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陽峴山的風景
天公造化,鍾情峴山。山水相依,林泉為伴,是它獨有的自然特色;鐵頂宮、觀,祖師傳說,又為它增添了濃厚的人文氛圍。綜觀峴山諸景,各顯奇象:梳妝雲樓,凌雲摩天;捨身陡崖,壁立百丈;玉皇極頂,橫空出世;過風仙埡,仙風頻吹;飛來乾石,影縮主峰;步橋三孔,巨石迭就;磨針勝跡,鐵梁猶在;王母神泉,汩汩成韻……清人張文德《同諸明經登峴山》詩云:“絕磴人從樹梢行,竦林風送恍鐘聲。多情高士能留客,無事閒僧不到城。遠岫孤雲堪極目,空壇瑤草頗怡情。他年擬踐荷衣約,頂向禪房記姓名。”流連忘返,執意再來的心態躍然紙上。
山水形勝處,自招遊客來。古往今來,帝王名士,朝山覽勝者不乏其人。南宋鄭樵《通志》載:“唐太宗經此,以其危峰獨見,類襄陽之峴山,故名。”宋詩人梅堯臣在任襄城縣令時,曾慕名登臨峴山,留下“梁縣勝襄陽,萬瓦浮青冥”的詩句,一說梁縣峴山風物之美勝過襄陽峴山,二講當時山上的建築規模宏大,且有薄天拿雲之勢。1995年7月16日,在峴山老石壕一泉水坑內,峴山道士在泉清淤時,意外發現一方大型金印,重800克。經中州古籍出版社社長、省周易研究會會長董應周先生考證,認定此印為北魏太祖拓跋矽天興元年七月定都平城初的萬戶侯印,距今已一千六百多年。至於這枚印章如何散落於此,姑且不論,但至少可以說明,從南北朝起,這裡已不是蠻荒之地,很可能就有一條連線魯陽(今魯山)、梁縣(今汝州)、伊闕直至洛陽的翻山古道。
汝陽峴山的歷史
根據有關資料可以推斷,峴山景區人文景觀當是興於東漢,盛於隋唐,穩於明清。中間雖幾經兵火,但基本格局未變。當代文化名人蘆焰先生在他的《登峴山感懷》詩序中稱:“壬申年五月下旬,……游汝陽城南三十里之峴山。……極目環顧,山川林野,大塊錦繡;汝、魯、嵩、伊,近在眼底;三川淮漢,依稀可見。俯仰天地,激盪胸懷,感慨難已。中原興衰,汝、伊滄桑,此峰正是永遠不老之見證人。”先生的這段述評,正是對峴山自然與人文品位的恰切權衡。
峴山是一處避暑的好地方。這裡山高水美,溫差明顯,崇天宮以上暑季氣溫一般不超過28度。山上綠樹成蔭,涼風習習,使人樂而忘返。更讓人陶醉的是玉馬平湖就在它的襟袖之間,這平湖水域面積2100畝,大壩橫臥山間,雄偉壯觀。壩上亭台相映,湖內遊船如梭。蕩舟其中,馭風破浪,確有山重水複,柳暗花明之感。環境清幽,絕無污染,自然、人文互襯,翠峰明湖相映,峴山是回歸自然的理想之地。
目前,汝陽縣對峴山景區正加大開發建設的力度,決心在現有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景區的檔次和服務質量。道教名山——峴山,正以巍巍雄姿,熠熠碧波,柔柔情懷,熱誠歡迎每一位光顧的朋友!
