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報堅持質量至上的理念,力求《嶺南學報》所刊發的論文見解精湛,具有高度學術含金量,能為國學某一領域提供新材料、新思維、新觀點。學報崇尚卓犖的創新精神,提供縝密的理論思辨,強調厚重的史學意識,注重國小和文獻方面的功夫,要求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有據。
《嶺南學報》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每年出版兩期。徵稿不拘一格,國學文史哲諸科不限。學報嚴格遵循雙向匿名審稿的制度,以確保刊物的質量水平。學報的英文名為 Lingnan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嶺南學報》不僅刊載來自漢語世界的學術論文,還發表 姐妹刊物杜克大學的 JCLC所接受英文論文的中文版,力爭做到同步或接近同步刊行。學刊冀求不久能成為展現全球主流中國學研究成果的知名期刊。
《嶺南學報》將開設“青年學者研究成果”專欄 ,以鼓勵及發掘新一代國學人才。
編輯委員
主編:蔡宗齊(嶺南大學中文系)
編委(以漢語拼音排序):
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系)
陳尚君(復旦大學中文系)
陳引馳(復旦大學中文系)
郭英德(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胡曉明(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
蔣秋華(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蔣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李惠儀(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
李雄溪(嶺南大學中文系)
劉玉才(北京大學中文系)
劉燕萍(嶺南大學中文系)
汪春泓(嶺南大學中文系)
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
王鍔(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文獻與信息學系)
徐興無(南京大學文學院)
許子濱(嶺南大學中文系)
許子東(嶺南大學中文系)
虞萬里(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張健(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
鄭吉雄(香港教育大學人文學院)
1.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系)
2.陳尚君(復旦大學中文系)
3.陳引馳(復旦大學中文系)
4.郭英德(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5.胡曉明(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
6.蔣秋華(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7.蔣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8.李惠儀(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
9.李雄溪(嶺南大學中文系)
