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川端康成文學的文化學研究:以東方文化為中心》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周閱,1967年生於北京。文學博士,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日本川端文學研究會海外特別會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日文學與文化關係、日本中國學。主要專著有:《川端康成是怎樣讀書寫作的》(原題《川端康成的人生歷程與創作歷程》)、《人與自然的交融——》、《吉本芭娜娜的文學世界》等。在《外國文學評論》、《中國比較文學》、《漢學研究》、《國外文學》、《中國圖書評論》以及日本「川端文學視界」等刊物發表論文50餘篇。
圖書目錄
導論
第一節 日本的川端文學研究
第二節 中國的川端文學研究
第三節 本書關注的問題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佛學的感悟
第一節 禪宗的“以心傳心”與川端文學的藝術美
一、禪宗在日本的興起
二、“以心傳心、不立文字”與朦朧、纖細之美
三、“以心傳心”與川端文學的神秘性、抒情性、幻想性
第二節 “色空”觀念與川端康成的自然觀
一、人與自然的融合
二、“觀其形貌、取其神韻”
三、“空淨”觀與自然對心靈的淨化
第三節 “無常”和“萬物一如”與文學的撫慰療救功能
一、人生的死亡與無常
二、“萬物一如”對生死無常的解決
三、文學的撫慰療救功能
四、《睡美人》的救濟主題
五、《抒情歌》的救贖意義
第四節 輪迴轉生與藝術的永恆
一、對苦海無邊和因果報應的排斥
二、靈魂的永生與藝術的永恆
三、“童心”與純粹的藝術精神
第二章 丹青的暈染
第一節 文學與美術的互動
一、文學創作與美術欣賞
二、文思與畫意
三、川端文學中的美術作品
第二節 川端文學中的色彩表現
一、獨特而豐富的色彩表現
二、白色
三、紅色
四、紅與白的對比
第三節 川端文字與中國美術
一、美術收藏與文字創作
二、川端文學與宋元美術
三、川端康成與牧溪
第三章 紋枰的啟示
第一節 《名人》與吳清源
一、川端康成與圍棋
二、《名人》的誕生
三、吳清源與《名人》的創作
第二節 吳清源與“中和”思想
一、川端康成與吳清源
二、棋道、藝道與“中和”
第三節 “中和”思想的中國傳統文化背景
一、“中和”與陰陽思想
二、“中和”與儒家哲學
三、“中和”與道家思想
第四節 川端康成與“中和”思想
一、從勝負之爭到“中和”之道
二、“中和”思想與川端康成的藝術觀
三、“中和”思想與川端康成的文化觀
第四章 中國哲學的浸潤
第一節 川端康成與道家思想
一、川端康成與道家思想的因緣
二、川端康成的政治態度與道家思想
三、川端文學中的奔月構思與道家的飛升思想
第二節 川端文學與《莊子》
一、川端康成的藝術理念與《莊子》
二、《禽獸》的隱喻性與《莊子》
三、川端文學中的蝴蝶意象
第三節 川端文學與儒家思想
一、川端康成與儒家思想的因緣
二、川端康成的男權意識與《周易》
三、川端康成的父系家族意識與儒家倫理觀念
四、川端康成與儒家“天命觀
第五章 中國文學的滋養
第一節 川端康成與中國文學的因緣
一、日本文學的媒介作用
二、川端康成對中國文學的直接涉獵
三、川端康成與唐人小說
第二節 “蠶女”在川端文學中的變異
一、《馬美人》與中國蠶馬故事
二、《雪國》與《蠶女》
第三節 “合二為一、一分為二”模式與唐人小說
一、川端康成翻譯的唐人小說《神女傳》
二、川端文學中“合二為一、一分為二”的情節模式
三、“合二為一、一分為二”模式背後的母親影像
四、“合二為一、一分為二”模式與唐人小說
第四節 《竹葉舟》的“人生如夢”思想
一、川端康成的小說《竹葉舟》
二、中國的“竹葉舟”故事
三、川端《竹葉舟》與中國“竹葉舟”的淵源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一 各章日本出版物主要引文原文
附錄二 新潮社35卷本(補卷2)《川端康成全集》目錄
附錄三 中國大陸川端康成文學研究主要論著目錄
附錄四 中國大陸川端康成作品主要譯本目錄
附錄五 日本川端康成文學研究主要論著目錄
附錄六 川端康成年表
後記
文摘
由於紅色具有複雜、多重的象徵意義和情感內涵,使之能夠滿足各種心理表達的需要,因此成為川端文學中引人注目的色彩,極為活躍地發揮著各種各樣的藝術表現功能。
四、紅與白的對比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川端文學清晰地顯示出了對紅、自兩種顏色的格外關注。這種紅與白的鮮明對比,是深深植根於大和民族的色彩意識之中的。如果追溯日本文化發展史不難發現,紅與白,作為一組對立卻又共存的色彩,在日本的歷史變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相傳平安王朝的平氏與源氏征戰時,平氏就掛白旗,而源氏則掛紅旗。時至今日,日本除夕之夜最為盛大的慶祝活動“紅白歌會”,就是以紅白二隊進行演藝比賽的形式年復一年地舉行著。此外,神社的工作人員在祝祭儀式中也都以紅和白配色著裝。日本的國旗就是在純白的底色中央配以鮮明的紅色,象徵著太陽神——天照大神以及她所創造的日本的國土風物。這種傳統色彩觀念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川端的文學創作中留下了明顯的痕跡。
