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背景
岷山山脈位於甘肅南部和四川西北部,是國寶 大熊貓棲息地面積最大、數量最多的山系,因此是這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代表物種生存繁衍至關重要的區域。大熊貓主要分布在岷山的15個縣和19個自然保護區,其中包括位於甘肅文縣境內面積最大的大熊貓保護區——白水江國家級保護區(面積21萬公頃)和位於四川北部大熊貓數量最多的縣-平武縣。
雖然岷山山系的大熊貓種群數量最多,但卻因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等原因,被隔離成三個種群,即岷山A、B、C種群。據全國第三次大熊貓調查,其中位於岷山南部的B種群僅有大熊貓數量35隻,位於岷山山系北部的C種群僅有大熊貓數量26隻。
2002年7月,在四川平武綜合保護與發展項目,簡稱平武ICDP(Integrated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的基礎上,WWF啟動了岷山景觀大熊貓棲息地保護項目。這是超越行政地域界限、以完整的生物多樣性區域保護為目標的保護項目,其核心是增加大熊貓的數量和擴大大熊貓受保護的棲息地面積並促進岷山大熊貓保護的網路化。
項目目標
在平武ICDP取得的經驗基礎上,WWF將與合作夥伴協力推動岷山大熊貓保護地和保護行動網路的建立,開展統一生態監測和巡護工作,協調各保護區的反偷獵行動,聯合開展生態旅遊,環境教育和宣傳,加強保護區之間的交流和協調,探索更加有效的、經濟適用的保護工作人員能力建設途徑,加快提升保護區的管理水平,從而實現岷山大熊貓受保護棲息地面積的擴大和大熊貓種群數量的增長。
項目活動:
針對大熊貓生存面臨的主要問題,即棲息地減少和破碎化、棲息地內非法偷獵和採集行為和區域經濟發展等,WWF開展了三項核心工作:
一、 通過促進新建保護區和走廊帶使更多的大熊貓棲息地得到保護
二、 建立岷山北部大熊貓保護行動和信息網路,即保護區聯合進行生物多樣性監測和反偷獵活動的行動,同時建立縣級野生動物保護站信息交流網路
三、 推動社區保護項目的經驗在區域內的推廣和利用
項目進展
至2005年,項目的主要進展有:
新建和擴大保護區: WWF與各級地方政府合作,在岷山地區擴建保護區1105.73平方公里,包括四川省雪寶頂保護區、寶頂溝保護區和小河溝保護區;新建了四川省包座保護區、龍滴水保護區,甘肅省的阿夏保護區、多兒保護區和插崗梁保護區,面積達4943.91平方公里。總保護區面積由2000年的8269.3平方公里擴大至14318.94平方公里。這些保護區的擴大和新建不僅使岷山的大熊貓種群得到了有效保護,並且提高了大熊貓棲息地之間的聯通性。
建立監測巡護網路:WWF與四川省林業廳保護處合作開展生物多樣性監測巡護試點項目,通過建立統一的操作規程、信息交流平台和經過培訓的相對穩定的監測隊伍,至2004年在岷山項目區建立了聯合監測巡護網路體系,以實現大熊貓及棲息地的跨行政區域片區保護。在此基礎上,岷山中部、北部、南部三個片區保護網路建立,定期聯合開展保護宣傳、反偷獵巡護和林政執法等保護管理活動,網路內保護區人員的學習交流得到有利的推動,打破了行政區劃分割保護區的模式,提高了區域保護工作的成效。
推動走廊帶恢復與建設:岷山地區的大熊貓保護區長期以來因人為原因被分隔開來,造成大熊貓棲息地的破碎化,為改變這種棲息地破碎化狀況,WWF與合作夥伴共同啟動了黃土梁走廊帶與土地嶺走廊帶的恢復與建設,以使岷山地區的保護區形成一個完整的網路,野生大熊貓種可以在各保護區內自由遷移和繁殖,順利實現基因交流,保護野生大熊貓種群的遺傳多樣性。目前,黃土梁地區已成功建立了共同管理機制,每年在人為活動的高峰時期各保護區聯合開展巡護和執法工作。
推動和發展生態旅遊:國際生態旅遊標準對中國自然保護和旅遊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005年,作為岷山地區發展生態旅遊的試點,WWF與合作夥伴共同推動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中國第一家通過綠色環球21生態旅遊產品標準的生態旅遊區。並將繼續推廣真正的生態旅遊在岷山地區的發展。
社區節能/替代能源:為了改變社區一些傳統的過度依賴自然資源的生存方式,減小他們對森林資源的消耗,WWF在岷山地區的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開展了能源項目,為社區尋找節能和可替代能源的方式,如為農戶建沼氣池、節能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