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煙臺市農業科學院

煙臺市農科院是以套用研究為主的綜合性農業科研單位,占地面積1800畝(東、西區各900畝)。 年承擔國家、省、市及橫向委託課題60餘項,累計科研獲獎129項,其中國家級12項,省部級52項,被國家、省審(認)定的新品種30餘個,科研成果年推廣面積4000萬畝,年增社會效益12億元。 40多年來,小麥所先後獲得各類科技成果30項,其中,國家、省部級成果25項,各項科技成果累計推廣面積5.9億畝,增加社會經濟效益300億元。

煙臺市農科院是以套用研究為主的綜合性農業科研單位,占地面積1800畝(東、西區各900畝)。1958年成立農科所,1998年10月撤所建院。現有編制380名(占市直農業科研單位總數的73%);在職職工280名(占市直農業科研單位總數的75%),離退休職工 121名;在職職工中專業技術人員143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11名,省市拔尖人才9名,全國人大代表2名,全國勞動模範2名。在1996年全國農業系統1220個獨立農業科研機構“八五”科研開發能力綜合評估中排名85位,列639個地市級農科院(所)第4名,山東省地市級農科所第1名。1999年被科技部定為全國農科院(所)綜合改革試點單位(3個),被農業部定為全國重點建設地市級農科院(10個)。
院內下設小麥、玉米油料、果樹、甘薯、蔬菜、植物保護、土肥化驗、花卉、畜牧9個研究所,生物組培脫毒、科技成果開發2箇中心,畜牧、農場2個試驗場和3個行政處室。年承擔國家、省、市及橫向委託課題60餘項,累計科研獲獎129項,其中國家級12項,省部級52項,被國家、省審(認)定的新品種30餘個,科研成果年推廣面積4000萬畝,年增社會效益12億元。
小麥研究是我院的科研強項,科技力量雄厚。現有專業技術人員13名,其中研究員4名,高級農藝師5名,博士3名。自“六五”開始,連續承擔國家攻關課題、國家“863”計畫課題、山東省科技廳(科委)、省計委、農業良種產業化開發等重大課題20多項,均按期圓滿完成課題任務,多次在國家、省重大研究項目中中標,在全省小麥育種研究中處於領先地位。近年來,我們在細胞工程、離子束套用、小麥種質資源研究、抗病蟲轉基因小麥新品種選育、航天技術套用等高新技術方面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密切合作,使得我院的小麥育種工作向著更廣、更新的研究領域邁進。
我們先後育成了我國第一個超千斤的蚰包麥、生產上套用時間最長的優質小麥菸農15。魯麥7號、魯麥14號、魯麥21號、菸農15等4個品種累計套用面積均超過1億畝。先後育成並通過國家和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小麥品種15個。近3年來,有4個小麥品種通過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其中優質強筋小麥菸農19先後通過了山東、江蘇、安徽、山西4省審定。該品種已成為目前我省推廣面積最大的當家品種。年推廣面積1500多萬畝,已推廣種植到整個黃淮北片冬麥區和部分黃淮南片冬麥區以及北部冬麥區。2002年,被科技部列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 2004年,被農業部列為農業科技跨越計畫項目;前不久初審被評為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我們在選育優良品種的同時,注重良種良法配套栽培技術研究,加強優良新品種的推廣和產業化開發。由我院育成的小麥品種在全省年最大播種面積達2340萬畝,占全省小麥播種面積的37.1%,同時推廣到江蘇、安徽、河北、山西、遼寧、天津等省市。菸農15是黃淮麥區最早育成的高產、優質小麥,20多年來,久種不衰,目前仍為部分地區主栽品種,1992年獲中國首屆農業博覽會優質小麥銀獎,被定為全國十大優質小麥之一;八十年代育成的冬小麥良種魯麥7號,在山東、山西、河南、河北、江蘇、安徽等省廣泛種植,1990年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通過國家、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小麥良種魯麥14號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並於199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0年來,在黃淮麥區累計推廣11000萬畝,增加社會經濟效益81億元,目前仍為我省高肥區試和生產試驗的對照品種;抗旱高產廣適冬小麥魯麥21號,2000年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在水旱地均有廣泛種植,是我省旱地區試對照品種;優質弱筋小麥菸農18號2001年被農業部列為農業科技跨越計畫項目;優質強筋小麥菸農19先後通過4省審定,具有廣泛的地力適應性和生態適應性 。40多年來,小麥所先後獲得各類科技成果30項,其中,國家、省部級成果25項,各項科技成果累計推廣面積5.9億畝,增加社會經濟效益300億元。
煙臺市農科院開展甘薯育種工作已有四十多年歷史,具有紮實的遺傳育種理論基礎,積累了豐富的育種經驗,曾連續承擔國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攻關課題國家“863”計畫、“948”項目及省、市重大研究、開發課題,先後有11個品種通過國家、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和認定。近幾個,我院十分重視育種方法的創新及優質特用型、食用型、加工型甘薯新品種選育研究工作,在探討育、繁育、推廣、加工、出口創匯一體化及產後加工利用方面有了較大的進展,並初具規模。(1)在育種手段上採用高新技術育種與常規育種相結合,將航天技術、快中子輻射、電子束輻射、組織培養等新技術新方法,用於優質、高效、加工特用型甘薯新品種選育上。(2)建立了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現有現代化完善的配套儀器和試驗設施。並建立了脫毒甘薯繁育體系和良種示範繁育基地。(3)具有完備的試驗研究條件。(4)種質資源及後備材料異常豐富。(5)與國內外食品加工企業聯合進行甘薯出口加工合作研究,取得較大進展。
煙臺市農科院多年以來,在甘薯科研上先後獲國家、省部、市科研成果17項,其中國家級獎4項;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論文40多篇,編著甘薯著作8部。其中連續三次獲國家科委、計委、財政部二委一部頒發的國家“六五”、“七五”、“八五”重點科研攻關重大成果獎,“快中子誘發甘薯下胚軸不定芽突變育種技術”解決了半個世紀以來無性繁殖作物易形成嵌合體的難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國家發明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