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三屯是汝陽縣向南的重要出口,歷史上曾經是一個商貿重鎮。
春秋時,屬戎蠻子國,北宋屬梁縣,明清兩代屬伊陽縣,隸屬汝州府。1944年為縣第二區,1948年1月,伊陽縣民主政府從付店遷至三屯村,在這裡駐紮工作了近一年時間。 1958年建三屯公社,1984年改鄉,2011年撤鄉建鎮。1949年3月之後,始隸屬洛陽市,故汝陽至今風土人情與汝州相差無幾。
本地居民多為明初山西洪洞移民後裔。明初,三屯盆地為一片沼澤地,了無人煙,荊棘叢生,先過來的移民多定居四周山坡上,後來者則經營沼澤為土地,不久沼澤變良田 。
三屯鎮是一片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熱土。1938年春,時任中共伊陽縣工委書記張德群在三屯開展地下革命活動,先後發展張有奇、張全保等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三屯村、東保村分別建立了全縣最早的基層黨組織。目前有基層黨支部32個、黨員1267名 。
地理環境及資源
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水分充足,境內群山縱橫,河流蜿蜒其間,比較大的河流為“馬蘭河”,又稱“藍水”。
三屯地區有山有水有平原,風景優美。
三屯鎮是農業大鎮,全鎮有耕地31477畝,其中水澆地13000畝。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紅薯、花生、菸葉等,2010年糧食總產量達12870噸。菸葉是該鎮的特色產業,種植面積達9000畝。
礦藏有鉛、鋅、鐵、錳、黃金、鉻、螢石、鋁礬土、石灰岩、石墨、煤等。鄉鎮企業有綜合機械廠、衡器配件廠、食用菌廠、機磚廠和縣繅絲廠。農業主產小麥、玉米、紅薯、花生、菸葉,果木有蘋果、柿子、核桃、花果、梨等。
行政區劃
轄三屯、東保、上河、廟灣、秦嶺、南保、杜溝、丁溝、員溝、北保、郭莊、下河、新建、耿溝、東局、花東、花西、玉馬、六湖、黃營、武溝、六竹、紅軍、小寺河24個行政村。
社會
因為地處山區,民風頗為直憨,莽而朴,吃苦耐勞,不喜浮華。居民為人處世,尤重禮數。
居民多信仰道教(全真教),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後,信仰基督教者日益增多。東保村回民(700餘人)仍信仰伊斯蘭教,故本地三教並行,互不妨礙。
經濟
當地無大的企業,因為地處山區,頗有礦產、林業資源。當地人多有務農為生,近年來打工潮洶湧滂湃,2015年全鎮外出務工人員達21661人 ,年創勞務收入9600萬元,人均純收入增加3268元,極大地提高了居民收入,推動居民消費,進而刺激鄉鎮商業的發展。
文化教育
明、清時期,三屯鎮有私塾5所。民國27年(1938年),建縣立第七國小,並設立國民國小7所,在校學生 600餘人。1956年,縣第四中學設此,國小發展到20所,學生2700餘人。“文革”期間有高中5所、國中國小20所。1982年經過調整,三屯高中改為職業高中,保留國中5所、國小25所 。
目前鎮內有中學一所——三屯鄉中。教育質量與城市仍有不少差距,近年來,隨著打工潮的興起,基礎教育頗受打擊,輟學率急劇攀升。
歷史上,地瘠民貧,少有識字者。文化積澱較為薄弱,至今未能孕育出大的專家學者。
旅遊
境內有名勝—— 峴山,是豫西地區最大的道教活動聖地,自上而下建有真武觀、崇天宮、廣成宮等三道宮觀。周圍汝州、魯山、寶豐等市縣多有來朝拜者。峴山,亦名鐵頂山,“峴山疊翠”為汝陽八景之一。“峴山疊翠,邑南三十里,疊嶂層巒,中峰獨峻,群山不能掩,遙望翠色迎人,形勝與襄陽峴山相類,故名”。 汝陽籍作家蘆焰先生在他的《登峴山感懷》詩序中稱:“壬申年五月下旬,……游汝陽城南三十里之峴山。……極目環顧,山川林野,大塊錦繡;汝、魯、嵩、伊,近在眼底;三川淮漢,依稀可見。俯仰天地,激盪胸懷,感慨難已。中原興衰,汝、伊滄桑,此峰正是永遠不老之見證人。”
二月二十八三屯廟會:相傳鐵頂山為真武祖師修道成仙之地。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三至二十九,是傳統的峴山廟會,洛陽、鄭州、平頂山、開封、四川等地前來遊覽觀光及誦經焚金者絡繹不絕。每年從農曆二月二十日開始,這裡便熱鬧起來,到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進人高潮,這便是有名的三屯古剎大會。一時間,東保的“軍佬”、南保的“馬仔”、北保的“垂桿”、三屯的“銅器”、“故什”相繼登場。三屯廟會九十年代初復興,現在漸漸冷落。