10.劉玉才(北京大學中文系)
11.劉燕萍(嶺南大學中文系)
12.汪春泓(嶺南大學中文系)
13.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
14.王鍔(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文獻與信息學系)
15.徐興無(南京大學文學院)
16.許子濱(嶺南大學中文系)
17.許子東(嶺南大學中文系)
18.虞萬里(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19.張健(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
20.鄭吉雄(香港教育大學人文學院)
主要學術活動
2013年11月1日-2日 :
嶺南大學漢學國際研討會暨《嶺南學報》復刊工作會議
與會學者:蔡宗齊、袁行霈、曹虹、曹建國、陳國球、陳尚君、陳引馳、胡曉明、蔣寅、劉青海、劉玉才、劉躍進、潘建國、彭國忠、錢宗武、夏曉虹、張健、張少康、朱志榮、黃仕忠、彭林、金培懿等。
2014年3月7日-8日:
《嶺南學報》復刊學術會議之二:“經學的傳承與開拓”國際學術會議暨“聲音與意義---古典詩歌新探”國際研討會
與會學者:蔡宗齊、葉國良、徐興無、錢宗武、許子東、張洪明、杜曉勤、施議對、陳引馳、葛曉音等。
2015年3月20日-21日 :
嶺南學報復刊學術會議之三:“明清文學與文論”國際研討會暨《嶺南學報》復刊號發布會
與會學者:蔡宗齊、曹虹、陳水雲、潘建國、蔣寅、陳引馳、陳文新、陳溢源、李鵬飛、奚彤雲、曾永義、杜桂萍、郭梅、張健、俞為民、康韻梅等。
2016年9月29日-30日 :
《嶺南學報》學術會議之四:“現代與古典文學的相互穿越:故事新編與理論重建》國際研討會
與會學者:王德威、劉紹銘、李歐梵、朱志榮、張麗華、朱立元、夏曉虹、許子東、陳平原、胡曉明、陳曉明、陳大康、陳國球、彭國忠、王文英、吳國坤、程光煒、郜元寶、古風、賀桂梅、劉劍梅、張晶、吳俊、王堯、黃念欣、汪春泓、張隆溪等。
2017年11月4日:
《嶺南學報》復刊學術會議之五:“出土文獻:語言·古史與思想”學術研討會
與會學者:陳劍、陳侃理、鄧佩玲、郭永秉、韓巍、李雄溪、沈培、袁國華、徐剛、趙平安、張光裕、張富海、單周堯、林志鵬、楊華、許子濱、汪春泓等。
復刊號(一、二合輯)目錄
《嶺南學報》復刊詞(蔡宗齊)
越民族底滅亡 (朱東潤)
1.《嶺南學報》復刊詞(蔡宗齊)
2.越民族底滅亡 (朱東潤)
文學美學
李杜齊名之形成(陳尚君)
論南宋詞所展現的“物趣”、“夢境”與“空間邏輯”的文化意義 (林順夫)
女英雄的想像與歷史記憶(李惠儀)
梁啓超與晚晴短篇小說的發生(夏曉紅)
“衣”之華夏美學(胡曉明)
1.李杜齊名之形成(陳尚君)
2.論南宋詞所展現的“物趣”、“夢境”與“空間邏輯”的文化意義 (林順夫)
3.女英雄的想像與歷史記憶(李惠儀)
4.梁啓超與晚晴短篇小說的發生(夏曉紅)
5.“衣”之華夏美學(胡曉明)
文論研究
“以意逆志”說與中國古代解釋論 (蔡宗齊)
中國古代的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蒙》及其他 (張健)
袁枚《隨園詩話》與清詩話寫作之轉型(蔣寅)
1.“以意逆志”說與中國古代解釋論 (蔡宗齊)
2.中國古代的聲律啟蒙讀物:《聲律發蒙》及其他 (張健)
3.袁枚《隨園詩話》與清詩話寫作之轉型(蔣寅)
經學探索
移風易俗與禮樂教化(彭林)
漢武帝時期的禮教:國家宗教神學之意識形態——董仲舒的禮教神學思想(普慧)
松崎慊堂與《縮刻唐石經》芻議(劉玉才)
庶民經學到天朝正學——以溪百年《經典余師·四書》為考察核心(金培懿)
道鹹經世派的“文儒”理想(曹虹)
1.移風易俗與禮樂教化(彭林)
2.漢武帝時期的禮教:國家宗教神學之意識形態——董仲舒的禮教神學思想(普慧)
