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早熟禾

崑崙早熟禾,學名Poa litwinowiana Ovcz,為多年生密叢草本。常見於海拔2800~3000米的山地草甸上緣和亞高山地帶;在崑崙山和帕米爾高原可上升到3200~4000米的亞高山和高山帶。適合生於高平原、山地土質的緩坡、山間盆地和寬谷底部。分布於中國的新疆、青海、西藏等地;蒙古、中亞、西伯利亞也有分布。

崑崙早熟禾
早熟禾屬 禾本科
學名 Poa litwinowiana Ovcz.
英文名 Litwinow bluegrass
地理分布
崑崙早熟禾(別名中亞早熟禾)分布於中國的新疆、青海、西藏等地;蒙古、中亞、西伯利亞也有分布。
形態特徵
多年生密叢草本。稈直立,光滑無毛,高10~25厘米,植株藍綠色或灰綠色,無根狀莖。葉鞘較短,僅有莖稈的1/2,莖生葉鞘在2/3處以下閉合;葉片條形,灰綠色,扁平或稍有對摺,寬1.5~3毫米,稍粗糙。圓錐花序緊密,通常呈穗狀,具有相當短分枝,分枝粗糙,每節2~3枚;小穗紫綠色或紫褐色,含3~5小花;穎披針形,近等長,具3脈,第一穎約2毫米;外稃窄披針形,先端及邊緣膜質,基盤無綿毛,外稃僅在下部沿脈被柔毛,長(2.5)3~4(4.5);花葯長約1.5毫米。
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
為寒旱生密叢型禾草,喜溫涼、乾旱的生態氣候條件。具有較強的耐寒、抗旱特性,是山地草原和山地草甸草場植物。常見於海拔2800~3000米的山地草甸上緣和亞高山地帶;在崑崙山和帕米爾高原可上升到3200~4000米的亞高山和高山帶。適合生於高平原、山地土質的緩坡、山間盆地和寬谷底部。對土壤要求不嚴格,所處土壤類型主要是亞高山和高山栗鈣土或淡栗鈣土,也常見於東崑崙山高原輕度沙化地和盆地中心的弱鹽漬化草甸土上。在山地草原和山地草甸草場上,常以伴生種或建群種成分出現;在高寒草原上,是常見的伴生種或偶見種;在崑崙山東段的鹽化草甸草原上,常與賴草 (Leymus secalinus)、蘆葦 (Phragmites australis) 等為共建種形成群落;在山地草原中主要與崑崙蒿(Artemisia parvula)、穗狀寒生羊茅 (Festuca sphagnicola) 等同為優勢種形成群落。崑崙早熟禾所處的生態環境比較惡劣,氣候變化大,但它的抗逆性較強,在草原帶的再生性也強。在嚴重乾旱年份,仍以矮小植株完成生活史。一般年份,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返青,6月下旬抽穗,7月中旬結實,8月下旬成熟,9月下旬枯黃。
飼用價值 崑崙早熟禾雖然在草場中參與度不大,但分布較廣泛,有較強的抗逆性和生活力。再生性強,在崑崙山地區草地的產量中占有較大比重,有重要的飼用價值。適口性好,莖葉細嫩,草質優良,抽穗開花結實後莖葉仍保持綠色,在生育期內各類牲畜均喜食,特別是羊最喜食。花序和果穗各類牲畜更喜食,可起到抓膘作用。從返青到6月份可形成較多的產量,因而作為夏季放牧利用最適宜,入冬到來年春季,因株體小,殘存量較少,適口性和營養成分均有下降,這時期利用價值不大。優等牧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