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馬場三場

山丹馬場三場位於甘肅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北麓,與青海省祁連縣和甘肅省山丹縣、民樂縣接壤,總面積52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7萬畝,可利用草原面積36.1萬畝,林地0.09萬畝。場區海拔2500—2800m,年平均降水量388mm,年平均氣溫0.2℃,屬大陸性半濕潤草原氣候。

基本簡介

場區海拔2500—2800m,年平均降水量388mm,年平均氣溫0.2℃,屬大陸性半濕潤草原氣候 。

山丹馬場三場組建於1966年,原隸屬於蘭州軍區聯勤部馬場管理局。2001年9月,山丹馬場整體移交於中國牧工商(集團)總公司後,為山丹馬場總場二級企業,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全場現有人口5969人,職工總數為2494人,離退休人員903人。下屬單位16個,其中農業生產單位8個,牧業生產單位3個,服務保障性單位3個,一所初級中學,一所一甲醫院。機關編制為4科1室1工會6個部門,全場管理人員91人。

山丹馬場三場幾度輝煌,曾以生產發展、五業興旺而聞名遐邇,享譽四方。70年代至90年代,為夯實場區經濟發展基礎,三場歷屆領導班子勵精圖治,多方籌資,建起了年產萬噸磷二銨、復混肥化肥廠一座;建成年加工菜籽15000噸的榨油廠一座及高烹油精煉生產線;建成集烘乾、精選、貯藏為一體的50000噸糧油處理中心一座;建成年調蓄能力達500萬方地表水的塘壩兩座,並配套乾旱區1·4萬畝大型噴灌地埋管道、水井設施,2·6萬畝人工灌溉主、支渠系及控水設施;建成5 萬畝草場11 公里長網圍欄,建成6000 多平方米的畜牧舍飼養殖棚圈設施,增強了企業的發展後勁。

發展歷史

近些年來,圍繞加快發展和科學發展目標,進一步提高了農業機械化效率,完善了水利配套設施,加強了農牧業基礎建設。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地域優勢、農牧工商綜合經營全面發展的經營理念,緊緊依託生態環境資源和自然資源優勢,搶抓機遇,擴大開放,招商引資,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深化企業改制,最佳化軟硬環境,大力發展農業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在最佳化農牧業結構,建立健全農牧業服務管理體系,促進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等方面齊頭並進,逐步形成了種養加銷一條龍,農牧工商互補,集體經濟和民營經濟協調發展的綜合性、規模化經營格局。全場農工牧商總產值從2002年開始,平均每年以6.96%的速度遞增,國有、集體、個人固定資產總額達9700多萬元,可實現年社會總產值6000多萬元,利稅300多萬元。職工人均年產糧油近1.5萬公斤。92年以來,先後兩次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豐收杯”,被甘肅省授予“售油模範”稱號。30多次獲省、地、市及中牧(集團)公司多方面的榮譽稱號。

生產經營方面,隨著由軍隊管理向中央企業移交,自2002年起全場職工陸續由集體經營向個人“兩田”承包經營、畜牧業產權轉讓轉變。至2007年,全場承包生活田職工人數達到了2257人,人均50畝,生活田總面積達到了113000畝。剩餘土地和草場實行社會化承包經營,先場內職工,後社會租賃,經營效益穩步增長。農業生產堅持科學種田,特色發展,初步建成了啤酒大麥、“雙低”油菜、馬鈴薯、中藥材4大特色產品基地。兩座總庫容達100萬立方米的水利調蓄工程和19台大型自走式噴灌機以及相配套的水利渠系,保證了乾旱區4萬畝農田的灌溉;875台(套)國內先進水平的各類大、中型農業機械保證了場區農業生產的高度機械化。畜牧業生產堅持科學飼養、品種改良,引進發展乳肉兼用型褐牛及藏羊、馬鹿等經濟性畜品種。肥牛肉、鮮羊肉、鹿茸等畜產品深受省內外消費者青睞。

場區氣候溫和濕潤,夏季涼爽宜人,因短距離大幅度地理落差,形成了由北到南的田園綠洲、草原森林、高山峽谷、雪山冰川等全景式的自然風貌、草原生態、特色農業等景觀,以及大、小香溝、扁都口風景旅遊區,是夏季避暑、旅遊觀光的勝地。

隨著經濟的振興,場區城鎮化建設已初露風姿,全場共有12個職工住宅小區。90年代以來,新建職工住宅樓22幢,物業管理、社會治安已基本實現社會化社區管理。醫院、學校、服務網點布局合理,市場繁榮,文化活躍,綠樹成蔭,環境整潔,生產、生活環境良好。

場區交通便利,省道永民線貫通全境,場區公路西接國道227線,北連蘭新鐵路和312國道,電信、移動、聯通等通訊信號覆蓋全場。為場內外經貿協作、文化交流、信息溝通、社會全面發展提供了保障。

經過4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建設,山丹馬場三場正以其特有的區位優勢、便捷的交通、優越的發展環境、深厚的企業文化底蘊為依託,不斷地充實和壯大自身,發展自己,在過去為國防事業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一定貢獻的基礎上,將再接再厲,不斷進取。同時,竭誠歡迎國內外各界朋友前來旅遊觀光,在經濟、技術方面投資與合作,攜手發展,共同譜寫經濟發展雙贏的新篇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