3.松崎慊堂與《縮刻唐石經》芻議(劉玉才)
4.庶民經學到天朝正學——以溪百年《經典余師·四書》為考察核心(金培懿)
5.道鹹經世派的“文儒”理想(曹虹)
文史考證
論劉向、劉歆和《漢書》之關係(汪春泓)
讀李密《陳情表》小識(單周堯)
再論《劉子》是否為劉勰所作——兼談學術爭論中的學風問題(張少康)
《古今樂錄》的整理與考釋(金溪)
《大唐西域記》所載佛教口傳故事考述(陳引馳、陳特)
山谷行書和東坡草書《赤壁懷古》詞石刻的真偽及文獻價值(王兆鵬)
1.論劉向、劉歆和《漢書》之關係(汪春泓)
2.讀李密《陳情表》小識(單周堯)
3.再論《劉子》是否為劉勰所作——兼談學術爭論中的學風問題(張少康)
4.《古今樂錄》的整理與考釋(金溪)
5.《大唐西域記》所載佛教口傳故事考述(陳引馳、陳特)
6.山谷行書和東坡草書《赤壁懷古》詞石刻的真偽及文獻價值(王兆鵬)
巨觀方法
文學史研究的途徑與意義(劉躍進)
試論文獻辨偽的語言學方法(錢宗武)
1.文學史研究的途徑與意義(劉躍進)
2.試論文獻辨偽的語言學方法(錢宗武)
附錄
《嶺南學報》小史述略——兼論陳寅恪與《嶺南學報》(黃湛)
《《嶺南學報》徵稿啟事》
撰稿格式
1.《嶺南學報》小史述略——兼論陳寅恪與《嶺南學報》(黃湛)
2.《《嶺南學報》徵稿啟事》
3.撰稿格式
![復刊號封面](/img/6/869/nBnauM3XzAjM0kTM5kTM3ADO1UTM1QDN5MjM5ADMwAjMwUzL5EzLy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第三輯目錄
本輯為專題刊:《經學的傳承與開拓》
《儀禮》各禮典之主要禮意與執禮時之三項基本禮意(葉國良)
“孟子深於《易》”論(陳雄根)
釋“詩者天地之心”(徐興無)
清儒的“知識分化”與“專門之學”萌芽:從幾場論辯談起(張壽安)
讀王引之《經義述聞·爾雅》札記二則(郭鵬飛)
皮錫瑞《詩》主諷諭說探論(蔡長林)
唐文治先生《論語大義》義理體統探要(鄧國光)
香港大學“《春秋》、《左傳》學”研究述要補(單周堯)
經學傳承:《書經》之中外詮釋(陳遠止)
論韓國《書》學文獻的文本狀態及其校勘原則(錢宗武)
文化接受者的身份認同:朝鮮王朝文廟從祀的形成過程(盧鳴東)
編後記(許子濱)
1.《儀禮》各禮典之主要禮意與執禮時之三項基本禮意(葉國良)
2.“孟子深於《易》”論(陳雄根)
3.釋“詩者天地之心”(徐興無)
4.清儒的“知識分化”與“專門之學”萌芽:從幾場論辯談起(張壽安)
5.讀王引之《經義述聞·爾雅》札記二則(郭鵬飛)
6.皮錫瑞《詩》主諷諭說探論(蔡長林)
7.唐文治先生《論語大義》義理體統探要(鄧國光)
8.香港大學“《春秋》、《左傳》學”研究述要補(單周堯)
9.經學傳承:《書經》之中外詮釋(陳遠止)
10.論韓國《書》學文獻的文本狀態及其校勘原則(錢宗武)
11.文化接受者的身份認同:朝鮮王朝文廟從祀的形成過程(盧鳴東)
12.編後記(許子濱)
![第三輯封面](/img/e/fd9/nBnauM3XyEDOwkzM3MzM3ADO1UTM1QDN5MjM5ADMwAjMwUzLzMzL4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第四輯目錄
禮壞樂崩時代聖賢君子的堅持與抉擇(葉國良)
“鑄造全國青年之思想”:歐遊前後梁啓超講學路徑的變動(夏曉紅)
重建歷史想像:周穎芳及其彈詞小說《精忠傳》考評(張禹)
論清人三家《詩》分類理論中的“師承法”:以劉向及《說苑》為例(張錦少)
區大典《詩經講義》述評(李雄溪)
劉百閔的經學著述(許振興)
“香港大學《春秋》、《左傳》學”研究述要續補(單周堯)
現代學術中的喪服研究:以三部喪服學著作為中心(吳飛)
《詩經·周頌》與《大武》重探:以清華簡《周公之琴舞》參證(鄧佩玲)
申公臣靈王(二)“遇於櫪燧”(劉文強)
