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報堅持質量至上的理念,力求《嶺南學報》所刊發的論文見解精湛,具有高度學術含金量,能為國學某一領域提供新材料、新思維、新觀點。學報崇尚卓犖的創新精神,提供縝密的理論思辨,強調厚重的史學意識,注重國小和文獻方面的功夫,要求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有據。
《嶺南學報》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每年出版兩期。徵稿不拘一格,國學文史哲諸科不限。學報嚴格遵循雙向匿名審稿的制度,以確保刊物的質量水平。學報的英文名為 Lingnan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嶺南學報》不僅刊載來自漢語世界的學術論文,還發表 姐妹刊物杜克大學的 JCLC所接受英文論文的中文版,力爭做到同步或接近同步刊行。學刊冀求不久能成為展現全球主流中國學研究成果的知名期刊。
《嶺南學報》將開設“青年學者研究成果”專欄 ,以鼓勵及發掘新一代國學人才。
編輯委員
主編:蔡宗齊(嶺南大學中文系)
編委(以漢語拼音排序):
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系)
陳尚君(復旦大學中文系)
陳引馳(復旦大學中文系)
郭英德(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胡曉明(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
蔣秋華(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蔣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李惠儀(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
李雄溪(嶺南大學中文系)
劉玉才(北京大學中文系)
劉燕萍(嶺南大學中文系)
汪春泓(嶺南大學中文系)
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
王鍔(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文獻與信息學系)
徐興無(南京大學文學院)
許子濱(嶺南大學中文系)
許子東(嶺南大學中文系)
虞萬里(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張健(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
鄭吉雄(香港教育大學人文學院)
1.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系)
2.陳尚君(復旦大學中文系)
3.陳引馳(復旦大學中文系)
4.郭英德(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5.胡曉明(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
