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三十年代民族救亡 物理學系艱難誕生
早在1902年山西大學成立後的初期,中齋高等科中就開設了物理學科,講授《物理學教科書》,並建立了物理實驗室。1911年建立了理工科。1935年7月建立了理學院。1936年9月理學院正式開辦了物理系。當年,招生19人。制訂了教學計畫,開設普通物理、電磁學、熱力學、聲學、光學和高等數學等29門課程。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後,學校遷往臨汾,11月8日太原淪陷,省府下令學校停課,師生各自行動,流落四方。以後因戰亂未再招生而擱置停辦。
五十年代振興教育 繼往開來殫心建系
太原解放後,1949年9月重建山西大學理學院。1951年建立了理化專修科。1953年院校調整,撤銷山西大學建制。山西師範學院獨立建院,理學院併入師範學院,設定理化專修科,成立物理教研組,建立物理學實驗室,購置儀器設備700餘種。隨後,積極創造條件,重新開始籌建物理系。
1955年9月1日,建立了物理科。共有教職工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助教7人,教輔1人。當年招收專科生52人,學制二年。開設了普通物理等課程。1956年教職工增加到1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講師2人、助教7人、教輔2人、幹部1人。繼續招收二年制專科生113人。在校生人數達到165人。同年,受省教育廳委託,舉辦了中學師資短期培訓班。物理科的建立和發展為重建物理系創造了條件。
1957年9月1日,各種條件孕育成熟,正式成立了山西師範學院物理系。設定普通物理教研組、實驗物理教研組和普通物理實驗室。共有教職工2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講師2人,助教16人,教輔2人,工友3人,幹部3人。當年招收四年制本科生51人,專科生44人。在校生人數達到208人。當時,教學活動和辦公地點設在校北院平頂樓內。
1958年,教育大革命,各項工作迅速發展。教職工人數增至35人。繼續招收四年制本科生,數學系又轉來一個本科班,共158人,招收二年制專科生76人。在校生人數達到329人。當時,學校規模不斷擴大,為適應教學科研的需求,開始積極籌建物理教學大樓,設計面積10080m2。
同年,從57級本科生中,先後選送10多人到北大,南開等大學學習進修,為本系培養教師;又抽調12人到中科院山西分院物理研究所工作;以後,陸續抽調部分學生提前工作。其餘20多人按時畢業。
省教育廳,委託物理系籌建山西省教學儀器廠,修建了廠房,購置了工具機設備,調進了工人,開始了正規生產。國家經濟困難時期下馬。物理系留用部分人員和設備,組建了物理工廠,供教學實習使用。
中科院山西分院,依託物理系籌建原子能研究所。1959年3月6日,原子能研究所正式成立,並開展科研工作,研製成功靜電電子加速器。1961年從物理系撤走。
黨的組織,建立系一級黨支部,黨員9人,配備專職黨支部書記,加強了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成立系委會,設正副系主任,教研室設主任,學生各班設輔導員。
1959年,省委決定恢復原山西大學建制,重建山西大學。2月成立籌備委員會,9月1日正式成立新的山西大學。同時,建立物理系。組建了系黨政領導班子,建立了黨支部,配備了專職黨政幹部。當時,全系共有教職工21人。當年招收五年制本科生111人。校址設在師範學院北院新建圖書樓內。
五十年代,物理系發展迅速,規模不斷擴大。教學模式逐步形成,科學研究初步展開,管理水平明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不斷加強,精神面貌積極向上,已經形成了奮發進取的良好氛圍。到五十年代末,兩校物理系教職工人數達到79人,在校學生達到538人。已培養三屆專科畢業生209人。
六十年代院校合併 同心協力艱苦創業
1960年,國家遇到暫時經濟困難。學校面臨艱苦創業時期。
1961年,省委根據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決定將新建的山西大學同山西師範學院合併,重組山西大學。6月26日召開兩校合併工作會議,宣告正式合併。同時,兩校物理系也隨之合併。接著,調整了系黨政領導班子,建立了物理系黨總支委員會。同時,在教工和學生中,建立了黨支部、團支部和教工會,配備了專職政工幹部,各項工作走上了正規。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斷加強。
兩校合併後,物理系的規模擴大。建立了理論物理、固體物理、無線電和普通物理四個教研室。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設備增多,資金投入增加,辦學實力增強。當時,全系教職工10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講師4人,助教68人;教輔13人,工人9人,黨政幹部8人。在校學生人數共667人,其中五年制本科生318人,四年制本科生301人,專科生48人。
1962年,穩定教學秩序,加強學科建設。同時,新建了中級物理實驗室,並加強了力學、熱學、電學、光學、無線電和固體等實驗室的建設。同年暑期後,物理系由校北院平頂樓遷入新建物理大樓,極大地改善了辦學條件。
1963年,貫徹“高教60條”。加強基礎課教學,積極開展科研工作。同時,開設專業課,第一屆五年制學生分三個專門化組進行專業課學習,即理論物理專門化,固體物理專門化,無線電電子專門化。