疊詞訓釋與經籍句讀:楚竹書《周易》釋文辯正(黃志強)
1.禮壞樂崩時代聖賢君子的堅持與抉擇(葉國良)
2.“鑄造全國青年之思想”:歐遊前後梁啓超講學路徑的變動(夏曉紅)
3.重建歷史想像:周穎芳及其彈詞小說《精忠傳》考評(張禹)
4.論清人三家《詩》分類理論中的“師承法”:以劉向及《說苑》為例(張錦少)
5.區大典《詩經講義》述評(李雄溪)
6.劉百閔的經學著述(許振興)
7.“香港大學《春秋》、《左傳》學”研究述要續補(單周堯)
8.現代學術中的喪服研究:以三部喪服學著作為中心(吳飛)
9.《詩經·周頌》與《大武》重探:以清華簡《周公之琴舞》參證(鄧佩玲)
10.申公臣靈王(二)“遇於櫪燧”(劉文強)
11.疊詞訓釋與經籍句讀:楚竹書《周易》釋文辯正(黃志強)
![第四輯封面](/img/e/1b6/nBnauM3XzAzM4gjN4EDN3ADO1UTM1QDN5MjM5ADMwAjMwUzLxQzL0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第五輯目錄
本刊為專題刊:《聲音與意義:中國古典詩文新探》
中國詩文的聲音與意義(蔡宗齊)
古體詩
《詩經》疊音詞的語音象徵(趙納川、鍾志輝)
論五言詩體的音部組合原理(趙敏俐)
論早期五言詩的節奏演變與美學示範(羅楨婷)
1.《詩經》疊音詞的語音象徵(趙納川、鍾志輝)
2.論五言詩體的音部組合原理(趙敏俐)
3.論早期五言詩的節奏演變與美學示範(羅楨婷)
近體詩
早期五言詩中的聲調對立:三組詩歌作品的量化分析(宋晨清)
漢語詩律起源:證自沈約詩案例研究(張洪明)
大同句律形成過程及與五言詩單句韻律結構變化之關係(杜曉勤)
北齊文人對齊梁詩的學習與改造(金溪)
1.早期五言詩中的聲調對立:三組詩歌作品的量化分析(宋晨清)
2.漢語詩律起源:證自沈約詩案例研究(張洪明)
3.大同句律形成過程及與五言詩單句韻律結構變化之關係(杜曉勤)
4.北齊文人對齊梁詩的學習與改造(金溪)
詩歌與散文
駢文韻律與逾時空語法:以《蕪城賦》為例(馮勝利)
從五古的敘述節奏看杜甫“詩中有文”的創變(葛曉音)
聲成文,謂之音:倚聲填詞中的音律與聲律問題(施議對)
“古文”與聲音:兼及其與詩學的關聯(陳引馳)
1.駢文韻律與逾時空語法:以《蕪城賦》為例(馮勝利)
2.從五古的敘述節奏看杜甫“詩中有文”的創變(葛曉音)
3.聲成文,謂之音:倚聲填詞中的音律與聲律問題(施議對)
4.“古文”與聲音:兼及其與詩學的關聯(陳引馳)
理論反思
![第五輯封面](/img/b/cc0/nBnauM3XxcTOwMDN2AjM3ADO1UTM1QDN5MjM5ADMwAjMwUzLwIzLx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單音漢字與漢詩詩體之內聯性(蔡宗齊)
第六輯目錄
本刊為專題刊:《明清文學研究》
前言(汪春泓)
名家論壇
論說“戲曲資料”之五種類型(曾永義)
高密詩學的理論品格及其批評實踐(蔣寅)
儀式與象徵:清順治十七年冒襄得全堂夜宴演劇述論(郭英德)
1.論說“戲曲資料”之五種類型(曾永義)
2.高密詩學的理論品格及其批評實踐(蔣寅)
3.儀式與象徵:清順治十七年冒襄得全堂夜宴演劇述論(郭英德)
明清詩學、詞學及文化
1. 明初文化格局中的地方儒學與台閣文風(陳文新、方憲)
2.明代“古詩”總集的編纂、出版、接受——從巨觀角度的考察(陳婧)
3.道光詞壇的典範建構——兼論晚清詞學從流派意識向典範意識的轉移(陳水雲)
小說、戲曲與文化
水神、溺籍與歷險——論《聊齋志異·織成》(劉燕萍)
從“法相唯識”論《牡丹亭》和《南柯記》(司徒秀英)
《朴通事諺解》及其所引《西遊記》新探(潘建國)
《燕轅直指》的清朝觀(曹虹)
清代越南使節於中國廣東的文學活動——兼為《越南韓文燕行文獻集成》進行補充(陳益源)
