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太清宮在嶗山眾多道教建築中歷史最悠久,影響最深遠,規模最 大。嶗山太清宮始建於公元前140年,公元905年在幾位著名道士的努力下,逐漸有了一定規模,此後建築不斷增加。元朝時,這裡成為全真派的道觀,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地位迅速提高,被稱為僅次於白雲觀的第二叢林。明朝時,著名的道士張三豐曾經在這裡修煉。嶗山還和中國偉大的古代小說《聊齋志異》有聯繫,書裡面有很多內容取材於此,而且據說作者蒲松齡還在這裡居住過。
主要景點
太清宮院內有銀杏、紫薇、牡丹、耐冬等古樹名花,特別是三官殿前兩側的白茶花和紅耐冬最為有
名。東側是一株開紅花的耐冬,樹高8.5米,圍粗1.78米,樹齡當在600餘年,花期自11月上旬到來年6月中旬,雪天仍花紅如火,蕊黃如金,葉綠如翠,是 嶗山珍貴古木,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有一篇題為《香玉》的小說,其中穿紅衣的花神“絳雪”,即指此樹。如今,樹前立石勒“絳雪”二字,以供觀賞。殿前西側是一株白山茶,樹齡已逾400年,每逢花季,如銀似雪,與紅耐冬交相輝映。三官殿山門前,並列著兩株銀杏樹,高20餘米,枝葉婆娑,生機盎然,樹冠蔭地約一市畝。三官殿東側翰林院內有隆冬獨放的臘梅,早春綻開的木蘭,初夏弄艷的燈台,深秋飄香的銀桂,還有四季常青的亞熱帶植物,是一個十分雅致的庭院。出三官殿西去,在“逢仙橋”石階旁,有一株宛若蒼龍的“龍頭榆”。樹高18.2米,胸徑1.3米,樹齡已有1100餘年,居全國古榆之冠。三皇殿院內檜柏高約25米,樹圍5.25米,樹上寄生著凌霄、鹽膚木各1株,三木一體,堪稱一絕。
太清宮周圍還有邱處機的摩崖、拜斗台、連環洞、劈石洞、聚仙台和康有為題詩刻石等。王悟禪有詩讚太清宮景色:“路轉峰迴繞下宮,琪花瑤草列西東。灣環船泊吳門碧,隱約燈懸海國紅。古樹耐冬傳誌異,仙人絳雪不從同。名臣高蹈分明在,書院猶存翰苑風。”
太清宮之夜景尤為出色。當萬籟俱寂之時,海上一輪明月高掛,傾灑柔和清輝,曾任教育總長的清末翰林傅增湘《游嶗山記》中有一段精采的記述:“是日,適值佳節,月上東峰,遂同步海岸賞月。初行竹林中,金影布地,晶光上浮,若玉煙之籠被,清奇獨絕。嗣乃登坡放矚,海波浪碧,天宇橫青,上下空明,如置身玉壺冰鏡中。”每當春秋月夜,微風徐來,海不揚波,皓月當空,浮光耀金,一派皎潔月光灑向大海,這就是被譽為嶗山十二景之一的“太清水月”。
交通信息
每天5:50-18:30從輪渡、火車站(棧橋)乘304路到大河東公交客服中心(返程最晚20:00),或從李村乘106路(定點發車:6:30、7:10、11:00、14:00)到埡口下車即到(返程最晚16:00)。埡口就是嶗山,下車即是太清索道和太清宮。
實用信息
景區門票:130元(含景區內班車。淡旺季價格略有差異),內部所有景點另行收費;太清索道上行50元,下行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