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過程
據考,距今1.3億年前,巒岩山發生過火山噴發,熾熱熔漿形成紅色、褐色、赭色、古銅色不等的凝石岩。由於受地殼運動影響,基岩多次錯動、抬升,堆迭成孤秀石峰、幽谷洞穴,經節理髮育、風化,形成眾多似人似物、似禽似獸的造型地貌景石,古樸自然,各逞其趣,彰顯天工造物之奇妙,是歷史留下的珍貴遺產,也是大自然賦予的特殊財富,不僅具有獨特的觀賞性,而且具有學術研究價值。
文化景觀
以石文化為景觀特色的巒岩山,以知空寺(詳見《歷史古蹟·古建築·寺廟》)為中心可分寺前、寺南、寺頂、寺後山四景區。
寺前,幽壁陡峭,岩崖森列,多象形石,原始古樸,自然逼真,且步移形換,變幻無窮,有猴頭岩、龍脊石、太監帽、老鷹岩、蛤蟆石、片舟石、海螺岩、龜岩、觀潮石。遺蹟有盤龍洞、望日亭、戚繼光平倭紀念碑(詳見《歷史古蹟·古建築·碑表》)等。
寺南,巒峻谷幽,巨石嶙峋,藤蘿穿薜,深邃幽奧。山腰有巨石相倚而成的仙人洞,背枕群峰,面對大海,傳為仙人聚會之所。據考,此洞為原始人居住洞穴遺址。洞旁還有狗頭岩諸勝。
寺頂,崗巒起伏,有形狀各異的巨石以磅礴粗獷的雄姿屹立於山巔,如垣似壁,像刀切斧劈。伏地虎活形活現,仰天龍翹首雲天,斷頭龜形象逼真,雙僧岩栩栩如生……民國江珍《仰天龍》詩:“蒼龍高臥傍岡邊,翹首滄桑不計年。靜待春雷驚夢起,排雲飛上九重天。”最引人注目的是待月軒和石木魚,古有“不登待月軒,不知巒岩美;不敲石木魚,不知巒岩奇”之說。
寺後山,石巒錯列,陡崖聳峙,深奧險峻,似入幻境。山腰迭石嵯峨,荊棘蒙茸。龍門由三塊巨石迭成,傳為神龍出入巒岩山必經之門,其頂高而平,是遊人到此競相登臨之處,古人有“登龍門必大富大貴”之說。虎穴俗名“大蟲窩”。清雍正五年(1727)四月十八,樂清營副將王璉奉命率部協理玉環建廳事務,至西青嶺遇來自巒岩山的白額黧斑猛虎,即命部下拼力搏刺,將猛虎擊斃。故巒岩山被稱之為“藏龍臥虎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