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康驛鎮

山東康驛鎮

康驛鎮地處山東省西南部,轄屬濟寧市汶上縣,東經116°30´,北緯35°34´,東與兗州縣的新驛、顏店為鄰,南與濟寧縣的二十里舖,長溝兩社接壤,西轄蜀山湖與本縣南旺、劉樓兩社搭界,北與南站、義橋相連,平徐公路貫穿全社南北,行政村57個,自然村14個,人口6.94萬除少數回民外,其餘為漢族,總面積88.6平方公里,人口6.9萬。2000年被山東省政府確定為中心鎮。105國道縱南北,日東高速橫跨東西。距京滬線兗州站、濟寧機場均20公里。

基本介紹

康驛鎮民營經濟園區為濟寧市十大園區之一,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起步區3.6平方公里。園區實現了拱排水、供電、電訊、有線電話、寬頻傳輸線路及道路等“五通一平”。康驛鎮地處山東省西南部,轄屬濟寧市汶上縣。境內105國道縱貫南北,日東高速公路、康兗公路橫跨東西,交通便利。康驛鎮國土總面積8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6萬畝,人口6.9萬人,轄57個行政村。豆腐、豆腐皮是康驛的傳統產品,素有“豆腐之鄉”的美稱,產品占領了濟寧市區的絕大部分市場。

圖片 圖片

道路交通:G105縱貫南北,兗(州)南(旺)橫穿東西,日東高速公路穿越南部,境內柏油路通車裡程達126公里,實現了村村通油路。

風土人情:康驛鎮國土總面積88.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3萬畝,人口7.1萬人,轄8個管理區、57個行政村。康驛受儒家思想浸潤極深,重禮重義講誠信。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康驛人民思想活躍,經濟意識、商品意識、市場意識較強,尊商、敬商氣氛濃厚。自然資源:地處魯西南黃淮平原和泰沂山區前沖積平原交接地帶,屬傾斜平原,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氣候屬典型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650mm左右。境內煤炭、黃沙儲量豐富,且毗鄰幾處大型煤礦。鎮域東部煤儲量1億多噸,可開採100多年。山東省重點工程50萬KV輸變電工程總投資17.6億元,已建設完畢。水質極佳,經檢測,西部湖區及東北部地下水水質與名泉相媲美,具有良好開發前景。康驛鎮的豆製品也因此具有獨特口感,遠近聞名。

歷史沿革

自唐代始為重要驛站,史稱康莊驛,清代乾隆、康熙皇帝曾在此過路小憩。該鎮以駐地自然村而得名,康驛原名西大徐,後因康姓較多改名康莊,明朝間為了供傳送文書的人,中途更換馬匹或休息,此村被設為驛站,又改名為康莊驛,解放後簡稱康驛,據古碑改查,本地區曾屬山東省東平府汶上縣平鄉,民國,日偽時期,屬濟寧二區所轄,1945年部分村莊解放,初建人民政權時屬濟北縣管轄,1947年我軍北撤曾一度治陷,1948年解放重建人民政權,為濟北縣第七區,下設石塘、大徐、唐陽、康驛、李集、顏珠、水店、莊戶九個鄉。1948年解放屬濟北縣第七區,1958年3月劃歸汶上縣,1985年12月改為康驛鄉,1999年8月26日撤鄉設鎮,改為康驛鎮。

行政區劃

康北村、康南村、康中村、寨子村、東黃村、趙營村、周莊村、蘇橋村、李集村、東凡章村、西凡章村、解莊村、康莊村、薛廟村、大唐村、東唐陽村、西唐陽村、前辛莊村、譚莊村、南湖莊村、莊戶村、英張村、東劉莊村、付溝村、袁莊村、麻窩村、前趙村、顏珠村、李園村、瓦房街村、大溝村、劉王莊村、前王村、玉皇廟村、肖莊村、水店村、邵莊村、小邵村、東宋莊村、前徐村、後徐村、金街村、張街村、陳街村、前石塘村、後石塘村、蔣街村、廟東村、南李莊村、鄭樓村、南高莊村、秦街村、董莊村、上崗村、王堂村、范街村、三十里舖村

農業發展

圖片 圖片

2002年,全鎮經濟作物面積達到5.1萬畝,新建冬暖式大棚314個,達到826個,新建大拱棚417個,發展豐產林213畝,經濟林560畝,新建養殖小區7個,達到21個,新建規模養殖場14個,達到31個,新建養殖專業村18個,達到36個。

