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氏鱸塘鱧

葛氏鱸塘鱧

葛氏鱸塘鱧,(Dybowski,1877),為沙塘鱧科鱸塘鱧屬的一種魚類,俗名山胖頭、老頭魚、沙姑鱸子、還陽魚。分布於朝鮮北部以及黑龍江、遼河、圖們江等,一般生活於水草從生的汜濫湖泊中。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烏蘇里江。體圓,近紡錘形,後部側扁。喜棲息於江河小支流靜水處,尤其是水草叢生的泡子裡。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葛氏鱸塘鱧 葛氏鱸塘鱧

俗稱: 山胖頭,沙姑鱸子,還陽魚,老頭魚。

英文名:Amur sleeper ,Chinese sleeper 。

葛氏鱸塘鱧為小型淡水魚類。葛氏鱸塘鱧由於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刺少且營養價值較高,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極具市場開發潛力。  

詳細介紹

體圓,近紡錘形,後部側扁。頭大,前部略平扁。吻短而圓鈍,其上方常具1瘤狀突起。眼小,上側位。口裂向上傾斜,下頜略長於上頜;上、下頜及犁骨具多行絨毛狀細齒,齶骨無齒;舌端游離。體被櫛鱗,無側線。兩背鰭分離,尾鰭圓形。

小型魚類,常生活於多水草的沼澤、湖泊等靜水或河流的緩流中,適應性較強,肉食性。肉細嫩,味佳,民眾喜食。因頭大,且具較多淺溝而俗稱為“老頭魚”。

分布範圍

葛氏鱸塘鱧 葛氏鱸塘鱧

分布於前蘇聯、朝鮮、日本及我國黑龍江、圖們江遼河水系。

外形特徵

葛氏鱸塘鱧 葛氏鱸塘鱧

體粗短,略呈紡錘形,前部呈圓筒形,後部側扁。頭大而平扁,吻尖而平扁,吻背中間有一大的骨質隆起,眼間區寬而稍凹。口大,上位,斜裂。下頜稍突出,後延至眼球下方。上下頜及犁骨上具有絨毛狀的銳齒帶。舌寬而長,前緣圓形、游離。眼中等大,側上位,非常凸出,上緣為眼瞼所遮蓋,上眶骨凸起為骨嵴。鼻孔兩對,前鼻孔微呈管狀;鰓蓋後緣無刺。鱗中等大,頭和鰓蓋均有鱗,無側線。背鰭兩個,不連線;胸鰭發達,後緣圓;腹鰭小,胸位,彼此分離;尾鰭後緣圓形。體背部和體側黑褐色或綠褐色,腹部較淡。體側有褐緣色不規則橫條紋;第一背鰭有2行、第二背鰭有6行淺黃綠色斑點;臀鰭有4行、尾鰭有6-7行淺綠褐色斑點;眼後緣及其下方向後有3條褐綠色條紋。生殖期雄魚體上出現孔雀綠色的美麗婚裝,背鰭出現白色斑點。

環境習性

喜棲息於江河小支流靜水處,尤其是水草叢生的泡子裡。活動性不強,不遠遊;耐缺氧,在極度缺氧的條件下也能生存。越冬能力強,能潛伏於水底泥土中,處於冬眠狀態,幾乎停止活動;在水較淺的泡沼中能安全越冬,故被譽為“還陽魚”。主要以昆蟲幼蟲、甲殼蟲幼蟲和小蝦為食,較大個體也食幼魚。一般體長達6厘米的2齡魚始性成熟,產卵期為6月初至7月。產卵適宜水溫為16-20℃,卵產出後粘附於水生植物上,排列整齊。雄魚有保護卵孵化的習性,孵出後2天的稚魚即主動索食。

葛氏鱸塘鱧屬肉食性魚類,所處水域浮游生物和底棲動物較多。由於遊動能力不強,常以潛伏方式襲擊攝食過往弱小動物。趙玉堂報導葛氏鱸塘鱧常捕食生物包括紅線蟲、水蚯蚓、螞蝗、螻蛄幼蟲、貝類和各種水生昆蟲的幼蟲等等,個體較大的也可吞食幼魚;葛氏鱸塘鱧可攝食搖蚊的幼蟲、魚和魚卵;葛氏鱸塘鱧常年均可攝食,所以即使在冬季也能垂釣到該魚。

