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巋寺群力織布廠革命遺址

至同治四年(1865)屢經毀壞,僧仁源三次修茸。 光緒五年(1879),僧果佩與當地人再修。 2009年2月,省文物局撥款100萬元、縣籌資60萬元進行復修。

該遺址位於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縣罐子窯鎮崧巋村灣子頭組,普安縣城北面15公里處,普(安)—水(城)油路從該寺門前經過,系村寨所在地。
始建於明代,原名“五龍觀”。清順治年間,善權和尚訪名山至此,改觀名為“松巋寺”。至同治四年(1865)屢經毀壞,僧仁源三次修茸。光緒五年(1879),僧果佩與當地人再修。民國11年(1922),官紳易榮黔改建。1984年,省、州、縣各級人民政府並全縣民眾撥款集資進行復修,大部還原明代建築風格。2009年2月,省文物局撥款100萬元、縣籌資60萬元進行復修。建築占地面積969平方米,保護利用面積2000多平方米。1982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49年4月,百萬雄師過大江,直搗蔣家王朝南京國民黨總統府,貴陽形勢惡化。7月,省工委決定:擬將已暴露的同志陸續往外地轉移。張立要求士紳譚本良出面集資開辦一個工廠,作為地下黨的隱蔽據點。譚本良當即應諾,拿出800塊大洋作建廠資金,選擇在罐子窯崧巋寺內開辦群力織布廠,備有10多台木織布機,接收了10多名男女工人,劉鎔鑄(省工委委員兼畢節、安順、興仁三個專區的地下黨書記)任經理,開辦以後,該廠給地下黨提供了大洋200元作經費。還陸續接待轉移來的羅安仁、張鳴正等同志。
後來,劉鎔鑄回興仁專署後不久,派人運來一批步槍,送到張繼良家收藏,後轉到崧巋寺,準備給以後組織的游擊隊使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