2003年上半年經濟田面積達到3.86萬畝。完成夏播棉9860畝,瓜菜3650畝,共建養殖小區3處(邵莊、金街、高莊),正籌建水店、董莊。興建規模養殖場6處,正在建設3處,發展養殖專業村3個,大棚126個,單一連片經濟作物6500畝,完成農田林網21000畝,豐產林3200畝,經濟林510畝,完成苗木花卉基礎2個,育苗800畝,發展木材加工廠4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3個,加工企業3個。

效益情況:圓蔥每畝年收入在2500元左右,食用菌每畝年收入在2000元左右(一茬),黃瓜制種每畝年收入在3000元左右,苗木花卉每畝年收入在8000元左右,其它種養業效益也很好。

農業產業化有很大發展,初步形成了糧食、棉花、木材、牛羊肉、花生五大產業鏈。主要是:以三福麵粉廠、孔家速食麵廠為龍頭的食品加工業,帶動了全鎮專用小麥種植;以金街清真冷藏食品廠為龍頭的畜產品加工業帶動了牛羊養殖,拉長了畜牧產業鏈;以寨子花生加工廠為龍頭的農產品加工業,達到了收購、加工、外銷一條龍,帶動了全鎮花生生產;以中密度板廠、騰飛板業、高強板業、信合板業、吉龍家具廠等為龍頭的木材加工業形成了木材深加工的整個體系,帶動了林業生產、拉長了林業產業鏈;依託縣棉廠、縣紡紗廠,大力發展棉花種植。

全鎮發展有以下基地:黃莊百畝黃瓜制種基地;東唐千畝苗木基地;解莊千畝花卉基地;蘇橋、西凡食用菌基地;康南中藥材等高價值作物基地。

康驛鎮將畜牧養殖業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堅持走林牧一體化的發展路子,提高了養殖業的效益,激發了民眾搞養殖的積極性。鎮政府從濟寧農校、山東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聘請專家,會診了林牧一體化養殖,對鎮養殖基地進行了科學規劃。專家們科學院規劃了養殖小區,根據農村實際情況實行共同出資,集體建設,分戶圈養,走林牧一體化的路子。

經濟特色

為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康驛鎮培植和完善起“四條經濟隆起帶”。

一是105國道經濟隆起帶。以“105”為軸線,輻射沿線麻窩、卅里舖等13個村,建成北部以蔬菜大棚、農業綜合開發、林業、畜牧業為主,中部以第三產業為主,南部以園區第二產業為主的經濟隆起帶。二是康(驛)南(旺)公路經濟隆起帶。主要以康南公路為軸線,沿線康驛北村、邵莊等6個村為主體,重點建成以速生豐產林、棉花和其他高價值經濟作物為主要特色的經濟隆起帶。三是康(驛)顏(店)公路經濟隆起帶。沿康顏公路建設速生豐產林基地,並通過大力扶持,發展金街村和東宋莊村養殖業、東唐陽村花卉苗木種植、大徐後村農副產品流通等特色產業。四是蘇(橋)石(塘)公路經濟隆起帶。主要以蘇石公路為軸線,以沿線卅里舖、秦街、南高莊、蘇橋南村為主體,加快與板材工業園的對接,搞好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形成以板材加工業為主,板材運輸、機械製造、維修等相統一的板材加工銷售運輸產業鏈,促進園區的擴張升級,輻射帶動沿線村莊的二、三產業發展。這四個經濟帶均呈現一片生機。

教育發展

山東省汶上縣康驛鎮地處濟汶交界處,轄57個行政村,7萬人口,人均純收入3380元,系省政府2000年命名的“中心鎮”,是一個經濟較為發達的大鎮,也是魯西南的教育強鄉鎮,教育辦公室獲得了縣級文明單位、教育教學工作先進單位等眾多的榮譽稱號。全鎮現有中學2處,完小8處,初級國小18處。中學共40個教學班,在校生2952人,占地82822m2,生均占地28m2;國小181個教學班,在校生5460人,占地148119m2,生均占地27m2。