6.蔣秋華(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7.蔣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8.李惠儀(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
9.李雄溪(嶺南大學中文系)
10.劉玉才(北京大學中文系)
11.劉燕萍(嶺南大學中文系)
12.汪春泓(嶺南大學中文系)
13.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
14.王鍔(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文獻與信息學系)
15.徐興無(南京大學文學院)
16.許子濱(嶺南大學中文系)
17.許子東(嶺南大學中文系)
18.虞萬里(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19.張健(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
20.鄭吉雄(香港教育大學人文學院)
主要學術活動
2013年11月1日-2日 :
嶺南大學漢學國際研討會暨《嶺南學報》復刊工作會議
與會學者:蔡宗齊、袁行霈、曹虹、曹建國、陳國球、陳尚君、陳引馳、胡曉明、蔣寅、劉青海、劉玉才、劉躍進、潘建國、彭國忠、錢宗武、夏曉虹、張健、張少康、朱志榮、黃仕忠、彭林、金培懿等。
2014年3月7日-8日:
《嶺南學報》復刊學術會議之二:“經學的傳承與開拓”國際學術會議暨“聲音與意義---古典詩歌新探”國際研討會
與會學者:蔡宗齊、葉國良、徐興無、錢宗武、許子東、張洪明、杜曉勤、施議對、陳引馳、葛曉音等。
2015年3月20日-21日 :
嶺南學報復刊學術會議之三:“明清文學與文論”國際研討會暨《嶺南學報》復刊號發布會
與會學者:蔡宗齊、曹虹、陳水雲、潘建國、蔣寅、陳引馳、陳文新、陳溢源、李鵬飛、奚彤雲、曾永義、杜桂萍、郭梅、張健、俞為民、康韻梅等。
2016年9月29日-30日 :
《嶺南學報》學術會議之四:“現代與古典文學的相互穿越:故事新編與理論重建》國際研討會
與會學者:王德威、劉紹銘、李歐梵、朱志榮、張麗華、朱立元、夏曉虹、許子東、陳平原、胡曉明、陳曉明、陳大康、陳國球、彭國忠、王文英、吳國坤、程光煒、郜元寶、古風、賀桂梅、劉劍梅、張晶、吳俊、王堯、黃念欣、汪春泓、張隆溪等。
2017年11月4日:
《嶺南學報》復刊學術會議之五:“出土文獻:語言·古史與思想”學術研討會
與會學者:陳劍、陳侃理、鄧佩玲、郭永秉、韓巍、李雄溪、沈培、袁國華、徐剛、趙平安、張光裕、張富海、單周堯、林志鵬、楊華、許子濱、汪春泓等。
復刊號(一、二合輯)目錄
《嶺南學報》復刊詞(蔡宗齊)
越民族底滅亡 (朱東潤)
1.《嶺南學報》復刊詞(蔡宗齊)
2.越民族底滅亡 (朱東潤)
文學美學
李杜齊名之形成(陳尚君)
論南宋詞所展現的“物趣”、“夢境”與“空間邏輯”的文化意義 (林順夫)
女英雄的想像與歷史記憶(李惠儀)
梁啓超與晚晴短篇小說的發生(夏曉紅)
“衣”之華夏美學(胡曉明)
1.李杜齊名之形成(陳尚君)
2.論南宋詞所展現的“物趣”、“夢境”與“空間邏輯”的文化意義 (林順夫)
3.女英雄的想像與歷史記憶(李惠儀)
4.梁啓超與晚晴短篇小說的發生(夏曉紅)
5.“衣”之華夏美學(胡曉明)
文論研究
“以意逆志”說與中國古代解釋論 (蔡宗齊)
中國古代的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蒙》及其他 (張健)
