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古琴藝術

嶺南古琴,至遲在漢代便逐漸發展起來,歷代都出現不少有名的琴人,寫作了不少琴學的典籍,創造和保藏了不少有名的古琴樂器和琴譜。 明代時,廣州府著名琴人輩出,有陳白沙、鄺露、陳子壯、陳子升等;藏琴豐富,有琴曲流傳至今。 直至20世紀90年代,廣東古琴研究會的成立,嶺南古琴這門古老的藝術又有了復興的跡象。

嶺南古琴,至遲在漢代便逐漸發展起來,歷代都出現不少有名的琴人,寫作了不少琴學的典籍,創造和保藏了不少有名的古琴樂器和琴譜。
早在南北朝時期,廣東曲江人侯安都(518-562年),就有很高的琴藝造詣。南宋末年,金元入侵中原,南宋皇帝被迫南遷至岡州崖山,中原琴藝也在岡州留下一批琴譜,相傳《古岡遺譜》就是在當時遺留下來的古琴譜。明代時,廣州府著名琴人輩出,有陳白沙、鄺露、陳子壯、陳子升等;藏琴豐富,有琴曲流傳至今。
至於清代,嶺南琴學愈加昌盛,嶺南琴派聲名漸顯。嶺南琴派的創始人是清代道光年間的廣東新會人黃景星。另外,影響較大的琴人還有:雲志高、何洛書、何耀琨、楊錫泉、李寶光、何斌襄、陳恭尹、容慶端、容心言等人;藏琴方面,有 “天�”、“松雪”、“振玉”、“水仙”、“韻馨”、 “松風”、“中和”、“谷響”、“流泉”、“蕙蘭”等名琴;琴譜和琴學論著方面,有雲志高的《蓼懷堂琴譜》、黃景星的《悟雪山房琴譜》、何斌襄的《琴學匯成》、朱啟連的《鄂公祠說琴》、容慶瑞林芝仙合編的《琴瑟合譜》等。
從藝術價值方面看,古琴一弦多音,音域寬廣,達四個八度之多,演奏手法複雜多樣,能奏出上千種不同音高與音色的變化形態,表現力極其豐富,可謂中國器樂藝術之王。從文化價值方面看,古琴承載了儒家的理想人格與道家的自然精神,內涵豐富,意蘊深邃。無論是曲目、音色、音樂結構還是彈奏姿勢,均反映出一種清和淡雅、溫柔敦厚、偏向優雅恬靜的風格。
極具嶺南特色的傳統名曲有:《碧澗流泉》、《漁樵問答》、《懷古》、《鷗鷺忘機》、《玉樹臨風》、《雙鶴聽泉》、《神化引》、《平沙落雁》、《烏夜啼》等。這些琴曲的演奏手法與其他流派的傳譜有很大區別,充分體現了嶺南琴派的古樸、剛健、爽朗、明快的特點。
嶺南古琴的演奏營造了清、微、淡、遠的意境;構築出傳統文人抒情達意,陶冶情操,淨化心靈的殿堂,具有濃郁的中華民族文化特色。但是,由於其“難學”“難傳承”“難遇知音”等原因,面臨著失傳的瀕危狀況,它已成為急需保護的、富有嶺南文化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幾十年,由於戰亂和社會變遷,特別是古琴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古琴音樂瀕於絕滅。直至20世紀90年代,廣東古琴研究會的成立,嶺南古琴這門古老的藝術又有了復興的跡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