全鎮中學有專任教師159人,已達編。其中,高級教師14人,一級教師121人,二級教師24人。全鎮國小教師253人,也已達編。其中,高級教師152人,一級教師87人,二級教師14人。以龍茂義為書記、宋會義為鎮長的康驛鎮黨委、政府、,在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確保教育經費投入。國小和國中生均教育事業費分別為596.5元和665.01元;國小和國中生均公用經費分別為145.5元和222.09元,用於掃盲經費2.3萬元。近三年投入202.17萬元用於危房改造,圓滿完成了房改任務。國小和國中適齡人口正常兒童少年入學率分別達到100%和98%;輟學率分別為0.4%和0.26%;畢業率分別為98.1%和99%。學前一年教育入園率為81%,農村青壯年非盲率為99.6%。經努力,全鎮的“兩基”工作形勢喜人,“普九”成果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提高,為全縣人民爭了光。他們決心乘著“兩基”鞏固提高督導評估的強勁東風,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工作的緊迫感,上下聯動,全員動員,積極開展工作,使“兩基”成果再鞏固、再提高,使汶上南大門康驛的教育事業再創新輝煌、再攀新高峰。

工作思路

2007年,為鞏固發展成果,促進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發展,康驛鎮黨委政府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根據縣委、縣政府指示精神,立足我鎮實際,確立了2007年及以後幾年工作思路。

2007年及以後幾年工作總的指導思想是:認真貫徹落實縣第十二次黨代會和十五屆第五次人代會精神,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堅持“一三五七”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大膽創新,負重奮起,務實苦幹,努力實現大投入、大發展、大跨越、大變化。

“一三五七”工作思路即:圍繞一個目的,扎紮實實建設社會主義新康驛;實現“三大突破”,在招商引資發展民營經濟、財稅工作、新農村建設上實現新的更大突破;突出“五項重點”,突出抓好招商引資發展民營經濟、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基層組織建設和社會穩定五項重點工作;在工作擺布上,建立七條工作專線,一是招商引資發展民營經濟工作專線,二是財稅工作專線,三是新農村建設工作專線,四是小城鎮建設工作專線,五是幹部隊伍和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專線,六是社會穩定工作專線,七是計畫生育工作專線。

主要奮鬥目標是:2007年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6億元,增長25%,到2011年達到2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600萬元,增長64%,地方可用財力達到1600萬元,增長16.5%;固定資產投資規模2007年達到8億元,增長20%,2011年達到15億元;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45元,保持增長8%以上;2007年建設新農村示範村10個,計畫利用五年時間,把全鎮57個行政村全部建設成為新農村示範村。

主要工作措施是:

一、放眼未來,面向濟寧,努力實現招商引資發展民營經濟新突破。

立足我鎮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充分發揮自然資源、農副產品資源、林業資源等資源優勢,在招商引資中“面向濟寧、服務濟寧、融入濟寧”,注重突出實效、突出規模、突出外資,爭取在大項目上、在外資到位上實現新突破。同時對現有和新引進的項目梳理排隊,落實包保責任,一企一策,重點幫扶,使已正常生產的企業擴大規模,發揮更大效益;已開工建設的企業儘快投產、達產,發揮效益。切實抓好濟寧中旭置業、濟寧青華五金、上海滬信服飾、汶上星辰製衣、濟寧藝人製衣、濟寧甫甫服裝、濟寧維康乳業、濟寧雙利板業等8大企業的發展扶持。07年全鎮辦理一般納稅人企業達到30家,年利稅50萬元以上企業達到6家,民營經濟實現稅收超過300萬元。力爭年內實現招商引資額2億元,契約利用外資200萬美元,實際到位外資120萬美元,無償資金500萬元,國際勞務輸出15人。年內新增個體工商戶350戶,超額完成“123”工程,引進1個過5000萬元、2個2000萬元以上、2個1000-2000萬元、10個500-1000萬元生產性固定資產投資項目。

圖片 圖片

二、抓大不放小,應收盡收,在財稅工作上實現新突破。

既抓重點稅源,又抓零星稅源。一是培植壯大骨幹稅源。抓好濟寧中都木業、鼎力水泥、三福糧業等老企業的扶持壯大,另一方面抓好新上的中旭置業、滬信服飾、星辰製衣、青華五金、大森機械、藝人製衣、甫甫服裝等大項目,爭取儘快擴大規模,實現效益。二是千方百計抓住重點稅源,採取多種措施,抓住抓牢窯廠、車船稅、預製件廠、板材企業、麵粉企業等重點稅源,爭取在重點稅源上實現大的突破。三是積極爭取上級政策支持。抓住上級對農業、農村工作加大扶持力度的機遇,吃透政策,瞄準方向,加大項目爭取力度。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嚴格控制財政支出,做到不必要的開支堅決不支,可有可無的開支儘量不支。力爭國稅突破300萬元,地稅突破200萬元,財政突破100萬元。

