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科技大學礦山災害預防控制實驗室
簡介
實驗室隸屬於山東科技大學,是在山東省重點實驗室“礦業安全工程與環境保護實驗室”的基礎上組建,依託於礦業工程一級學科和“煤礦安全開採與環境保護”及“岩土與結構工程”兩個山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擁有“礦業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採礦工程”、“安全工程”、“礦物加工”、“資源經濟與管理”、“礦山安全評價技術”、“礦山環境工程”等6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設有博士後流動站。研究人員有中科院院士1名,“泰山學者”1名,博士生導師17名,具有博士學位人員占89%。經過多年建設發展,實驗室已經形成了具有礦山災害預防控制特色和優勢的四個研究方向:①礦山岩層控制;②礦井水災害防治;③礦井瓦斯與火災治理;④安全監測監控與信息化。在這些研究方向上多學科交叉聯合,在系統理論研究與高技術推廣套用、高素質人才培養與重大科技攻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標誌性、具有鮮明特色的成果,形成了高技術、高水平的增長點,學術梯隊結構合理,實驗裝備國內先進,“產學研”初步實現一體化,實驗室在國內外有較突出的學術聲譽,已達到國內同類研究領域一流水平。近5年,承擔縱橫向科研項目721項,科研經費9000多萬元。其中承擔國家傑出青年基金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1項,國家“973”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12項,省部級縱向項目45項,企業委託項目643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9項,二等獎13項;還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和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各1項。發表科技論文727篇,其中被SCI、EI等檢索164篇,出版學術專著24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及實用新型專利16項,推廣轉讓科技成果23項,為社會創直接經濟效益21.3億元。
在對外學術交流和國際合作方面,近五年來,實驗室成功舉辦了“第二屆中日地層環境力學國際學術會議”、“第一屆中俄城市與礦山地下工程國際學術交流會”等大型國際學術會議5次;有57人次分別去美國“西弗基尼亞大學”、俄羅斯庫茲巴斯“國立技術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印度礦業學院、澳大利亞CSIRO、加拿大達爾毫絲大學等進行交流、講學和參加國際會議;和俄羅斯基礎研究基金會、日本長崎大學、(俄)圖拉國立大學、澳大利亞CSIRO、韓國漢城國立大學等進行了長期國際交流合作與科學研究。同時,與國內50多個相關領域得科研院所進行了長期和密切的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通過國內外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豐富了實驗室的研究領域和研究內容,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同時提高了實驗室在國內外的影響。
實驗室面積9600m,實驗裝備整體達到目前國內先進水平,儀器設備總額2630萬元。擁有MTS815岩石伺服試驗系統、曙光4000並行機、多功能流變儀、EH-4大地電磁剖面成像系統、噴漿機器人樣機、傅立葉紅外分析儀、SIR-3000探地雷達、瞬變電磁測量儀、等一批國際先進的設備。實驗室圖書資料齊全,中外文藏書合計10萬冊,中外文期刊105 種。實驗室建有網路中心和網站。已經成為我國礦業工程學科及礦山災害預測控制各專業教學與科研的重要基地。
實驗室先進的儀器設備不僅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硬體基礎,也為採礦工程、安全工程、岩土工程、工程力學等專業的本科生進行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教學,創新活動,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提供了場所和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