1964年,貫徹“少而精”原則,開展啟發式教學。精減教材,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為此,各教研室深入討論,進行了一系列的教改嘗試。實行開卷考試,試行半工半讀。當時,64級是學校理科半工半讀試點班。每周四天上課,二天勞動。物理工廠擴大,遷往學校蘊華莊新建廠房,有工具機32台,技師3人,技工5人,徒工4人,指導教師8人,作為半工半讀勞動實習的基地。
1965年,貫徹毛主席“七·三”指示。減輕學生負擔,保證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地得到發展。
在60年代前半期,全系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根據學校的統一部署和要求,認真貫徹黨中央“八字方針”和“高教六十條”,學習毛主席“七三”指示和“春節講話”精神,認真開展教育改革,不斷整頓教學秩序。克服教材雜、學時多、學生負擔過重的現象,貫徹“少而精”原則,開展啟發式教學,加強基礎課和實驗課教學工作。同時,不斷修定教學計畫和科研規劃,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積極開展科研工作。為了提高教師水平,選派部分教師脫產進修,到北大、北師大學習提高。邀請國內知名教授來系作學術報告。
同時,加強師生思想政治工作。堅持進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教育,堅持又紅又專方向。開展“學習雷鋒”、“學習王傑”、“學習焦裕祿”、“學習毛主席著作,做毛主席好學生”的活動。在學生中開展紅專辯論,爭當“五好學生”、“優秀團員”,爭創“先進團支部”和“先進班集體”等活動。學生自覺做到“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開展勤工儉學,自己打掃衛生,自己理髮,修理課桌等,精神面貌為之一新。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堅持了正常的教學活動。當時,教師參加了“反右傾”、“反浪費”和“機關革命化”運動。大批師生停課下鄉,參加了“四清”和“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1966年初,物理系有了很大的發展,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全系教職工發展到1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講師7人,助教67人,教學輔助人員13人,工人11人,黨政幹部10人。全系學生五個年級共有332人。當時,全系教學計畫嚴謹、教學秩序良好,教師結構合理、教師水平較高,專業設定較全、教學質量較好,科研規劃先進、師資培養正規,黨政工團健全、規章制度完善,思想素質較好、政治空氣較高。全系出現了興旺發達的景象。同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全系被迫停課,停止招生。
1968年9月27日,工軍宣隊進駐學校。
1969年8月26日,物理系成立革命領導小組,由工軍宣隊、教師和學生共10人組成。12月26日全系師生戰備疏散,步行到昔陽縣河西村,參加“清隊”、“一打三反”。少數教師、工人留守學校,恢復籌建物理工廠。61級至63級學生先後到部隊農場鍛鍊後分配工作,64級和65級學生共126人留在學校。
七十年代撥亂治校 整頓教學曲折前進
1970年3月,抽調10多名教師、幹部由昔陽回校,擴建物理工廠。先後調進技術工人10多人,兩次招收徒工102人。9月,全系教職工陸續返回學校,在物理工廠各車間參加勞動和政治學習。
1971年2月前,64和65級學生相繼分配離校。物理工廠又招收徒工18人。下半年,全系黨員參加整黨工作,教師參加學習。
1972年4月,恢復招生。“實行民眾推薦,領導批准和學校複審相結合的辦法”,招收工農兵學員。第一批招收學員68人。學制三年。設有三個專業,即物理專業、無線電專業和光電子專業。同時,組建了光電子教研室,重建了普通物理及無線電專業基礎實驗室。
1973年5月,物理系恢復原來的領導建制。調整全系黨政領導班子,設立系主任、系副主任,恢復建立黨總支委員會。同時,開始整頓教學秩序,制定教學計畫,加強基礎課教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同年年底,電子工廠從物理系分出,由省電子廳和學校統一管理。
1975年,整頓教育,教學秩序稍趨安定。
1976年,招收社來社去學生71人。
1977年,全系黨員、教師參加整黨整風。
從1972年到1976年,招收工農兵學員五屆,共415人。當時,在教學活動中,十分重視學生學好基本知識,在講授基礎理論的同時,強調學生掌握基本技能,圍繞典型產品組織教學,學習電動機、拖拉機、柴油機、水泵和收音機、電視機等。實行開門辦學,組織學生下廠、下鄉進行實踐。
1978年初,改革招生制度,實行高考。當年,招收77級四年制本科生98人。分設四個專業,即物理專業、無線電專業、光電子專業和固體專業。同時,組建了套用光電子實驗室,當年暑期開始招收研究生7名。
同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物理系教師代表參加了大會,一項科研成果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