袁枚《隨園詩話》與清詩話寫作之轉型(蔣寅)
1.“以意逆志”說與中國古代解釋論 (蔡宗齊)
2.中國古代的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蒙》及其他 (張健)
3.袁枚《隨園詩話》與清詩話寫作之轉型(蔣寅)
經學探索
移風易俗與禮樂教化(彭林)
漢武帝時期的禮教:國家宗教神學之意識形態——董仲舒的禮教神學思想(普慧)
松崎慊堂與《縮刻唐石經》芻議(劉玉才)
庶民經學到天朝正學——以溪百年《經典余師·四書》為考察核心(金培懿)
道鹹經世派的“文儒”理想(曹虹)
1.移風易俗與禮樂教化(彭林)
2.漢武帝時期的禮教:國家宗教神學之意識形態——董仲舒的禮教神學思想(普慧)
3.松崎慊堂與《縮刻唐石經》芻議(劉玉才)
4.庶民經學到天朝正學——以溪百年《經典余師·四書》為考察核心(金培懿)
5.道鹹經世派的“文儒”理想(曹虹)
文史考證
論劉向、劉歆和《漢書》之關係(汪春泓)
讀李密《陳情表》小識(單周堯)
再論《劉子》是否為劉勰所作——兼談學術爭論中的學風問題(張少康)
《古今樂錄》的整理與考釋(金溪)
《大唐西域記》所載佛教口傳故事考述(陳引馳、陳特)
山谷行書和東坡草書《赤壁懷古》詞石刻的真偽及文獻價值(王兆鵬)
1.論劉向、劉歆和《漢書》之關係(汪春泓)
2.讀李密《陳情表》小識(單周堯)
3.再論《劉子》是否為劉勰所作——兼談學術爭論中的學風問題(張少康)
4.《古今樂錄》的整理與考釋(金溪)
5.《大唐西域記》所載佛教口傳故事考述(陳引馳、陳特)
6.山谷行書和東坡草書《赤壁懷古》詞石刻的真偽及文獻價值(王兆鵬)
巨觀方法
文學史研究的途徑與意義(劉躍進)
試論文獻辨偽的語言學方法(錢宗武)
1.文學史研究的途徑與意義(劉躍進)
2.試論文獻辨偽的語言學方法(錢宗武)
附錄
《嶺南學報》小史述略——兼論陳寅恪與《嶺南學報》(黃湛)
《《嶺南學報》徵稿啟事》
撰稿格式
1.《嶺南學報》小史述略——兼論陳寅恪與《嶺南學報》(黃湛)
2.《《嶺南學報》徵稿啟事》
3.撰稿格式
第三輯目錄
本輯為專題刊:《經學的傳承與開拓》
《儀禮》各禮典之主要禮意與執禮時之三項基本禮意(葉國良)
“孟子深於《易》”論(陳雄根)
釋“詩者天地之心”(徐興無)
清儒的“知識分化”與“專門之學”萌芽:從幾場論辯談起(張壽安)
讀王引之《經義述聞·爾雅》札記二則(郭鵬飛)
皮錫瑞《詩》主諷諭說探論(蔡長林)
唐文治先生《論語大義》義理體統探要(鄧國光)
香港大學“《春秋》、《左傳》學”研究述要補(單周堯)
經學傳承:《書經》之中外詮釋(陳遠止)
論韓國《書》學文獻的文本狀態及其校勘原則(錢宗武)
文化接受者的身份認同:朝鮮王朝文廟從祀的形成過程(盧鳴東)
編後記(許子濱)
1.《儀禮》各禮典之主要禮意與執禮時之三項基本禮意(葉國良)
2.“孟子深於《易》”論(陳雄根)
3.釋“詩者天地之心”(徐興無)
4.清儒的“知識分化”與“專門之學”萌芽:從幾場論辯談起(張壽安)
5.讀王引之《經義述聞·爾雅》札記二則(郭鵬飛)
6.皮錫瑞《詩》主諷諭說探論(蔡長林)
7.唐文治先生《論語大義》義理體統探要(鄧國光)
8.香港大學“《春秋》、《左傳》學”研究述要補(單周堯)
9.經學傳承:《書經》之中外詮釋(陳遠止)
10.論韓國《書》學文獻的文本狀態及其校勘原則(錢宗武)
11.文化接受者的身份認同:朝鮮王朝文廟從祀的形成過程(盧鳴東)
12.編後記(許子濱)
第四輯目錄
禮壞樂崩時代聖賢君子的堅持與抉擇(葉國良)
“鑄造全國青年之思想”:歐遊前後梁啓超講學路徑的變動(夏曉紅)