1.水神、溺籍與歷險——論《聊齋志異·織成》(劉燕萍)
2.從“法相唯識”論《牡丹亭》和《南柯記》(司徒秀英)
3.《朴通事諺解》及其所引《西遊記》新探(潘建國)
4.《燕轅直指》的清朝觀(曹虹)
5.清代越南使節於中國廣東的文學活動——兼為《越南韓文燕行文獻集成》進行補充(陳益源)
![第六輯封面](/img/d/c7b/nBnauM3X3gDMwUDO0kDN3ADO1UTM1QDN5MjM5ADMwAjMwUzL5Q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第七輯目錄
思想史論壇
仍在胡適的延長線上——有關中國學界中古禪史研究之反思 (葛兆光)
顧頡剛與崔述(林慶彰)
丁茶山的中國易學史論(吳偉明)
1.仍在胡適的延長線上——有關中國學界中古禪史研究之反思 (葛兆光)
2.顧頡剛與崔述(林慶彰)
3.丁茶山的中國易學史論(吳偉明)
文獻考釋
《宣室志》作者張讀墓誌考釋(陳尚君)
《嘯亭雜錄》三條考辨(朱則傑)
1.《宣室志》作者張讀墓誌考釋(陳尚君)
2.《嘯亭雜錄》三條考辨(朱則傑)
文體與流派
詞與樂府關係新論——關於詞與樂府關係的綜合考察(錢志熙)
馮夢龍《太平廣記鈔》的編纂和點評(康韻梅)
再論八音詩與八居詩(陳福康)
劉禹錫與元白詩派的離合(陳才智)
《文章辨體》的分類與選篇(蹤凡)
1.詞與樂府關係新論——關於詞與樂府關係的綜合考察(錢志熙)
2.馮夢龍《太平廣記鈔》的編纂和點評(康韻梅)
3.再論八音詩與八居詩(陳福康)
4.劉禹錫與元白詩派的離合(陳才智)
5.《文章辨體》的分類與選篇(蹤凡)
詩人與作品
唐人《幽蘭賦》意象源流論(詹杭倫)
廖恩燾:詩界革命一驍將(胡全章)
權力意志:清高宗乾隆帝譏斥錢謙益詩文再議(嚴志雄)
1.唐人《幽蘭賦》意象源流論(詹杭倫)
2.廖恩燾:詩界革命一驍將(胡全章)
3.權力意志:清高宗乾隆帝譏斥錢謙益詩文再議(嚴志雄)
第八輯目錄
本刊為專題刊:《現代與古典文學的相互穿越:故事新編與理論重建》
前言(許子東)
現當代文學中的“穿越”現象
香港另類奇蹟:董啟章的書寫/行動和《學習年代》(王德威)
追摹、混搭與穿越:晚清畫報中的古今對話(陳平原)
“不響”里的當代史:《繁花》里的兩個時代及其美學(陳曉明)
架空穿越:第三種虛構歷史的文學方法(許子東)
革命戰爭題材小說的概念(程光煒)
現代性與古典性的交融:郭沫若歷史悲劇的特色之一:以《屈原》為例(王文英)
留學生魯迅關於中國道路的思考(顧農)
1.香港另類奇蹟:董啟章的書寫/行動和《學習年代》(王德威)
2.追摹、混搭與穿越:晚清畫報中的古今對話(陳平原)
3.“不響”里的當代史:《繁花》里的兩個時代及其美學(陳曉明)
4.架空穿越:第三種虛構歷史的文學方法(許子東)
5.革命戰爭題材小說的概念(程光煒)
6.現代性與古典性的交融:郭沫若歷史悲劇的特色之一:以《屈原》為例(王文英)
7.留學生魯迅關於中國道路的思考(顧農)
理論研究與學科“穿越”
從“誨盜之書”到“祖國第一政法小說”:晚清的“新評《水滸傳》”(夏曉虹)
從“傳奇文”溯源看魯迅、陳寅恪的“小說”概念(張麗華)
陳三立與同光體贛派(胡迎建)
神理與妙悟(張晶)
佛教婦女對於張愛玲《色戒》寫作影響之淺探(汪春泓)
近代報刊小說轉載編年史(陳大康)
1.從“誨盜之書”到“祖國第一政法小說”:晚清的“新評《水滸傳》”(夏曉虹)
2.從“傳奇文”溯源看魯迅、陳寅恪的“小說”概念(張麗華)
3.陳三立與同光體贛派(胡迎建)
4.神理與妙悟(張晶)
5.佛教婦女對於張愛玲《色戒》寫作影響之淺探(汪春泓)
6.近代報刊小說轉載編年史(陳大康)
![嶺南學報](/img/e/f97/nBnauM3XxITMwIjNyQzM3ADO1UTM1QDN5MjM5ADMwAjMwUzL0MzLx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