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生產率

工業生產率

工業生產率指工業生產中的產品的產出量與生產產品所使用投入量之間的比例。是評判生產過程效益與工廠經濟效益一個依據。

簡介

工業生產率指工業生產中的產品的產出量與生產產品所使用投入量之間的比例,投入量是指一定時期 (年、季、月) 內投入生產過程進行加工的製品數量。產出量是指一定時期內通過生產過程的人力、設備和進行加工的製品數量。工業生產率是評判生產過程效益與工廠經濟效益一個依據。

影響因素

影響生產率的因素很多,也很複雜。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既有巨觀的因素,也有微觀的因素;既有客觀的因素,也有主觀的因素;既有歷史的因素,也有現實的因素;既有管理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還有科技、教育和文化的因素。一般認為,影響當代中國工業生產率的基本因素有素質性因素,結構性因素,機制性因素。

素質性因素

從現象上看,生產率是一個量的概念,量的大小決定了生產率水平的高低。其實,從質的方面來衡量,生產率是工廠的生產效率、生產效益的問題。 由此可見,生產率用不同的量,反映出工廠不同的質,不同的素質來。

工業生產率的水平,從本質上講,決定於工業生產力的水平,決定於工業生產力素質的水平。提高生產率,包括提高勞動者(人力資源)、勞動手段 (主要是技術裝備與資本投資)、勞動對象三個生產力要素的素質。在生產力要素中,提高勞動者素質是關鍵的一環。因為勞動手段和勞動對象素質的提高,都要依靠高素質的勞動者。在生產資料要素中,生產工具、生產設備的素質又是起決定作用的。提高生產率,不僅要靠三要素素質的提高,而且還要依靠這三個要素的最佳化配置、最佳化組合。這裡最為重要的是要發揮人的主動性,這就要靠管理素質的提高來帶動生產率素質的提高。素質性因素是提高工業生產率的基礎性因素。

結構性因素

社會經濟和工業生產也和任何事物一樣,當其發展到一定階段,必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合理結構和比例。人們一旦認識並掌握了這個具有客觀性的比例,並主動地適應它,經濟和生產就會順利地發展;反之,就會產生結構失調,使經濟的發展遭受懲罰性的破壞。結構和比例的失衡,往往給生產率帶來極為嚴重的損害。因此,最佳化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工業結構、技術結構、企業組織結構,並根據客觀規律使之逐步現代化、科學化,是從整體上提高工業生產率的戰略性因素。

機制性因素

機制性因素是提高工業生產率的深層次的關 鍵因素。要提高工業生產率並解決素質性、結構性矛盾,首先要抓住機制性因素這個主要矛盾。

結構性因素與機制性因素同政府的管理措施 和法規有關,與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的領導戰略方針有著緊密的聯繫。政府過多行政干預對提高 生產率是不利的,因為它會使企業的精力和投資 分散到不是提高生產率的活動中去。

工業生產率的素質性、結構性、機制性三個基 本因素及其相互的影響,如圖1-5所示。三個因素 都直接地影響工業生產率的提高,三者不是孤立 的,而是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

工業生產率的三個基本因素

從狹義的工業工程角度看,影響生產率的因素主要指素質性因素,工業工程師們常把影響制 造業和服務業生產率的因素概括為4個:①產品或 系統的設計;②機器與設備設施;③工人的技能與 工作的有效性; ④生產批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