4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全系師生學習落實會議精神。
6月,正式開始評定職稱。第一批晉升副教授3人,晉升講師38人。
七十年代後期,全系各項工作逐步走上正規,教學科研工作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1979年底,全系教職工人數發展到16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講師48人,助教61人,教輔23人,工人18人,幹部12人。在校學生總數為335人,其中研究生7人。
八十年代教育改革 建章立制穩步發展
進入80年代,全系教學秩序、科學研究和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規,進入了穩步發展的新時期。
1980年,中央提出教育要在八十年代有個大的發展。因此,物理系一方面加強學科建設,加緊教師培訓;另方面擴大招生人數,保持每年招生100人左右;同時,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在師生中開展堅持“改革開放”和“四項基本原則”教育。全系教職工積極工作,創造條件,滿腔熱情地迎接教育大發展時期的到來。同年,物理系無線電專業教師參與計算機科學系的籌建工作,並抽調9名教師到新建系工作。
1981年,開始探索如何建立新的合理的課程體系,加強基礎課,增開選修課,擴大和加深學生的知識領域。同時,貫徹全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強調做好師生思想政治工作。同年,光電子專業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1982年,全系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教育。在學生中掀起建設“文明教室”、“文明宿舍”、“文明班組”,開展“五講四美”活動。
1984年5月31日,建立雷射與光纖信息傳輸研究所,開展雷射技術與光纖通訊的研究。次年,正式更名為光電研究所。主要從事量子光學和光電子技術領域的基礎和套用研究,同時擔任光學學科碩士生的教學任務。同年12月30日,學校確定光電子物理為學校重點學科;增設固體材料分析專業。
1985年,全系黨員參加整黨。
1986年,調整教研室,設立套用物理教研室、理論物理教研室、無線電教研室、固體物理教研室和光電子教研室,建立計算機室。並分別任命了教研室主任和副主任。
1989年3月24日,省教委批准建立理論物理研究所。
八十年代,進一步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多次召開老教師座談會,中年教師座談會和青年教師座談會,廣泛聽取教改意見。制定改革措施,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對教師工作、教學科研工作、實驗室建設工作和學生工作都進行了大量的嘗試和有益的探索,推動全系工作向前穩步發展。
一是加強教師培養工作。先後選派35名教師出國留學、進修和考察。其中青年教師出國學習16人,選送國內重點大學學習10人,參加校內研究生課程班學習9人。同時,邀請國內外專家22人次來系進行學術交流。
二是鼓勵教師搞科研。全系教師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共發表論文240餘篇,其中發表在重要權威刊物上的48篇,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宣讀論文9篇;承擔各類科研和套用課題80多項,總計科研經費100多萬元。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項,省自然科學基金和重大科技套用項目32項,獲得國家科學發明專利2項。同時,有一批套用科技成果通過了技術轉讓。
三是學科建設有了較大的發展。特別是光學學科和理論物理學科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並帶動著其它學科向前發展。
四是實驗室建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設有基礎物理、近代物理、套用光電技術、電子學與信息系統四個實驗室及固體物理實驗組。儀器設備總值達700萬元以上。其中,相當大的部分是新添置的。主要大型設備有:YAG泵浦染料雷射器,光學多通道分析儀、光纖綜合數據測試設備、頻譜儀、高溫萬能金相顯微鏡、博斯卡計、X射線衍射儀等。
五是資料室藏書大量增加。圖書5000多冊,學術刊物100多種。
六是在教學上,探索如何建立新的合理的課程體系。抽調師資力量加強基礎課教學,增開實驗課和選修課,要求正副教授上講台,必須講好一門基礎課和專業課。因此,教學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
八十年代末,物理系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教師質量和教師結構,教學水平和教學成績,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都有了顯著提高。當時,全系教職工110人,其中教師78人,具有高級職稱的38人,占教師人數的48.7%。學生在校人數達到430人,其中本科生404人,研究生26人。這些,為九十年代的快速發展,奠定了一個紮實的基礎。
九十年代 科教興國 瞄準前沿拼博奮進
