岙底村[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區大門鎮下轄村]

岙底村位於溫州市洞頭區大門島中部。岙底村因位處山岙內端而得名。轄東邊、龜岩汪、石龍頭、山岩咀頭、上屋、東山下、洪頭浦7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東邊(宮邊),西距大門鎮人民政府駐地沙岩街1.2公里。村落呈半圓形分布,背靠山麓,面朝塘田大海。轄東邊、龜岩汪、石龍頭、上屋、東山下、洪頭浦、山咀頭7個自然村。

鄉村簡介

村民大多從溫州、樂清、永嘉等地遷來;基本上使用洞頭溫州話方言。至1992年底,岙底村共327戶,1384人。有38個姓氏,其中陳姓人口最多,約占45%;其次是黃、葉、胡、王、徐、林6姓,合計占45%左右;其餘姓氏占10%左右。岙底村約創建於明朝中葉,是大門島較早建立的村。初時,潮水可直涌村口。因易遭颱風海浪襲擊和海盜的搶劫,故居民將房屋建在山岙最裡面。清光緒年間,村民自發組織圍墾海塗,和鄰村一起建成一條總長1600多米的塘堤,圍塗2300畝。1958年後,村民又參加統一組織的外圍新塘建設,幾經波折,終於在1979年完成堤壩砌建工程,圍塗2020畝,建成海水養殖基地和柑桔基地。這樣,岙底村前的滄海變成良田。

歷史沿革

清順治十五年(1658),鄭成功率舟師北上抗清,農曆十一月初攻下磐石衛後,曾在大門島休整7個多月,岙底為其駐地之一。1934年10月,紅十三軍二團在玉環洋嶼與國民黨軍作戰失利,由趙裕平、應保壽率領,取水道轉移到大門島,曾在岙底開展活動,得到村民接濟。1937年8月,日本侵略軍侵占了大門島,岙底村民受到燒殺搶掠。日本侵略軍為阻斷進出溫州港的交通,劫去村內漁船沉入甌江口。1949年10月大門島解放後,村民組織起民兵參與解放洞頭等島的戰鬥。民兵隊長鬍國榮帶領77名民兵參加支前、剿匪,為解放洞頭和鞏固海防做出貢獻。後胡國榮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民建設家園,被評為浙江省勞動模範。岙底村,民國時期為玉環縣三盤區黃岙鄉第六保;1952年後為黃岙鄉第六村。1953年7月後屬洞頭縣,為黃岙鄉第六村。1958年7月後屬玉環縣,為大門人民公社黃岙生產大隊第六連;1959年上半年,為大門人民公社黃岙管理區第六連;1961年下半年更名為光明生產大隊,屬黃岙人民公社。1965年3月後重屬洞頭縣;1981年改為岙底生產大隊;1984年改稱岙底村;1985年9月屬黃岙鎮;1992年5月屬大門鎮。

經濟發展

1985年前,岙底村以農漁業為主,有耕地500畝左右,主要農作物為番薯、水稻。60年代初發展機帆船對網生產。1970年始養殖紫菜。1980年後發展養殖對蝦、縊蟶、花蛤、羊棲菜等。1985年,海塗圍墾區開發柑桔基地,始植蜜柑,並被列為浙江省科技"星火計畫"項目。1992年又發展了漁輪生產。截至1992年底,有耕地462畝,其中水田255畝,旱地207畝;糧食總產量307噸,平均畝產650公斤。擁有鋼質漁輪1對,380噸,540匹馬力,年漁業產量48噸。海水養殖50多畝,產值6.5萬餘元。種植柑桔20餘畝,總產22噸,平均畝產1100公斤,產值1.2萬元。有山林876畝。岙底村的農民勤勞能幹、頭腦靈活,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岙底村有蔬菜種植大戶、楊梅種植大戶、文旦種植大戶及養牛大戶等共20多戶,人均收入6000多元。

自然資源

岙底村後依的煙墩崗山,儲藏著豐富的花崗岩資源。是化學工業理想的防腐蝕材料,也可廣泛用於建築行業中去。公共公益的基礎設施建設,逐年投入,村內民間道路砼路面硬化率達98%。連續投放資金50餘萬元,進行了受洪澇之害的河道整治,收入到了很好抗洪效果。