重建歷史想像:周穎芳及其彈詞小說《精忠傳》考評(張禹)
論清人三家《詩》分類理論中的“師承法”:以劉向及《說苑》為例(張錦少)
區大典《詩經講義》述評(李雄溪)
劉百閔的經學著述(許振興)
“香港大學《春秋》、《左傳》學”研究述要續補(單周堯)
現代學術中的喪服研究:以三部喪服學著作為中心(吳飛)
《詩經·周頌》與《大武》重探:以清華簡《周公之琴舞》參證(鄧佩玲)
申公臣靈王(二)“遇於櫪燧”(劉文強)
疊詞訓釋與經籍句讀:楚竹書《周易》釋文辯正(黃志強)
1.禮壞樂崩時代聖賢君子的堅持與抉擇(葉國良)
2.“鑄造全國青年之思想”:歐遊前後梁啓超講學路徑的變動(夏曉紅)
3.重建歷史想像:周穎芳及其彈詞小說《精忠傳》考評(張禹)
4.論清人三家《詩》分類理論中的“師承法”:以劉向及《說苑》為例(張錦少)
5.區大典《詩經講義》述評(李雄溪)
6.劉百閔的經學著述(許振興)
7.“香港大學《春秋》、《左傳》學”研究述要續補(單周堯)
8.現代學術中的喪服研究:以三部喪服學著作為中心(吳飛)
9.《詩經·周頌》與《大武》重探:以清華簡《周公之琴舞》參證(鄧佩玲)
10.申公臣靈王(二)“遇於櫪燧”(劉文強)
11.疊詞訓釋與經籍句讀:楚竹書《周易》釋文辯正(黃志強)
第五輯目錄
本刊為專題刊:《聲音與意義:中國古典詩文新探》
中國詩文的聲音與意義(蔡宗齊)
古體詩
《詩經》疊音詞的語音象徵(趙納川、鍾志輝)
論五言詩體的音部組合原理(趙敏俐)
論早期五言詩的節奏演變與美學示範(羅楨婷)
1.《詩經》疊音詞的語音象徵(趙納川、鍾志輝)
2.論五言詩體的音部組合原理(趙敏俐)
3.論早期五言詩的節奏演變與美學示範(羅楨婷)
近體詩
早期五言詩中的聲調對立:三組詩歌作品的量化分析(宋晨清)
漢語詩律起源:證自沈約詩案例研究(張洪明)
大同句律形成過程及與五言詩單句韻律結構變化之關係(杜曉勤)
北齊文人對齊梁詩的學習與改造(金溪)
1.早期五言詩中的聲調對立:三組詩歌作品的量化分析(宋晨清)
2.漢語詩律起源:證自沈約詩案例研究(張洪明)
3.大同句律形成過程及與五言詩單句韻律結構變化之關係(杜曉勤)
4.北齊文人對齊梁詩的學習與改造(金溪)
詩歌與散文
駢文韻律與逾時空語法:以《蕪城賦》為例(馮勝利)
從五古的敘述節奏看杜甫“詩中有文”的創變(葛曉音)
聲成文,謂之音:倚聲填詞中的音律與聲律問題(施議對)
“古文”與聲音:兼及其與詩學的關聯(陳引馳)
1.駢文韻律與逾時空語法:以《蕪城賦》為例(馮勝利)
2.從五古的敘述節奏看杜甫“詩中有文”的創變(葛曉音)
3.聲成文,謂之音:倚聲填詞中的音律與聲律問題(施議對)
4.“古文”與聲音:兼及其與詩學的關聯(陳引馳)
理論反思
單音漢字與漢詩詩體之內聯性(蔡宗齊)
第六輯目錄
本刊為專題刊:《明清文學研究》
前言(汪春泓)
名家論壇
論說“戲曲資料”之五種類型(曾永義)
高密詩學的理論品格及其批評實踐(蔣寅)
儀式與象徵:清順治十七年冒襄得全堂夜宴演劇述論(郭英德)
1.論說“戲曲資料”之五種類型(曾永義)
2.高密詩學的理論品格及其批評實踐(蔣寅)
3.儀式與象徵:清順治十七年冒襄得全堂夜宴演劇述論(郭英德)
明清詩學、詞學及文化
1. 明初文化格局中的地方儒學與台閣文風(陳文新、方憲)
2.明代“古詩”總集的編纂、出版、接受——從巨觀角度的考察(陳婧)
3.道光詞壇的典範建構——兼論晚清詞學從流派意識向典範意識的轉移(陳水雲)
小說、戲曲與文化
水神、溺籍與歷險——論《聊齋志異·織成》(劉燕萍)
從“法相唯識”論《牡丹亭》和《南柯記》(司徒秀英)
《朴通事諺解》及其所引《西遊記》新探(潘建國)
