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寶茹

崔寶茹

崔寶茹,女,河北省平泉縣臥龍鎮廟後村農民。縣政府從南方引進食用菌生產項目後,她就走上了靠著從事食用菌產業致富的道路,她曾經經歷過失敗之後的苦澀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現在她的食用菌生產已經小有規模,成為全縣的典型,在她的帶領下,周圍的很多婦女都走上了依靠食用菌產業致富的道路。她被評為省級“雙學雙比”女能手,成為全縣致富的典範。

人物經歷

崔寶茹借了5000塊錢,第一次培植了5000袋的香菇。在農業局的指導與幫助下,香菇漸漸生長,她整個人幾乎都長在菇棚里了。每天守在棚里,隨時關注著各種能夠影響香菇生長的因素,生怕出一點點的閃失。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又是剛剛接觸到香菇,對這方面的專業技術懂得太少,所以她不放過每一次技術人員來指導的機會,認真學習,並且還經常到縣裡找這方面的專家求教。

辛苦沒有白費,香菇出菇了,而且非常好,當年就掙回了成本,還有點小小的效益。第二年搞了“盤式香菇”,同樣的辛勤勞作,同樣的旋轉在香菇周邊,但是這一年卻損失了3000多盤,金額達1萬多元。她深刻體會到自身技術的貧乏,不僅僅是她個人,還有周邊的更多農民、更多姐妹。

周邊的環境及自身的情況使她意識到了一點—技術,她缺少的是技術啊。為了在第一時間裡就能獲取最有價值的信息,當天她就收拾行囊,乘車南下,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人多擁擠自不必說,一路上換車再換車,輾轉奔波中終於到達了目的地----浙江建陽。在朋友的幫助下,她順利地見到了技術人員,並參觀了他們的食用菌基地。一回到家,她就馬不停蹄的召集村民,一家家、一戶戶,聚在一起,給他們講她所學到的一切,完全忘記自己已是兩天多沒有合眼的人。來找她詢問的人就更多了,每天是剛送走這幫又迎來了那幫,但她總是不厭其煩給他們講解。她光顧給大家傳播技術卻把自家的備料之事給耽誤了。

經過多方打聽,得知保定有個保塑集團時,她立刻就踏上了去往保定的路。那時候家裡經濟條件不好,買不起軟臥車票,只能睡在硬邦邦的硬座上。冬天夜裡的火車格外寒冷,雖然從家裡出來已經穿上了很多保暖的衣服,仍抵擋不住從車窗縫鑽進來的寒風,經常把已經極度疲倦的她從朦朧中凍醒。她在車上一直蜷縮著,不知道被顛簸了多少個小時,最後終於聽到廣播裡傳出了那個她盼望已久的站名——保定。她來到這個研究所,沒費多大勁就找到了她要的塑膠袋。下面的事情不必多說,解決了問題如釋重負的她自然是很高興。這次經歷讓她受了不少的苦,但也讓她終於找到了自己急需的東西。

伴隨著出菇期的到來,問題也隨之而來,看著家家戶戶那么多菇,她們要怎樣才能銷售呢?就平泉縣的銷售量怎么能全部售出呢?如果搞市場,可她們的生產量又遠遠不夠,她既然帶動了大家種菇就有責任幫著銷售。於是她開始聯絡朋友,朋友又找朋友,就這樣,她們的香菇因質量好基本售出,這一年她生產了7000袋,賺了14000元。有了豐收自然喜不勝收,但看到沒有成功、賠了錢的姐妹,她的心裡又很不是滋味,畢竟大家是在她的帶領下才走上發展食用菌這條路的。她幫助姐妹們找到失敗的原因,就是生產技術不過關,技術跟不上香菇怎么能長好呢,所以她又跑到縣裡,聘請專業技術人員給大家講課,使菇農系統地掌握了各項食用菌栽培技術。

雖然架式菇質量不錯,但單位面積生產量少,對於在外邊市場的需求量還是遠遠不夠,而在本地卻難形成市場。到了出菇季節小商小販前來收購,故意壓價,菇農辛辛苦苦一年,好菇卻賣不上好價,所以她又轉變思路,以協會的形式組織建立了食用菌保鮮廠和菌種廠,投資20萬元,建成保鮮庫一座,一次性可貯存食用菌13噸,並建了試驗示範場地8畝,年栽培香菇10萬袋,純利潤15萬元。

“架式菇”屬低溫變異型品種,在6—9月高溫季節里就不能出菇了,為了填補夏季高溫無鮮菇的空白,她決定再次南下引進新品種---“地栽菇”。2004年8月她到浙江考察學習,炎熱的天氣,悶熱的菇棚里,儘管渾身是汗也阻擋不了她求知的步伐,一個月的期間她學習了地栽香菇的生產技術和經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