繁殖生長

葛氏鱸塘鱧雌雄異體,卵生,體外受精。雌魚一般在2齡性成熟,懷卵量與年齡正相關,葛氏鱸塘鱧懷卵量由1齡的884個增加至7齡的37056個;產卵期為5月初至7月,其中6月最盛;生殖期雄魚體上出現孔雀綠色婚裝,背鰭出現白色斑點。產卵適宜水溫為16~20℃,卵產出後粘附於水生植物上,排列整齊。雄魚有保護卵孵化的習性,孵出後2d的稚魚即主動索食。自然水域捕獲的葛氏鱸塘鱧體長一般在12cm以下,體重大多在50~100g之間,有關葛氏鱸塘鱧文獻中體長和體重最大值分別為25cm和250g,垂釣者垂釣最大重量記載為安基強所報導的210g。

養殖前景

市場前景

當前,市場上的葛氏鱸塘鱧為大部分野捕於河流或水泡的野生種,人工養殖的葛氏鱸塘鱧比例還比較低。葛氏鱸塘鱧人工養殖方式也以混養為主,養殖規模較小,魚的規格、產量以及品質難以保證,經濟效益難以估算。隨著人們飲食觀念由質量型向營養型的演變,歷史上不為人看重的小型淡水魚(蝦)類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葛氏鱸塘鱧作為我國東北地區土著魚類,常被以醬燜或油炸的方式加工後食用,由於風味獨特,營養豐富,現已成為各大酒店和飯莊招攬客人的特色菜。隨著社會發展的加快,葛氏鱸塘鱧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資源量劇減,這使葛氏鱸塘鱧的價格快速上漲,市場價格現已漲至80元/kg左右,並且供不應求。適應市場需求,投資葛氏鱸塘鱧養殖業將大有可為。

養殖條件

葛氏鱸塘鱧由於具有很強的抗逆性,耐低氧,耐低溫,對水深要求不高。天然水域內的昆蟲幼蟲、小的魚蝦、甚至魚卵都可作為餌料;人工養殖條件下,動物內臟、畜禽加工的下腳料和鮮雜魚配以豆餅和玉米粉可加工成餌料,簡單馴化後可替代天然餌料。就養殖方式而言,利用葛氏鱸塘鱧的底棲和攝食習性可以與傳統魚類混養,提高餌料和水體的利用率;葛氏鱸塘鱧也可發展高密度的池塘養殖和稻田養殖。北方地區僅遼寧省的池塘面積為37333hm2,稻田種植面積達668000hm2。此外,一些“水泡”加以改造也可用於葛氏鱸塘鱧的養殖,這為發展葛氏鱸塘鱧規模化養殖奠定了物質基礎。

基礎研究

國內外有關葛氏鱸塘鱧的基礎研究比較薄弱,尤其在生境調查、繁殖生物學、胚胎髮育、人工餌料等領域的研究還未深入,這制約了人工繁殖技術研究進展。在深入了解葛氏鱸塘鱧生物學特性,特別是在繁殖生物學的基礎上開展人工苗種生產研究,應是今後工作的重點。

胚胎髮育

兩條雌魚共產卵3937粒,孵出仔魚2890尾,孵化率為73.4%;從受精卵到仔魚孵出經歷時間平均為127h20min,葛氏鱸塘鱧胚胎髮育可分為受精卵、胚盤形成、卵裂期、囊胚期、原腸期、神經胚期、尾芽期、出膜前期和出膜期九個階段25個時期。  

遺傳研究

葛氏鱸塘鱧的染色體數目為2n等於44條,n=22。染色體總臂數(NF)為82。其中,亞中部著絲點染色體為18對,亞端部著絲點染色體為1對,端部著絲點染色體為3對。核型公式為2n=36sm+2st+6t。根據染色體形態分析的結果,沒有發現性染色體的存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