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朝陽洞

朝陽洞,坐落於巫山縣曲尺鄉龍洞村四社的獅子山上,因洞口朝東而得名。 萬曆年間,募修朝陽洞,修廟殿,塑佛像,一時煙火鼎盛。 明詩《朝陽洞》中“料是聖泉童必慧,朝陽應有鳳來翔”一語,涉及巫山教育的一段佳話。

朝陽洞,坐落於巫山縣曲尺鄉龍洞村四社的獅子山上,因洞口朝東而得名。洞即獅口,面積約500平方米。洞前為村民的承包地,坎外現存一段由條石構成的學校基腳。緊挨洞口豎有四塊重修、功德殘碑,上刻“蓋□邑西三十里有洞名朝陽”、“右佛不知□□有何時其不曰巷不曰廟不曰宮”、“大清乾隆四拾二年12月”等字樣。洞中除了幾方斷壁以及載有“尊敬老師,團結同學,熱愛集體生產勞動”的紙質碎片和幾條粉刷標語外,再無其他可辨遺蹟。洞的底部內嵌一小洞,人稱“獅子喉嚨”,深不可測。
朝陽洞昔日之勝景,能通過古人留下的詩文窺其管豹。明朝詩人陳應元的《朝陽洞》說:“攀蘿躡蹬幽房,洞口參差木數行。……料是聖泉童必慧,朝陽應有鳳來翔。”清朝詩人周敦禮的同名詩中說:“空洞安排修道鼎,太陽烘照講經帷。……疑是桃源新得路,春風訊息看花枝。”兩首詩分別從不同角度,“再現”朝陽洞當時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
“修道鼎”、“講經帷”,源自明朝萬曆年間“如意和尚與募修梵剎”的歷史典故。該典故在清光緒《巫山縣誌》中曾有記載:“明如意和尚,不通宗教,苦行真誠。萬曆年間,募修朝陽洞,修廟殿,塑佛像,一時煙火鼎盛。”又載:“今佛像殿宇,曾經改造。乾隆四十二年,覺禪老和尚再次募捐。燒磚瓦四萬六千興修廟宇,重振香火。”可見虔誠者昭昭之心,因而該廟自始至終貌相輝煌、香火旺盛。
另外,修廟之事在民間流傳著一種說法。傳說古時獅子山上草木茂密,不見洞口。有戶人家的一頭懷孕的母牛不慎丟失,幾個月後,一頭小牛鑽出樹叢。村民劈開一條道路,這才發現了此洞。洞內有一塊尺許見方的石板,翻過來一看,上面刻著“朝陽洞”三個字。於是,村民們便在此處修建了廟宇。
明詩《朝陽洞》中“料是聖泉童必慧,朝陽應有鳳來翔”一語,涉及巫山教育的一段佳話。清朝乾隆年間,著名文字學家段玉裁任巫山縣令時,設立聖泉書院(南峰國小前身)。清光緒三十三年,縣衙在朝陽洞創辦官立初等國小(朝陽國小前身)。民國三十年,縣立初級中學(巫山中學前身)成立,時因日寇飛機轟炸縣城,學校遷至朝陽洞招生開學。民國三十二年暑假,學校遷回縣城。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至八十年代初期,為了普及國中教育,規模較大的國小都附設國中班,人稱“帽子班”。朝陽國小因校舍不足,曾在朝陽洞開辦“帽子班”,當地四五十歲的村民有不少是在此處接受國中教育。
朝陽洞輝煌不再,但洞室寬敞,冬暖夏涼,藤蔓披拂,層層梯田,農舍粉牆,仍不失為郊遊休閒的好去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