亦有旅遊景點—— 玉馬平湖,位於馬蘭河上,建於1976年,流澤至今。水庫正常庫容為2207萬立方米,集雨面積為160平方千米,海拔為444米。當地當初有民謠,曰“三屯坑,老是美,就是缺少一坑水”,後來在時任洛陽市水利局副局長張全保的力主下 ,傾全縣之力興建水庫,不少領導幹部、普通百姓為此付出了血汗,甚至生命。如今,三屯地區農作物旱澇保收,先賢與有功焉。
名人
貟捷三:三屯街人,三屯地區大儒,於此教書授業,傳播知識,可稱鄉賢,逝世於1935年,其墓碑仍在三屯鎮中心國小門口東側。
張家駒:生卒年不可考,主要活動於清末及民國,三屯大儒員捷三之徒,在東保開設私塾,彼時已經開始傳授現代科學知識。精通書法,人稱其書法“有骨有肉”,學生中僅同村十二組李貴海得其真傳。
李占魁(1881~1954 ):三屯村人,著名豫劇演員。出身喜劇世家,唱腔以豫西調為主,戲功純熟,勇武有力。曾在三屯唱《殷郊下山》,將戲台一角踢塌,民眾送外號“蹦塌台”。去世後,著戲服入葬。
黃毓太:民國時任該區區長,三屯地區知名土豪地主,喜食鴉片。三屯保衛戰實際指揮者,戰鬥中,黃區長與其弟堅守十字街,擊潰土匪多次進攻,其弟欲逃,黃厲聲大喝“百姓養你何用,敢跑一槍打死你!”。兄弟並肩作戰,土匪最終戰敗,被殺200餘人。
張明祿(1930年~1953年):三屯村人。他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在歷次戰鬥中,英勇殺敵,屢立戰功。後為搶救朝鮮婦女,壯烈犧牲,年僅23歲。朝鮮人民為張明祿立碑紀念,沉痛追悼。中國人民志願軍追記他為“特等功臣”,並授予“二級愛民模範”的光榮稱號。縣城內有“張明祿紀念館”。
張有奇:1932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革命工作。曾擔任臨汝縣省立第十中學學生黨支部書記。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擔任亳縣縣委書記,阜陽地委組織部副部長、部長、安徽省政府副秘書長,1985年離休。
張全保(1921~1985):1938年受張有奇影響,傾向革命,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9月,汝陽解放。1948年5月正式參加革命工作,任三屯區公所工作員。同年11月,任龍王鄉鄉長。1969年5月,調洛陽地區水利局設計院任書記。1972年任水利局副局長。張全保十分關心家鄉玉馬水庫建設,1985年3月因病去世,終年64歲。
任長連:生於1952年,為工農民學員保送復旦大學,曾任國家計畫和改革委員會物儲局行政處副處長、物儲局服務中心辦公室主任、黨總支副書記,發改委服務中心、黨總支書記、儲備局機關黨委委員,發改委物儲局機關黨委委員。1998年開始發表作品。200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楊天玉:汝陽山南地區著名的流浪漢,“長腿乾爹”,擁有7193個乾兒子,412個乾閨女。生性樂觀、善良,深受山南人民尊敬。其事跡為媒體廣泛報導,引起強烈反響。 2015年9月5號去世,享年72歲。
奇聞異事
鎮名來源:三屯似為“山屯”之音轉,三屯四周皆山,中為盆地,故稱“山屯”。官方認為,系戰國時期楚國三次屯兵於此而得名 。
四堡出皇帝:三屯鎮分別有東堡、南堡、北堡三個大型村落,獨無西堡。民間傳說若有“西堡”,則三屯地區將會有皇帝誕生,西堡按方位應為東局村。
三屯保衛戰: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4月19日夜,刀客(土匪)頭目李悅、張建榮從魯山背孜街出發,夜襲三屯街,所有土匪共約500人。後為黃區長和王建昭擊敗,死亡271人。
祖師顯靈:傳說三屯保衛戰中,土匪打進三屯寨內,看見城牆上到處都站著丈八高的天兵天將,遂膽寒,被殲滅。戰鬥勝利後,村民大戲連唱三天,以回報祖師爺(即玄武大帝)的庇佑。
木龍重生:三屯街廣行宮內有古槐一棵,樹齡八百餘歲。上懸掛一銅鐘,稱為“木龍馱鍾”,文革期間銅鐘不知所終,古槐亦為紅衛兵所焚燒。文革結束後,它的枯乾敗枝,奇蹟般又綻出綠芽,抽出枝條,形成綠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