳴。身兼多職的多西作為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教授,長年累月為家國做了無數貢獻,成為了不可撼動的榜樣。因此,巴克里希納·多西榮獲2018年普利茲克建築獎。( 評審評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