在80年代穩步發展的基礎上,九十年代,物理系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實驗設備、業務管理和學生培養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取得了累累成果。
1990年5月12日,正式成立理論物理研究所。實行所系合一的領導管理體制。同時,理論物理學科獲碩士學位授予權。
1991年5月3日,成立套用光電研究室。人員編制5人。同年,重新調整、規範專業設定、教研室和實驗室設定。專業設定有:物理學、光學、電子學與信息系統;教研室設定有:基礎物理、理論物理、固體材料、光電子、無線電電子和德育教研室;實驗室設定有:普通物理、近代物理、基礎電子學、電子信息、套用光電子、固體材料及開發、數字電路和微機實驗室。
1993年4月,組建“雷射加工中心”,並正式對外服務。
1993年5月,省教委批准增設本科專業套用物理學、本科專業方向材料物理與技術、專科專業電子技術與套用。
1993年10月28日,經學校批准籌建“電子信息技術系”。
1993年12月17日,光學學科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學位授權點。
1994年3月14日,省教委晉教人字[1994]7號檔案批准增設電子信息技術系。4月2日電子信息技術系正式掛牌成立。
電子信息技術系是在物理系無線電專業和光學專業的基礎上,經多方論證和充分準備建立起來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光和電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它們之間的相互交叉和滲透,光、機、電一體的發展模式已經成為一個新的趨勢。為此,進行專業結構調整,適應社會需要,已是勢在必行。電子信息技術系就是在這一情勢下,應運而誕生了。新系開設四個本科專業,即電子學與信息系統、套用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套用光學。開設一個專科專業、即電子技術與套用。
電子信息技術系成立後,從物理系抽調教職工4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1人,講師10人,助教7人,實驗師4人,助理實驗師1人,技工和幹部7人。當年暑期正式招生。招收第一屆本科生83人,專科生34人;從物理系轉來91級至93級本科生166人,93級專科生42人。在校學生總數325人。
同時,物理系的規模相應縮小。教職工人數為4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講師10人,助教4人,教輔8人,技工3人,行政幹部5人。本科生130人。專業設定三個,即物理學、套用物理學和材料物理,物理學專業分“基地”班和師範班。
1994年11月25日,國家教育委員會教高[1994]15號檔案批准物理學專業為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專業點。主要為物理學及相關學科輸送研究生。“基地”由物理系、電子信息技術系和光電研究所、理論物理研究所共同支撐,並成立了“基地”教學和管理委員會。同年,全系試行學分制。
1995年,光學學科被批准為山西省第一批重點建設學科。
1996年,省教委把光電研究所定為省重點研究所。
1997年,省科委、省計委、省財政廳、省教委定光電研究所為省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同年9月7日,學校正式批准建立山西大學物理電子工程學院。建立物理電子工程學院是學科發展的大趨勢,條件也比較成熟。一是兩系兩所有一支結構合理、能滿足各層次教學科研要求的、實力較強的師資隊伍,可以招收本科生和碩士、博士研究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教育體系;二是教學、科研設備齊全,能夠滿足教學、科研需要;三是科研和開發已經有了較好的基礎。學院建立後,保持系所建制不變。學院職能是統一協調和決定學科建設、專業設定、科研方向及發展規劃,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學院建設的基本思路是:發揮基礎學科優勢,理工緊密結合,多學科交叉滲透,拓寬套用方向,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
1997年9月20日,物理電子工程學院正式掛牌。同時,舉辦物理系重建40周年慶祝大會。參加慶祝大會的系友共500多人,回顧了物理系重建四十年的發展歷程,總結了四十年在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中做出的成果。校友歡聚一堂,為學院的發展獻計獻策,增添力量。
1998年6月17日,理論物理學科獲博士學位授予權,光學工程學科獲碩士學位授予權。同時,理論物理成為山西省的重點學科。