三、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現代化農業為重點,創新思路,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以發展農村生產力為根本,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三清三化”和示範村創建活動為重點,在全鎮廣泛開展新農村建設活動。確保年內東樊、麻窩、東唐、李莊、趙營、高莊等村全面完成“綠、亮、清”工程,並在生產發展、文體設施等方面實現創新發展,達到示範村標準。圍繞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以種養基地為龍頭,以招商引資為載體,發揮優勢,擴大規模。年內重點抓好東唐苗木花卉基地、山牛蒡無公害種植基地、麻窩趙昂養雞場、小邵李中立養雞場、小邵水產養殖場、解莊金世英肉雞場、康驛鎮無公害圓蔥種植基地、維康乳業千頭奶牛基地、康北圓蔥大蒜基地、前徐萬隻鴨場十大種養基地項目。同時搞好農業基礎設施及產業化項目建設,通過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基礎,為農民增收創造有利條件。

四、以六項重點工程建設為重點,以全國小城鎮項目建設為契機,全面提升小城鎮建設水平。

全力搞好富康建材大市場工程、富康板材工業加工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李集商業街開發工程、卅里商業街開發工程、富康花園小區二期工程和鎮政府駐地市政工程等六項重點工程建設工作,進一步落實六項重點工程領導分工責任制,抓好六項重點工程的規劃設計、工程建設、招商引資和協調工作,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大力提升城鎮化水平。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最佳化發展環境,全面打造板材加工區;努力推進市場和商業街開發建設,提升物流流通能力,建設現代化物流中心;加快富康花園小區及鎮駐地市政建設,全面提升城鎮化水平,提升城鎮形象。把小城鎮建設與招商引資、新農村建設、G105整治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提升城鎮建設檔次和水平,全力打造輕工、流通型城鎮,打造經濟繁榮、環境優美、欣欣向榮的區域中心鎮。

五、強化黨委自身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樹立良好作風,增強班子凝聚力、戰鬥力。

從加強工作溝通、加強思想交流、加強配合協調抓起,強化黨委班子建設。進一步強化工作專線機制,強化班子成員及管區、部門激勵獎懲機制。深入開展“三級聯創”,按照“五好”黨支部標準,大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完善村級“三室兩校”建設,規範村級管理,深化村務、財務公開,積極探索建立保持村級班子正常運轉的長效機制,推進村級基層組織建設制度化、規範化。紮實推進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重視做好機關黨建和新型經濟組織黨建工作,切實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創造力。堅持不懈地加強班子建設、機關作風建設和管區建設,繼續開展“機關作風建設年”活動,進一步轉變幹部思想作風,強化機關幹部的大局意識、團結意識、奉獻意識、創新意識、廉潔意識和服務意識,努力在全鎮形成一心一意幹事業、齊心協力謀發展的良好氛圍。

六、夯實基礎,強化責任,切實強化“平安建設”和社會穩定工作。

深入開展平安康驛建設,開展治安綜合整治、嚴打鬥爭,堅持打防結合,標本兼治。繼續強化巡防隊伍建設,配齊人員、車輛,撥付專項資金,嚴格考勤。健全農村治安巡防體系,保證村村有人員、有設備、有經費,保證巡防正常開展。廣泛宣傳發動,全面推行治安巡防、農村治安承包、治安雙保制度,利用無線遙控報警系統,完善技防手段。高度重視信訪工作,抓好矛盾糾紛排查,消除苗頭,及時解決民眾反映的信訪問題,積極預防和及時妥善處置群體性、突發性事件,有效遏制越級訪、重複訪和集體訪。加強安全生產的排查、監控和管理,堅決杜絕重特大事故的發生。

圖片 圖片

七、以文明小康村、文明生態村創建為契機,以富有成效的活動為載體,紮實推進精神文明建設進程。

大力實施新農村建設,紮實開展文明生態村、文明小康村創建,建設4個文明小康村共、10個文明生態村,並全面進行沼氣“一池三改三化”富民工程、村街綠亮清工程建設,並在有條件的村修建農民文化廣場,安裝健身器材。在此基礎上,以加強農村環境建設、強化民主管理、倡樹文明新風作為工作的著力點和突破口,積極開展三清三化活動、民主公開日活動、樹文明新風活動。不斷加強思想宣傳工作,要堅持不懈地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幹部民眾,大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組織開展科普宣傳、移風易俗、破除迷信活動,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文明單位”、“文明村”、“星級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等各種形式的評選。抓好輿論宣傳,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結合我鎮實際,在新聞外宣上狠下功夫,圍繞抓載體、抓招商、抓領導、抓服務等方面大力宣傳報導,倡樹典型。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