《燕轅直指》的清朝觀(曹虹)
清代越南使節於中國廣東的文學活動——兼為《越南韓文燕行文獻集成》進行補充(陳益源)
1.水神、溺籍與歷險——論《聊齋志異·織成》(劉燕萍)
2.從“法相唯識”論《牡丹亭》和《南柯記》(司徒秀英)
3.《朴通事諺解》及其所引《西遊記》新探(潘建國)
4.《燕轅直指》的清朝觀(曹虹)
5.清代越南使節於中國廣東的文學活動——兼為《越南韓文燕行文獻集成》進行補充(陳益源)
第七輯目錄
思想史論壇
仍在胡適的延長線上——有關中國學界中古禪史研究之反思 (葛兆光)
顧頡剛與崔述(林慶彰)
丁茶山的中國易學史論(吳偉明)
1.仍在胡適的延長線上——有關中國學界中古禪史研究之反思 (葛兆光)
2.顧頡剛與崔述(林慶彰)
3.丁茶山的中國易學史論(吳偉明)
文獻考釋
《宣室志》作者張讀墓誌考釋(陳尚君)
《嘯亭雜錄》三條考辨(朱則傑)
1.《宣室志》作者張讀墓誌考釋(陳尚君)
2.《嘯亭雜錄》三條考辨(朱則傑)
文體與流派
詞與樂府關係新論——關於詞與樂府關係的綜合考察(錢志熙)
馮夢龍《太平廣記鈔》的編纂和點評(康韻梅)
再論八音詩與八居詩(陳福康)
劉禹錫與元白詩派的離合(陳才智)
《文章辨體》的分類與選篇(蹤凡)
1.詞與樂府關係新論——關於詞與樂府關係的綜合考察(錢志熙)
2.馮夢龍《太平廣記鈔》的編纂和點評(康韻梅)
3.再論八音詩與八居詩(陳福康)
4.劉禹錫與元白詩派的離合(陳才智)
5.《文章辨體》的分類與選篇(蹤凡)
詩人與作品
唐人《幽蘭賦》意象源流論(詹杭倫)
廖恩燾:詩界革命一驍將(胡全章)
權力意志:清高宗乾隆帝譏斥錢謙益詩文再議(嚴志雄)
1.唐人《幽蘭賦》意象源流論(詹杭倫)
2.廖恩燾:詩界革命一驍將(胡全章)
3.權力意志:清高宗乾隆帝譏斥錢謙益詩文再議(嚴志雄)
第八輯目錄
本刊為專題刊:《現代與古典文學的相互穿越:故事新編與理論重建》
前言(許子東)
現當代文學中的“穿越”現象
香港另類奇蹟:董啟章的書寫/行動和《學習年代》(王德威)
追摹、混搭與穿越:晚清畫報中的古今對話(陳平原)
“不響”里的當代史:《繁花》里的兩個時代及其美學(陳曉明)
架空穿越:第三種虛構歷史的文學方法(許子東)
革命戰爭題材小說的概念(程光煒)
現代性與古典性的交融:郭沫若歷史悲劇的特色之一:以《屈原》為例(王文英)
留學生魯迅關於中國道路的思考(顧農)
1.香港另類奇蹟:董啟章的書寫/行動和《學習年代》(王德威)
2.追摹、混搭與穿越:晚清畫報中的古今對話(陳平原)
3.“不響”里的當代史:《繁花》里的兩個時代及其美學(陳曉明)
4.架空穿越:第三種虛構歷史的文學方法(許子東)
5.革命戰爭題材小說的概念(程光煒)
6.現代性與古典性的交融:郭沫若歷史悲劇的特色之一:以《屈原》為例(王文英)
7.留學生魯迅關於中國道路的思考(顧農)
理論研究與學科“穿越”
從“誨盜之書”到“祖國第一政法小說”:晚清的“新評《水滸傳》”(夏曉虹)
從“傳奇文”溯源看魯迅、陳寅恪的“小說”概念(張麗華)
陳三立與同光體贛派(胡迎建)
神理與妙悟(張晶)
佛教婦女對於張愛玲《色戒》寫作影響之淺探(汪春泓)
近代報刊小說轉載編年史(陳大康)
1.從“誨盜之書”到“祖國第一政法小說”:晚清的“新評《水滸傳》”(夏曉虹)
2.從“傳奇文”溯源看魯迅、陳寅恪的“小說”概念(張麗華)
3.陳三立與同光體贛派(胡迎建)
4.神理與妙悟(張晶)
5.佛教婦女對於張愛玲《色戒》寫作影響之淺探(汪春泓)
6.近代報刊小說轉載編年史(陳大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