1999年2月12日,獲準建立物理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同年,省科委、省計委、省經委、省財政廳、省教委批准建立省光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九十年代,院系所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特別在教學和科研、學科和學位建設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和豐碩的成果。先後建立了新的學系、學院、研究所、研究室、實驗室;增設了新的專業和學科,建成了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博士點、碩士點、國家理科人才培養基地、省部級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完成科研項目50多項,發表論文500餘篇,科研經費400多萬元,獲省科技進步獎、優秀教學成果獎等共36項;教師隊伍向年輕化、高學位、高素質發展,中高級職稱占到教師總數的73%,中青年教師占到90%以上,獲得優秀專家、優秀科技工作者、三育人先進個人、勞動模範、優秀黨員和優秀黨員幹部的60多人次。在校學生779人,其中,本科生731人,研究生48人。這些,都為新世紀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新的世紀新的機遇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2000年,物理電子學學科獲碩士學位授予權。同年,光學學科成為教育部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
2001年10月16日,國家科技部“國科發基字[2001]399號檔案”正式批准建設量子光學與光量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
陳太一院士、本院名譽院長親臨指導工作,並作學術報告。
致力於物理學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和理論物理、光學等國家重點學科的建設及申報工作。
2002年5月8日,山西大學將隆重慶祝百年華誕。同時,學院、系、所也將舉行建系六十六年慶祝活動。
百年校慶後,全院師生將會在新的機遇和挑戰中,繼續努力、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再攀高峰。在今後幾年、十幾年中,將要進一步加大教學改革的力度,努力培養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強實踐的綜合素質較高、能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中高級人才;進一步加強學科建設,強化基礎、拓展套用,互相滲透、衍生新的學科;進一步加強科學研究,發掘科研潛力,在量子光學與量子信息套用、量子保密通信、量子場論和量子力學、電磁理論、凝聚態理論等方面進入世界前沿陣地;進一步加強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開展光壓縮器系列產品的研製生產,加強量子基礎對高新技術影響的研究;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的培養、充實和提高,使青年教師絕大多數具有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同時,學院思想政治工作、學生工作和各項管理工作都將提高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到2010年,山西大學物理電子工程學院將進入地方院校同類學科的先進行列。
2011年,開設新專業軟體工程(軟體電子技術方向)。
學術研究
研究成果
物理電子工程學院承擔各類科研項目363項,項目總經費1.97億元,其中國家級項目160項,總經費1.79億元。在這些國家級項目中,包括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兩項:以王海教授為首席科學家的“基於光場態的量子信息研究”項目和賈鎖堂教授為首席科學家的“受限空間中光與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態的調控及其套用”項目,經費分別為2400萬元和3000萬元。此外還包括“973”和“863”課題13項、國家基金重點項目3項、儀器專項2項。在重要人才項目方面,2005年獲得教育部優秀創新團隊、2008年獲得國家基金創新群體,2012年群體項目獲得延續資助,此外還獲得三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這標誌著物電學院在承擔國家重大需求項目方面取得了質的飛躍。
在上述項目的帶動下,學院瞄準量子光學研究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開展了有特色、高水平的基礎研究與套用基礎研究。主要研究包括量子光學基礎與套用基礎、冷原子分子物理、光與物質相互作用以及全固化雷射技術和光量子器件等。此外在理論方面開展了磁性巨觀量子效應、玻色愛因斯坦凝聚、介觀體系的量子輸運、極端條件下凝聚態物理的相變等方面的研究。同時在光學學科的帶動下,原子分子物理、理論物理以及無線電物理、粒子物理與核物理等研究方向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學院圍繞光學優勢學科取得了一批標誌性的成果。在連續變數量子信息研究領域取得了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成果,在國內外占有重要一席,同時在冷原子分子方面建立了若干頗具特色的實驗室,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並取得了顯著進展,使量子光學和冷原子分子方面的研究成為國內的重要基地。