如前所述,《雪國》中的兩位女性——駒子和葉子被分別納入了紅與白兩個迥然相異的色彩板塊之中。作品的主題在這一色彩組合中得到了藝術性的深化,象徵著生命的紅色使駒子實化為肉體的存在,而至純無彩的白色則使葉子升華為精神的存在。這樣,川端通過不同的色彩成功地塑造了共同生活在雪國的兩個女性形象,細膩而感性地展現了她們的性格特徵。紅色的駒子與白色的葉子在互相映襯和對比中達到一種別致的平衡,成為《雪國》中一實一虛、一明一暗、一熱一冷的兩條重要筋絡。
紅與白的對比並不僅僅存在於兩個主人公之間,有時也共存於同一人物形象之中。如駒子就並非一成不變地浸染於紅色,川端偶爾也為通體透紅的駒子點染些許白色。同樣是身著和服,從敞開的後領顯露出來的脊背有時是“紅殷殷的”,有時卻“從脊背到肩頭仿佛張開了一把白色的扇子”(p.93)。這零星的白色揭示了駒子雖身為藝妓卻嚮往純潔的內心世界。
後記
本書從醞釀到動筆直至最終完成,已有五、六年的時間。五、六年的時間聽起來感覺很長,但是對於寫作一本學術著作來說卻實在是太短了。當我終於把書稿交給出版社時,對此有了比從前更深切的體會。
本書的研究課題可以說非常具體,因為我選取的研究對象是一個個體作家的創作,而不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學,更不是整個東方或西方的文學;亦未採取歷史性的宏大敘述,所以,我本以為這個題目是比較容易駕馭的。然而,隨著寫作的深入,我日益感到了自己知識的貧乏,感到了學問的深奧無邊。越是接近尾聲,就越發現還有太多尚待進一步開拓和思考的問題。回顧本書的寫作過程,就像是滿懷興奮和期待地進入到一個空間,想要細細地探個究竟,卻未料發現了許多通向未知世界的大門,每打開其中的一扇,就會進入一個新的天地,而每個新的天地中,又會有許多的門等待開啟……如今,書稿雖然算是完結了,但我心裡卻留下了許多揮之不去的門,意猶未盡之中夾雜著遺憾,而遺憾之中又蘊藏著繼續追尋的誘惑。
川端康成是一個以醇厚濃郁的抒情風格和哀婉纖細的審美韻味而著稱的作家,我對他的喜愛最初也緣於此。當我深入他的文學世界,想要仔細探究其文學文本的生成過程時,發現了佛教的門、美術的門、圍棋的門、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學的門,而隱藏在每一扇門背後的世界,又都奇妙地相互連通著。在結束本書的寫作時,我深刻地感到,仍然有很多問題值得今後繼續深入地進行探討。比如,同樣來自中國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以不同的路徑和形態滲透於日本本土文化之中,也以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層面作用於川端文學。川端作為一個有著自覺意識和特定價值觀念的接受主體,怎樣對作為傳播對象的儒家和道家文化進行了不同的取捨和發揮?這背後隱藏著怎樣的需求和目的?在接受的差異之中又蘊涵著怎樣的意義?
序言
《北京大學比較文學學術文庫》是近數十年來以北京大學學者為主體的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學術集成,它是這個學術群體數十年來在“比較文學”這一學科中所積累的對於這一學術的理解和從事的學術實踐,現在以“系列書系”的形式公刊於世。
中國比較文學學術研究自20世紀70年代末期復興以來,已經走過了30年的路程。如果從學術層面上考察,可以說出現了三代主峰。以朱光潛、黃藥眠、楊周翰、李健吾、錢鍾書、季羨林、金克木、李賦寧、周珏良、陳嘉、范存仲諸先生為代表,他們是“文革”之後推動中國比較文學復興的第一代學者。以樂黛雲、饒芄子、陳悖、錢中文諸先生為代表,他們是推進中國比較文學繁榮和發展的第二代學者。目前,在跨入21世紀之後,中國比較文學的學術研究已經形成了第三代學者。他們中間已經出現了一批傑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學人。在幾代主峰中間,也都存在著許多過渡性的學術橋樑。前一代主峰學者的學術與精神正是經由這些“學術橋樑”傳達到了後一代的主峰層面上,承前啟後,把學術推向新的境界。
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的建立與發展,與中國比較文學事業發展的軌跡相一致。它的前身“北大比較文學研究中心”創建於1981年,由楊周翰教授領銜主其事。這正是第一代學者們致力於復興中國比較文學學術的產物。它被定位於北京大學,或許這正體現了20世紀中國新文化與新學術發展的基本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