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頭周村

嶺頭周村

嶺頭周村地處天台縣城東南,隸屬三合鎮。村居嶺頭,以村民姓周而得名。祖上自三門縣山後周遷此。村里現有260多戶,600多人。橡膠產業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 據《周氏宗譜》記載,村里始祖是廿五世匡公,從三門遷徙於此。初時,就在這裡繁衍,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

德星樓

嶺頭周村依靠大坑山,村中有一方塘,稱“大塘”。“德星樓”就在大塘岸邊。

德星樓是村中現存最古老的大院。它坐東朝西,處於水塘與山坡之間。由於此地有些拘束和逼仄,在建造設計時,它不能按傳統的“三台”民居那樣,盡情地由前向後延伸,只能依據這地形,由前後縱深,改為橫向相連。由右向左,依次為前院、書院、後院,每座院落沿著山坡依次增高。

德星樓的大門外有一堵折形的照牆。門額上原懸掛著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由浙江省省府各大要員送來的“亞魁”匾額。

跨入院門,一股濃濃的古老的書香氣息迎面襲來。中堂上高懸著“德星樓”橫匾,字跡雄厚,書風粗獷,署名為“古虞金簡”。這是清代上虞書法家趙金簡留下的手跡。這位清朝進士,曾任杭州府教授,享有聲譽。

中堂對面的屋檐下懸掛著清嘉慶十九年(1814)的“品端金玉”,匾為時任天台知事楊文次題寫。德星樓中堂廊柱的牛腿,雕刻著“獅子倒掛”,院中鋪就的卵石,也保存得很完整。在午後溫煦的陽光下,顯得寧靜而古樸。村里人說,這院中的“德星樓”匾額,從掛上那日起兩百多年來從沒卸下過,就是在破“四舊”年代和“文革”時期,也是高高在上,昂然堅毅。如此的傲骨冷世,不由得令人驚詫。

德星樓後邊是一花壇,石板上刻有仙鶴圖案,花壇前有一方水池。

德星樓右邊有一月洞門,走過去就是書院。書院有兩個不大的天井,鋪著卵石,四周有廊屋數間。雖不十分寬敞,但給人幽雅明淨之感。顯然,這裡是主人的家塾。

廊欄的長隔板上刻的是蝙蝠和祥雲,名為“五福齊天”。木窗為方格圖案,結子為花瓶、草龍,簡樸而文雅。這裡原先懸掛著許多大大小小的匾額,給外人以炫耀,給學子以勉勵。如今在後天井的石柱上,還刻有一副對聯:“靜觀每會無言趣,坐□□(兩字不清)當有得時。”就是在今天看來,這裡也仍不失為一處讀書的好地方。站在這幽深的小天井裡,似乎聽到從廊屋裡隱隱地飄出朗朗的讀書聲。

書房東邊是後院,與書院有一過街樓相連。也許是為了防盜,牆是多級覆瓦、尖端翅起的馬頭牆。

內院的牆上有一石匾“翕黛菲藍”。院中建築構件頗為考究。樑上的斗拱呈草龍形。最為精緻的是堂前兩根圓柱的牛腿上,鑲著一對名為“獅子嬉球”的木雕,雕刻極為精細,連繡球上的層層花紋都是鏤空的。大小獅子憨態可掬,情趣橫生。在鄉間民居中有如此精緻的裝飾,實為罕見。“文革”時,院子裡的人見風聲頗緊,忙將這對木雕獅子卸下,悄悄地塞在閣樓上,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重新鑲回柱子上。

新屋道地

距方塘的西邊不遠,就是“新屋道地”,顯然它比德星樓建造的時間要晚。與德星樓相比,“新屋道地”可謂是氣勢橫溢。它坐西北朝東南,是典型的天台“三台”民居。大院由東德樓與西德樓組成,依次為大門、前天井、東德樓、中天井、西德樓、後院,從大門到後院縱深50多米,兩邊建有抱屋。“新屋道地”開一扇大門,兩扇邊門,大門的門楣上嵌“東山擢秀”石匾。

石匾依次懸掛在東德樓的門楣、牆額,用的是當地有名的綠岩。村民說,這是“元寶石”。也就是說,大門門楣的“東山擢秀”與大門後的“居仁由義”,中天井門額的“翕黛菲藍”與中院的“清高撥俗,悚快宜人”,都是一塊石頭鑿出來的前後兩塊石匾,形如元寶。而“清高撥俗,悚快宜人”顯然是一幅書法作品,這位留下墨寶的凌宗照,不知是何方人士。

“三台”的屋壁均是下為石板,上為木板。廳堂和過廊均為石板鋪地。只是兩座大院天井原來鋪就的卵石,均鋪上了水泥。堂屋的木格門上的浮雕不再清晰,但仔細辨認,還看得出是古代的人物故事。中堂的雀替是圓雕,圖為蝙蝠與祥雲,意為喜福臨門、福到祥降。

從大門到後院,依次向上遞增。後院雖說是一層,但地勢陡然抬高,兩邊有台階。這裡原是供奉菩薩的“佛堂”。大門的磚雕圖案為鹿和祥雲,做工很精細,時隔幾百年,仍然很平整。村里老人說,當年這些磚全都是用銅板打磨過的。大門外是旗桿石,原有三對。

這兩座大院,均為第三十一世的一位名叫“周恩沛”的人建造的。在《周氏宗譜》中這樣記載:“恩沛,營千總。”營千總,顯然是一個官位。周恩沛重視孩子讀書,四個兒子均有不同成就。大兒子周永監是舉人,二兒子周永贊是附貢生,三兒子周永遠是恩科進士,小兒子周永滿是邑庠生。他的九個孫中,兩位為縣丞,三位為邑庠生,一位為營千總,一位為增廣生。德星樓大門上的“亞魁”就是周恩沛大兒子周永監得中舉人而立的。

兩座大院竣工後,周恩沛把“新屋道地”分給大兒子、二兒子,“德星樓”分給三兒子、四兒子。從周恩沛四個兒子的出生年月推測,德星樓與新屋道地大約建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了。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村民開始做橡膠輪胎生意。掙了錢,在村外蓋了許多新樓房,古宅便寂靜許多。

德星樓最多時有11戶人家,如今剩下六戶人家。東德樓和西德樓原來也有20戶人家,現今偌大的三座大院只有八戶人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