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陽故城

山陽故城

山陽故城,位於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牆南村,是以漢代遺存為主的古城址,地理坐標:北緯35°14′36.98″ ,東經113°16′16.05″ 。 山陽故城占地面積300萬平方米,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周長約5000米,四邊城牆各有1個城門,城基系夯土築成。 1963年,山陽故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歷史沿革

山陽故城 山陽故城

西周,為周文王子雍伯在山陽故城封國 。

春秋,山陽故城屬晉。

戰國,山陽故城屬魏城邑,時稱山陽邑。

秦,山陽故城屬三川郡修武縣。

西漢,山陽故城屬河內郡山陽縣 。

東漢末年,曹丕廢漢獻帝,貶其為山陽公,山陽縣改為建立山陽公國 。

三國,山陽故城屬河內郡山陽縣 。

西晉,山陽故城屬河內郡山陽縣。

後魏,山陽故城屬汲郡山陽縣。

北齊,山陽故城屬汲郡修武縣 。

隋,山陽故城屬冀州河內郡修武縣 。

唐,山陽故城成為一片廢墟 。

宋,山陽故城境域屬河北道懷州修武縣。

金,山陽故城境域屬河東南路懷州沁南軍修武縣。

元,山陽故城境域屬河北道懷慶路修武縣。

明,山陽故城境域山陽故城屬河南省懷慶府修武縣。

清,山陽故城境域屬河南省懷慶府修武縣。

1949年,山陽故城境域劃歸焦作市管轄 。

1960年,山陽故城被考古發掘 。

遺址特點

結構

山陽故城地處焦作市東南郊,山陽區新城辦事處牆南村四周,占地面積300萬平方米,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周長約5000米,城牆大部分高出地面,北城牆長1850米,東城牆長1350米,西城牆長1000米,南城牆僅200米。四邊城牆各有1個城門。城基寬30米—46米,上部寬14米—16米,系夯土築成,每層厚100毫米—150毫米 。

特點

山陽故城所在地區夏商時屬冀州覃懷畿內地,外圍有1000多座古墓群,是研究漢代葬俗的重要實物資料,涵蓋了漢代各個時期的墓葬,特徵明顯,演變脈絡清晰,與中國其它漢代墓葬類型相比,種類齊全,具有代表性 。

文物遺存

文物遺存 文物遺存

山陽故城出土了蘇藺墓群、戰國青銅布幣,戰國青銅布幣上邊鑄有篆書的“山陽”兩字;1986年7月,出土了約公元前206—公元220年間的“山陽”銘文的陶罐,陶罐高18.4厘米,口徑13.1厘米,為山陽故城提供了文獻材料;出土了漢代陶倉樓,少的1層,多的7層,有的高達1.99米;2012年5月,焦作市文物工作隊在對山陽故城中部偏北位置發現山陽縣治的衙署區;2009年12月—2010年3月,為配合南水北調主幹渠施工,焦作市文物工作隊發掘了6座陶窯,陶窯里散落著陶製的生活器皿 。

研究價值

山陽故城是以漢代遺存為主的古城址,其保存較完整;從城垣、城門、護城河到城內的漢代建築,遺蹟遺物豐富,其跨度時間長,遺存與史書都有蹤跡可尋,對研究豫北漢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漢代城市規劃具有歷史、科學和文化藝術價值。

出土的漢代陶倉樓等建築明器,是研究漢代建築及古代建築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從單體建築到組群建築,從高台建築到多層建築,從居住用建築到養殖用建築,樣式多種,再現了漢代建築的原貌,多層陶倉樓的轉角斗栱是漢代高層建築發展、演變的縮影,連閣式彩繪陶倉樓比較少見,是研究古代建築的珍貴資料。

山陽故城是漢獻帝的食邑之地,許多遺蹟都與山陽公劉協有關,是研究“山陽公”史和三國文化的重要區域 。

保護措施

保護措施 保護措施

1963年,山陽故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2004年10月,焦作市人民政府頒布《焦作市漢山陽城址保護管理辦法》,對山陽故城的保護機構、資金、範圍、規劃等作出具體規定,使該城址保護法制化 。

2006年5月,山陽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2009年,國家南水北調工程不惜多花巨資改變焦作段穿過山陽故城的路線,向南繞城而過,保護了山陽故城的完整 。

2012年,山陽故城保護設施建設被列入2012年國家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設施建設 。

2013年,山陽故城保護設施建設被列入焦作市人民政府2013年十項民生工程之一 。

歷史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山陽故城為各路諸侯跨黃河、越太行、囤糧草的軍事要塞。東漢時,光武帝劉秀派心腹大將寇恂駐軍於此,攻守兼備,集結糧草。漢獻帝劉協被曹魏政權廢黜之後,居于山陽邑,被稱為山陽公。相傳劉協被貶山陽以後,以行醫為業,造福山陽百姓,曾多次到雲台山附近採藥,在百家岩嵇山亭內的石刻畫像中,保存有山陽公行醫圖 。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山陽故城位於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新城街道牆南村,地理坐標:北緯35°14′36.98″ ,東經113°16′16.05″ 。

交通

途經山陽故城的公交線路有焦作公交7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