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起源
臘腸是一個非常古老的食物生產和肉食保存技術,指將動物的肉絞碎成泥狀,再灌入腸衣製成的長圓柱體管狀食品。中國的臘腸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臘腸約創製於南北朝以前,始見載於北魏《齊民要術》的“灌腸法”,其法流傳至今。中國灌腸臘腸不加澱粉,可貯存很久,熟制後食用,風味鮮美,醇厚濃郁,回味綿長,越嚼越香,遠勝於其他國家的灌腸製品,是中華傳統特色食品之一,享譽海內外。臘腸的類型也有很多,主要分為川式臘腸和廣式臘腸。主要的不同處就在於廣式臘腸是甜的,川式臘腸是麻辣的。川式臘腸以其特有的麻辣口味有著廣泛的消費群體。特別是在四川等潮濕地區因麻椒的驅寒功能,更受人們喜愛。以前川式臘腸是每年過年前製作的食品,如今過年吃自製的臘腸已經成為了南方很多地區的習俗。
營養分析:
能量508千卡。蛋白質24.1克;脂肪40.7克;碳水化合物11.2克;膽固醇82毫克;硫胺素0.48毫克; 核黃素0.11毫克;煙酸4.4毫克;維生素E1.05毫克;鈣14毫克;磷198毫克;鉀453毫克;鈉2309.2毫克;鎂52毫克;鐵5.8毫克;鋅7.61毫克;硒8.77微克;銅0.31毫克;錳0.36毫克。
主要功效
四川臘腸可開胃助食,增進食慾,驅寒暖胃。
食用禁忌
1.醃製食品不宜多食。
2.兒童、孕婦、老年人、高血脂症者少食或不食;肝腎功能不全者不適合食用。
搭配宜忌
四川臘腸+花椰菜:減少致癌物的生成
四川臘腸+菜葉:增加致癌物生成
挑選建議
優質:臘腸色澤光潤、瘦肉粒呈自然紅色或棗紅色;脂肪雪白、條紋均勻、不含雜質;手感乾爽、臘衣緊貼、結構緊湊、彎曲有彈性;切面肉質光滑無空洞、無雜質、肥瘦分明、手質感好,臘腸切面香氣濃郁,肉香味突出。
劣質:色澤暗淡無光,腸衣內粒分布不均勻,切面肉質有空洞,肉身鬆軟、無彈性,且帶粘液,有明顯酸味或其它異味。
製作方法
製作一法
原 料:豬肉(後臀肉去皮),豬小腸.鹽,味素,花椒,胡椒麵,辣椒麵,白酒,糖。
製作過程:
1:將去皮豬肉用溫水洗淨,將肉表面的水漓乾,把肥瘦肉分開,分別改成1CM的肉丁,在分別裝入不同的瓷灌里。
2:依照個人的口味分別放入鹽,味素,花椒,胡椒麵,辣椒麵.白酒,糖等作料,攪拌均勻,蓋上蓋子醃製8--10個小時。由於瘦肉容易進味,肥肉油膩,往往肥肉先醃製1--2個小時。
3:在醃製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做腸衣:將小腸用溫水加少量的鹽或者鹼清洗,但鹽和鹼不宜放的太多,那樣會使小腸變脆,在我們刮腸的時候容易破壞.清洗之後把小腸放到平硬的地方,用不鏽鋼直尺或者餐刀用均勻力道把小腸由上而下刮淨,直到掛至好象要透明了,在開始用水裡外沖洗,沖洗乾淨後籬水,這樣腸衣就做好了。
4:將醃製好的肥瘦肉混合攪拌均勻,用腸衣一端套住漏斗,把攪拌好的肉灌入腸衣內,灌滿整根後,先用細繩將腸衣底端紮緊,然後用手揉捏腸體,使罐好的腸體粗細均勻.切記不能灌的太滿,這樣在以後晾曬過程中會暴烈,也不要太松或者留有空氣,那樣等到臘腸成型時候不好看.將灌好的腸體每隔10--20CM用細繩紮成一小節,每個小節的底端用針扎個小洞洞,把多餘的水和空氣留出去,之後拿出去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暴曬3--4天,在掛到通風的高處.一般是屋檐下風乾.一般需要15天左右,這樣臘腸就製作成功了。
製作二法
配 料:鮮豬肉(肥瘦比例:3比7)、加碘食鹽、花椒粉、辣椒粉、優質白酒、 白糖、腸衣等。
豬肉切片,按一定比例把輔料放如攪勻,碼味醃製2-3小時,洗淨的腸衣備用,放入醃製好的肉,裝肉要裝的飽滿緊湊,裝滿後每隔20厘米 左右再用線繩栓,最後用竹籤在腸的外部等距離的扎眼,放掉腸內的空氣。香腸放置在通風的地方晾2-3天,晾去多餘水份。
備好鋸末面,將柏樹忮點燃,用鋸末面壓熄,最後將香腸掛在事先做好的一個支架上在密封環境內熏制。時間大概為一天。
貯存方法
存放於室溫20度以下乾燥陰涼處,可以放在通風處,冰櫃冷藏更佳。
推薦吃法
1:最聰明人的吃法——原汁原味滿口溢香:將四川臘腸用淘米水泡一下洗淨後蒸或者煮熟,待冷卻後斜切成片,不用放任何佐料,抓著吃,大多數人都喜歡。也可以切成片狀,是招待客人下酒的好菜。
2:可以和各種蔬菜同炒,味道不同凡響。
3:可以用來燒烤或者唰火鍋吃,另一種享受。
4:對於時間忙的人士,臘腸炒飯,臘腸泡麵都是不錯的選擇。
溫馨提示
1:生臘腸處理的時候要用熱水泡,之後用溫水清洗乾淨。
2:臘腸本身帶有鹽味,在烹飪時候要依據個人的口味適當放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