“全固化單模單頻綠光雷射器”和“糾纏態光場及連續變數量子通信研究”先後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此間還獲得山西省自然科學一等獎、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以及山西省科技發明一等獎5項,其它省部級獎勵10餘次。截止2011年底,10年間全院共發表學術論文1289篇,其中被SCI收錄論文750篇,包括Nature 1篇(合作)、Phys. Rev.Lett. 12篇。申請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5項,撰寫和參與撰寫教材和各類著作9部。山西大學在具有特色的研究領域進行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在中國物理學研究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
科研平台
量子光學與光量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山西大學),於2002年12月由科技部批准成立。實驗室主要開展量子光學基礎和套用、光與原子分子相互作用、全固態雷射技術和光量子器件等方面的前沿科學研究,擁有實驗室面積12000平米。截至2016年10月,實驗室有固定科研人員36人。包括中科院院士1名、長江學者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973”首席科學家2人 。
學術資源
學院資料室藏書6000餘冊;中外學術刊物300多種,3600餘冊。
辦學條件
專業設定
物理學(國家基地):培養掌握物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具有良好的數學基礎和實驗技能,能在物理學或相關科學技術領域中從事科研、教學、技術和相關的管理工作,學科基礎紮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有志於從事基礎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的優秀人才 。
主要課程:高等數學、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數學物理方法、原子物理、理論力學、熱力學與統計物理、電動力學、量子力學、固體物理、結構與物性、計算物理、凝聚態物理等。
軟體工程(軟體電子技術):培養掌握軟體工程和電子技術理論與方法,具有良好的程式設計基礎和電子技術基礎,能在嵌入式或相關科學技術領域中從事產品設計研發、項目管理、技術和相關的研發工作,富有創新精神、知識面寬、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可從業於航天、航空、儀器儀表、工業控制、通信、信息家電、移動計算設備、網路設備、仿真、醫療儀器、汽車電子等領域優秀人才。
主要課程:高等數學、大學物理、c語言程式設計、電路理論系列課程、數據結構、單片機原理與接口技術、EDA技術、微波工程、微機原理與套用、嵌入式系統等。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培養具備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套用光學、光電子學及相關的電子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特別是光機電一體化產業)從事科學研究、教學、產品設計、生產技術管理工作的專門人才。考研率達25%。
主要課程:高等數學、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數學物理方法、原子物理、熱力學與統計物理、電動力學、量子力學、固體物理、信號與系統、光電子技術基礎、雷射原理與技術、套用光學、光纖通信等。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培養具備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嚴格的科學實驗訓練和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具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及相關領域從事科學研究、科技開發、產品設計、生產技術或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高等數學、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高頻電子技術、電路理論系列課程、計算機與網路技術系列課程、信號與系統、數位訊號處理、電磁場理論、微機原理及套用、通信原理、數字圖象處理、多媒體通信技術、程控交換技術等 。
一級學科 | 二級學科 | 專業 |
理 學 | 物理學類 | 物理學(國家基地) |
套用物理學 | ||
電子信息科學類 |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 |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 | ||
材料科學類 | 材料物理 | |
工 學 | 電氣信息類 | 電子信息工程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