汝陽峴山之木龍馱鍾
峴山北麓,三屯村南,有一座宏偉的古建築群,俗稱南宮,即玄帝宮,今稱廣行宮,也有人叫它澄清官。那是峴山真武祖師的第三道宮觀。
當初,這古老的官觀內,古木競頎,松柏爭秀,蓊蓊鬱郁,遮天蔽日。在大殿的月台旁生長著一株千年國槐,這國槐出類拔萃,獨占鰲頭,蒼勁古樸,濃蔭如蓋。特別是那探向東南的一枝,宛若一條搖頭擺尾的虬龍,大有凌空欲飛之勢;這宮觀的大鐘就懸掛枝上。據傳,大鐘有上千斤重,每當東方欲曉,晨鐘響起,這時遠在數十里外的觀音寺大鐘便會嗡嗡和鳴。隨著東南枝的不斷增長、加粗,久而久之,大鐘的掛柄被包進了樹枝里,竟與國槐渾然一體,堪稱一絕。這就是木龍馱鐘的來歷。因為這景巧號奇,故聞名遐邇,招引八方遊客紛至沓來。
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三至二十九,是傳統的峴山廟會,各地前來遊覽觀光及誦經焚金者絡繹不絕。每年從農曆二月二十日開始,這裡便熱鬧起來,到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進入高潮,這便是有名的三屯古剎大會。一時間,東保的“軍牢”、南保的“馬仔”、北保的“吹桿”、三屯的“銅器”、“故事”相繼登場;玩洋片,唱對戲,跑馬賣藝上刀山等大小雜耍也紛紛露面,各界其能,各展其長,成千上萬的民眾為之狂歡,為之陶醉……
解放後,人民政府非常重視對歷史文物的保護工作,使廣行宮的“木龍馱鍾”景觀完好地保存了下來。然而在大躍進時,那口大鐘被丟進了土製的煉鐵爐里。在後來的文化大革命中,廣行宮被列為“四舊”,打、砸、查、抄,連千年古槐也未能倖免,它被“紅衛兵小將”引火焚燒,據說大火、濃煙,順著枝幹中的空洞直往上竄,連連燒了三天三夜。“木龍馱鍾”從此也就不復存在了。
然而那株古槐,雖遭大火焚燒,枝斷樹空,斑痕累累,卻生命不息,抗爭不止。文革結束後,當縷縷春風吹來時,它的枯乾敗枝,靠著殘存的韌皮,奇蹟般又綻出綠芽,抽出枝條,形成綠蔭。這株經磨歷劫,閱盡人世滄桑的古槐,以它飽含活力的軀體,作為歷史的見證,重樹人間。
今天,當鶴髮童顏的老人們在古槐下或聊或弈時,憶古撫今,怎能不引發無限的感慨!想那些善男信女們到這裡燒香、膜拜,無非是為了求平安、保富貴,可真的平安、富貴,只在今天才有。在那戰火連連,動亂頻頻的年代,平安與富貴只能是人們的美好夢幻。
昔日的木龍馱鍾,連同過去的歲月一去不復返了。然而發生在古槐身上和身邊的故事,卻像歷史大鐘的聲音一樣代代流傳,時時鳴響,它告訴人們:創業艱難,守業更難,新時代的主人,萬萬不可懈怠!
汝陽峴山之梳妝雲樓
梳妝雲樓位於峴山主峰的西北方向,是從西路登峴山的必經之處。這座峰巒呈圓柱狀,似一口倒扣的大鐘,大有拔地通天之勢。山腰有台地兩匝,將山分為三層,層與層之間接榫明顯,宛然一座三層樓宇。在它的半腰處有三個橫排成行的大圓孔,有人稱那是仙人築樓時留下的架木眼兒,真是維妙維肖,奇趣天成!在雲樓前有一石柱聳立,高百丈,柱身峭絕,柱頂平坦,無一枝一柯寄生,無一花一草掩飾,雄赳赳,赤裸裸,充滿陽剛而又不染纖塵,這就是傳說中的梳妝檯。一樓一台,相映成趣。樓台前邊,馬蘭河水如帶,夾岸東流。山光水色,美不勝收。
相傳古時候有位皇太子,出家問道,曾在這裡修煉。他披風霜,沐雨露,艱難地打發著寂寞的歲月。每天早起,他手捧馬蘭河水,對著高台梳洗,晚上,又背靠梳妝樓,面朝馬蘭河入眠。後來他定力日深,梳洗廢了,睡眠也沒有了。再後來,他披頭散髮,漸入化境。經冬逾夏,歲歲年年,飛鳥在他頭上築巢,走獸在他身邊撕斗,這一切他都視而不見。天上的王母見太子將成正果,為進一步考驗他,又變一美貌女子前來挑逗。太子勃然大怒,提劍追殺,經跑馬嶺,過劍劈石,再跨一步三孔橋,直追到鐵頂,在東南方捨身崖上一腳踏空,結果脫胎換骨,超升仙界,成了真武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