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南北朝時期,廣東曲江人侯安都(518-562年),就有很高的琴藝造詣。南宋末年,金元入侵中原,南宋皇帝被迫南遷至岡州崖山,中原琴藝也在岡州留下一批琴譜,相傳《古岡遺譜》就是在當時遺留下來的古琴譜。明代時,廣州府著名琴人輩出,有陳白沙、鄺露、陳子壯、陳子升等;藏琴豐富,有琴曲流傳至今。
至於清代,嶺南琴學愈加昌盛,嶺南琴派聲名漸顯。嶺南琴派的創始人是清代道光年間的廣東新會人黃景星。另外,影響較大的琴人還有:雲志高、何洛書、何耀琨、楊錫泉、李寶光、何斌襄、陳恭尹、容慶端、容心言等人;藏琴方面,有 “天�”、“松雪”、“振玉”、“水仙”、“韻馨”、 “松風”、“中和”、“谷響”、“流泉”、“蕙蘭”等名琴;琴譜和琴學論著方面,有雲志高的《蓼懷堂琴譜》、黃景星的《悟雪山房琴譜》、何斌襄的《琴學匯成》、朱啟連的《鄂公祠說琴》、容慶瑞林芝仙合編的《琴瑟合譜》等。
從藝術價值方面看,古琴一弦多音,音域寬廣,達四個八度之多,演奏手法複雜多樣,能奏出上千種不同音高與音色的變化形態,表現力極其豐富,可謂中國器樂藝術之王。從文化價值方面看,古琴承載了儒家的理想人格與道家的自然精神,內涵豐富,意蘊深邃。無論是曲目、音色、音樂結構還是彈奏姿勢,均反映出一種清和淡雅、溫柔敦厚、偏向優雅恬靜的風格。
極具嶺南特色的傳統名曲有:《碧澗流泉》、《漁樵問答》、《懷古》、《鷗鷺忘機》、《玉樹臨風》、《雙鶴聽泉》、《神化引》、《平沙落雁》、《烏夜啼》等。這些琴曲的演奏手法與其他流派的傳譜有很大區別,充分體現了嶺南琴派的古樸、剛健、爽朗、明快的特點。
嶺南古琴的演奏營造了清、微、淡、遠的意境;構築出傳統文人抒情達意,陶冶情操,淨化心靈的殿堂,具有濃郁的中華民族文化特色。但是,由於其“難學”“難傳承”“難遇知音”等原因,面臨著失傳的瀕危狀況,它已成為急需保護的、富有嶺南文化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幾十年,由於戰亂和社會變遷,特別是古琴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古琴音樂瀕於絕滅。直至20世紀90年代,廣東古琴研究會的成立,嶺南古琴這門古老的藝術又有了復興的跡象。
相關詞條
-
嶺南古琴
嶺南古琴流行於珠江三角洲一帶,風格古樸、剛健、爽朗、明快。
-
古琴藝術
古琴藝術體現為一種平置彈弦樂器的獨奏藝術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彈兼顧的琴歌與琴、簫合奏。 2006年5月20日,古琴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
形制及文化內涵 起源傳說 歷史發展 琴人 琴曲 -
古琴[彈撥樂器]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自古“琴”為其特指,19世紀...
起源 音色 技法 外形 琴譜 -
古琴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古代文人四技“琴、棋、書、畫”中琴就是指古琴。為漢民族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其歷史幾乎和中華文明一樣悠久。古琴屬於八音中的...
起源 音色 技法 外形 琴譜 -
嶺南[中國地區]
嶺南,是我國南方五嶺以南地區的概稱。而五嶺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座山組成,大體分布在廣西東部至廣東東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區交界處。五嶺...
歷史概況 民族 自然環境 嶺南文化 商貿經濟 -
嶺南文化[中國嶺南地區文化]
嶺南文化是指中國嶺南地區文化,涵蓋學術、文學、繪畫、書法、音樂、戲曲、工藝、建築、園林、民俗、宗教、飲食、語言、僑鄉文化等眾多內容。 從地域上,嶺南文化...
簡介 文化構成 漢族三大民系文化 文化特質 文化內涵 -
江門古琴
新會是嶺南古琴的搖籃,可以追溯到明朝被稱為“嶺南第一人”的大儒、新會人陳白沙,據學者多方考證,陳白沙也是嶺南古琴第一人。
-
廣東省古琴研究會
其中,於2002年8月舉辦的第一屆“全國青少年藝術大賽民族器樂獨奏比賽”中,現任副會長謝東笑獲得古琴青年業餘組銅獎,會員李潔婷獲得古琴青年業餘組優秀演奏...
-
焦葉式古琴
焦葉式古琴,純手工製作,面板為出土的漢代砂木,硬木底板,油漆為傳統工藝,大漆鹿角霜胎,岳山冠角龍齦為老紅木,紅木琴軫雁足。
概述 古琴簡介 名派簡介 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