軟體工程(軟體電子技術方向) |
(參考資料 )
學科建設
學院包含物理系、軟體工程(軟體電子技術方向)、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系、光電子科學與技術系;以及光電研究所、理論物理研究所、雷射光譜實驗室、現代通信技術研究所。
學院現有博士點8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碩士點12個,工程碩士專業領域2個,其中光學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為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含2個二級學科)。現有物理學(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套用物理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光信息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電子技術方向)五個本科專業。
學院擁有量子光學與光量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光學國家重點學科;理論物理學科、原子與分子物理學科是省級重點學科;光學工程學科是省重點建設學科,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是山西省重點扶持學科,此外還擁有山西省工程研究中心。
物理實驗中心是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光與原子物理教學團隊是國家級教學團隊,物理學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近代物理實驗》、《原子物理學》兩門國家級精品課程;物理學、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為山西省品牌專業,近代物理實驗教學團隊是省級教學團隊。
師資力量
截至2016年10月,全院在編教職工166人,其中教師131人,教輔12人,黨政幹部12人。教師隊伍中包括教授34人,副教授39人,高級實驗師6人,其中博士生導師26人,碩士生導師90人 。
教學建設
物理系從1957年重建至今,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引下,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只有幾個教師、幾十個學生開始,發展到已經擁有博導、教授等百名以上的教師隊伍,具有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千人以上的學院。
建立學院初具規模。物理系在45年的不斷發展壯大中,適應高等教育的發展,衍生建立了光電研究所、理論物理研究所和電子信息技術系,又不失時機地聯合組建了物理電子工程學院,構築了嶄新的物理大廈,展示了物理學發展的廣闊前景,標著志物理學發展在深度和廣度上進入了新的更高的層次。
學科建設成績顯著。45年來,學科與學位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學院兩系兩所有7個本科專業,有國家“基地”專業點,四個碩士點,二個博士點,一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省級重點學科,五個省級合格實驗室,一個省、部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體系。
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經過四十多年的教學實踐,摸索總結出了一套科學的教學方法。從基礎到前沿,從理論到實踐,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革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更加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人才培養遍布全國。45年來,培養不同層次的物理學人才5366人。其中:專科生572人,本科生4511人,碩士生239人,博士生44人。另外,成人教育2168人。這些物理學人才遍布全國各地,不少人留學國外或參加工作。許多人成為科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各條戰線的模範人物,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貢獻。
學院領導
學院行政管理方面設院長一人、副院長四人,負責學院教學、科研、研究生管理和行政管理工作;學院設分黨委,有書記一人、副書記一人,負責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設分團委,專職書記一人;教育工會分會,設主席一人;配備專兼職班主任,負責學生思想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學院設行政辦公室和黨委辦公室,負責處理日常工作。
硬體設施
學院有大型儀器設備100多套件,總資產25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