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笑談

崆峒笑談也叫笑攤、笑壇,俗稱“諞乾傳”或“丟醜”,其劇目多以笑虐逗趣為主,大約形成於宋元年間。是一種以逗樂為主的民間小戲。

簡介

崆峒笑談也叫笑攤、笑壇,俗稱“諞乾傳”或“丟醜”,其劇目多以笑虐逗趣為主,大約形成於宋元年間,《東京夢華錄》中記有“學鄉談”《笑史》中有“世所傳笑談,乃其影子”的記載。主要流傳於平涼市北原的草峰、楊莊、白廟、香蓮一帶,川區白水、花所、崆峒等地也有。是一種以逗樂為主的民間小戲。
“笑談”是一種典型的民間演唱藝術。它具有戲曲的形態,既有故事、有人物、有“白口”、有唱、有生活化的表演,有簡單的化妝、道具和服飾。以一個劇目為一個故事情節,有故事,有人物道白和唱腔,具有戲劇的特徵。最突出的特點是:具有強烈的娛樂性,其劇目多以笑謔逗趣為主,幾乎每出戲都以丑角為主要人物,逗觀者開心捧腹構成了它存在的價值。
“笑談”劇目內容多為民間日常生活的糾葛、瑣事,包含笑料;也有青年男女愛情小故事。這些“笑談”戲,情調幽默滑稽,語言風趣詼諧,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招人喜愛,逗人發笑。演出時不受場地限制,唱腔多取自當地民歌小調,但也可自由地借用曲子戲、秦腔及其他劇種的某些曲調;有的曲目以快板或說白為主,甚至完全是數板或說白;有的從頭至尾完全由唱詞完成,近於曲藝說唱。是一種以逗笑見長,以說白和表演為主笑的藝術。

特點

“笑談”的演唱形式是:念、白、詩、快板、順口溜、唱、表演等。從演出的情況和演出的效果看,是以丟醜、弄怪、耍神氣見長。表演形式不同於西北的大型劇種秦腔、迷胡、也有別於平涼民間的小曲子。在表演形式和手法上,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
一、有曲調、有道白、道白與音樂相結合的。如《背板凳》、《相面》、《兩親家吵架》等。
二、無音樂曲調屬純道白的。道白包括順口溜、數來寶、繞口令等。如《花子拾金》、《上天宮》等。
三、在表演上人數不限,既有一人表演的,如《拉熊》、《拉猴》等,又有兩人以上表演的,如《二瓜子趕車》、《打岔》、《下四川》等。
四、在唱法上有說唱、對唱、表演唱和一唱眾合。
五、在內容、題材和演唱手法上有反映農家生活、倫理道德、社會時相、善惡報應、神話傳聞。
百年來,廣泛流傳於平涼民間,歷經幾代人的傳承發揚,代表性的劇目有:《鬧老爺》、《背板凳》、《打草鞋》《瞎子看戲》、《兩親家吵架》、《二瓜子趕車》、《二姐娃害病》、《孫猴借扇》等,六十多出。
從現在已收集到的三十多個劇目的內容和取材上看,“笑談”既不表演帝王將相,也鮮有才子佳人,重大的歷史事件和歷史題材似乎也和它無緣。“笑談”演唱的是民眾身邊的事,抒發的是民眾自己的情。如果稍加分類:
一、有表現民眾和謀生手段而又富有情趣的如《揚揚》、《推磨》、《拉猴》、《拉熊》等。
二、屬於諷喻人改惡從善一類的比重不小。如勸人戒賭《春姐尋父》、權人破除迷信的《黃道降妖》、《相面》、勸人戒鴉片煙的《劉三吃煙》,勸人勿信庸醫騙人的《白先生看病》等。
三、諷刺舊社會官老爺們的腐敗、昏庸、無恥,讚美普通老百信的機智、善良並給予同情的劇目也很多。如《打麵缸》、《鬧老爺》等。
四、諷刺挖苦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如《雙搖會》、《大夫小妻》等。
五、反映親戚、鄰居和家庭或矛盾的有《兩親家吵架》、《雙喜接妹》、《王婆罵雞》、《頂花磚》、《背板凳》、《頂燈》、《王小過年》、《懶婆娘》等。
六、表現男女情愛的有《下四川》、《小放牛》、《二姐娃害病》、以及《鬧書館》、《貨郎探親》等。此外,還有一些格調比較低下的劇目。如《瞎子嚷店》《啃羊頭》《瞎子接親》、《玩燈》以及民眾稱為“酸傳”的一些節目,如《十八摸》等。

現有劇本

現已收集整理好的劇本有:《鬧老爺》、《鬧窯子》、《鬧老漢》、《鬧繡房》、《鬧書館》、《二姑娘問病》、《二傻子趕車》、《兩親家吵架》、《瞎子看戲》、《劉三抽菸》、《王婆罵雞》、《傻女婿拜壽》、《貨郎探親》、《老少換妻》、《打棍頂磚》、《背板凳》、《釘缸》、《拉熊》、《過年》、《剃頭》、《小放牛》、《賣雜貨》《賣豆腐》、《種蕎麥》、《挖蔓箐》、《背板凳》、《打草鞋》等二十多出。未蒐集到的有:《花子拾金》、《啃羊頭》、《下四川》、《大麵缸》、《相面》、《頂燈》、《捅亂子休妻》、《賣花錢》、《四岔》、《雙喜接妹》、《玩燈》、《梅降雪》、《狐狸問病、《狐立坐洞》、《推磨》、《送子》、《楊揚》、《瞎子攘店》、《瞎子接親》、《十八摸》、《春姐尋父》、《三回頭》、《孫猴盜扇》、《告斧頭》、《傻子鬧床》、《燒火》、《白虱告狀》、《問六月》、《打岔》、《打字》、《打猴》、《刺目勸學》、《老道推車子》、《女看娘》、《抽蒜苔》、《十對花》、《十勸郎》、《雪花飄》等三十多出。
據我區有關戲曲史料記載,曾在平涼民間流傳的笑談劇目約有60多出,時至今日好多的劇目已失傳。因其唱詞全是口頭流傳,沒有原始劇本及文獻資料記載,至今已鮮為人知,無從考證。其劇目歌詞有長有短,數段歌詞一般採用分解歌形式,即一個基本曲調反覆唱多段歌詞,曲調的歌唱性強,一般以上下段的曲調反覆演唱,屬於敘事性的民間小調。

文化傳承

“笑談戲”音樂伴奏用的樂器與平涼曲子戲一樣,文場面以“胡胡”(板胡、二胡)笛子、三弦、大頭嗡子(低音二胡)等為主;武場面以銅器配合動作,用“一馬三件子”(暴鼓、“扇子”鐃鈸、小鑼)演唱中用交子、水水(碰鈴);個別用“甘鼓”、“牙子”。
“笑談”最值得一說的原因是——它是當地人民民眾自己創造的,是一種口頭文學,是當地社火頭子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從內容到形式均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特別是它的語言,樸實而生動,通俗而機智,幽默而耐人回味,具有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總之,“笑談”劇情多以笑謔逗趣為主,以丟醜、弄怪、耍神氣見長,是一種以逗樂為主的民間小戲。 是以說唱和表演為主的,笑的藝術。整個笑談劇目演唱大約成熟於明、清兩代,盛行於清末和民國初年,千百年來一直流傳在平涼民間的一些鄉鎮村社,具有強烈的口頭傳承意識。現存資料比較稀少。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