花崗岩質優銷四海

岙底村的花崗岩採制業有悠久的歷史,明、清就有人開採石料用於房屋、道路、水利等建設,也有的製成石獅、盤龍柱、雕花石桌等工藝品,大多供應本地。60年代後期始,花崗岩製成不同規格的板材、溝槽、石池、電解槽、石輥、石碾、水膜除塵器等,運銷江蘇、四川、北京、上海、天津等24個省、市的1000多家工業企業。1986年,村黨支部書記王金存、村長鬍立松將花崗岩開採工匠和供銷員組織起來,成立洞頭縣正達花崗岩防腐成套設備公司,並在成都等地設立分公司,擴大了生產能力和經營範圍。1990年購進花崗岩刨床等機械設備,對花崗岩製品進行深加工和精加工,既增加了產品的規格型號,又節省了資源,且提高了產品附加值,降低了勞動強度。至1992年底,擁有花崗岩加工機械設備52台,岙底村451個男勞力,有256人從事花崗岩採制業,還雇有貴州、江西省和浙江省青田、泰順、文成、永嘉縣等地工匠500多人。1992年,村花崗岩採制業產值320餘萬元。岙底村傍依的煙墩山,儲藏有豐富的花崗岩,據探測有10億立方米以上。岩質細粒至中粒斑狀,呈肉紅色,夾棕白斑點,開採最大塊度可達10立方米以上,質地優良,是化學工業理想的防腐蝕材料,也可廣泛用於建築、化工、冶金、印染、釀酒、電子精密機械行業中;尤其適宜於環保除塵設備。

海上交通

岙底村海上交通方便,經大門島潭頭港,乘船可直達寧波、上海、青島、大連和福州、廈門、廣州、香港以及台灣的基隆等地,與鄰近的溫州、樂清、玉環等地都有班輪來往。島上交通更為方便,環島公路從村口經過,1985年始又自建了2條簡易公路,總長7800米,直通龜岩風景區,便於遊覽觀光。自備有5~10噸貨車2輛、小麵包客車3輛、拖拉機20多輛。

避暑勝地

岙底村背靠煙墩山,山傍依龜岩風景區。龜岩以岩形頗似靈龜而名。民間傳說為天上王母娘娘失落神龜之卵落地化成龜岩,人稱東海聖跡。又有對聯岩,狀如懸掛著的一巨幅對聯,長數丈,雖無字,但更引人神思遐想。獅子岩、兔子岩、貓頭鷹岩,栩栩如生。人岩、蜂窩岩、搖動岩、三個岩、雙重岩等景點,也各具情趣。岙底村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尤其是夏日來此旅遊,觀景、避署、嘗鮮,遊人可大飽眼福口福,一舉多得。吸引了眾多遊客。

基礎設施

80年代以來,村民的生活發生巨大變化。1987年,洞頭縣海底電纜輸變電工程建成,大門島併入華東電網,村民用電普及,電視機、電冰櫃、洗衣機、收錄機等家用電器進入許多村民家庭;舊日茅草房已經絕跡,代之鋼筋結構和木石結構的房屋,三、四層的樓房到處可見;住宅裝飾華麗,有鋁合金門窗,馬賽克、釉面磚貼面,還配有衛生間等。多數民宅有自來水,使用液化石油氣。據不完全統計,1992年全村人均收入1030元,比1985年的274元增長了2.78倍。

30年代,村區就辦起了學校。1990年新建校舍187平方米,村距鎮中心校和洞頭二中近,村民子女上學方便。岙底村基本掃除了文盲,適齡兒童的入學率達98%以上。國小教育已經普及。教育發展促進人才成長,且隨著改革深入和流通領域拓展,有部分村民到四川、上海、遼寧等地辦廠經商。1992年始推行初級衛生保健。岙底村裝置了247隻廣播喇叭,廣播入戶率為75.5%。岙底村建設村辦公樓1幢,建築面積266m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