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一一(《論語·雍也》)
譯文
子貢問孔子:“如果有人非常地博有,騰達,並且能夠周濟眾人,救濟民眾。這個人怎么樣?可以稱為仁嗎?”孔子說:“豈止是仁,必須可以是聖啊!堯舜二帝也因為不能做到博施濟眾而感到愧對於民呀!可以稱之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穩,也要讓別人站穩,自己要騰達,也要讓別人騰達。只有從自己身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樂於助人,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這裡的“而”翻譯為“也”
“就近取譬”,取,爭取。譬,比喻,打比方。就近取譬,就是說從身邊,從自己能力範圍里做起,有多大能力貢周濟貢獻多少能力,不去逃避,同時不斷提升自己。。
仁愛之人,應該不斷地提升自己,讓自己具備幫助他人的能力,並且樂於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最具代表的儒家思想之一。如果能夠做到“樂於助人”,也就做到了“仁”。
同樣體現“仁”的思想,在儒家經典《孟子·盡心上·忘勢》里還有這樣的一句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窮”,不是普遍認為沒有錢就是窮,這裡的窮是中性詞,形容一個人可以照顧好自己,可以照顧好自己的家庭。“達”,騰達,不僅僅指有錢,有能力,更重要的是兼善天下,讓天下人能獨善其身。兼善天下其實就是博施濟眾,“達則兼善天下”與“己欲達而達人”是同一個意思,都是在闡述儒家的“仁”,以天下為己任,努力提升自己的硬實力,樂於助人,樂善好施。
現實意義
兩千多年來,仁、義、禮、智、信作為華夏兒女不可或缺的道德準則,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仁”字,體現了我中華兒女以天下為己任的雄心壯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變強大,不僅是因為強大可以保護自己,更重要的是強大可以更好的幫助他人。我們的祖國已經繁榮昌盛,國泰民安,但祖國的強大也不僅僅是為了保護自己,更是為了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好的維護世界和平。我們應該時刻謹記: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要站穩,也要讓別人站穩,自己要騰達,也要讓別人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