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培黎工藝學校

和任何事情一樣,"工合"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困難總是與其相始終。 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的匱乏,促使艾黎產生了為"工合"培養人才而創辦學校的構想。 無論中國教師還是外籍教師,艾黎都要求他們要有獻身精神,成為"學生靈魂的誘導者"。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備忘錄留下了她辦學過程的記錄;在英國、德國、奧地利、美國、加拿大、紐西蘭等國的新聞文庫中都不難找到有關山丹培校的報導;在中國,她已被載入中國現代史。
抗日戰爭爆發不久,為了組織經濟力量支持抗日,紐西蘭人路易·艾黎和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及夫人尼姆·韋爾斯等中外友人發起組織了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簡稱"工合"),決定以"工合"方式從事日用工業品和軍用品的生產,以此支援抗戰。這項計畫立即得到宋慶齡的支持和周恩來的贊同。1939至1942年,在短短的4年中,艾黎跑遍了全國16個省的城市與鄉村,組織發展合作社3000多個,安置30多萬難民就業,向抗日前線輸送技術工人4萬餘,合作社生產出50多類500多種產品,其中軍用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抗日前線。
和任何事情一樣,"工合"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困難總是與其相始終。尤其是越發展困難越多。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的匱乏,促使艾黎產生了為"工合"培養人才而創辦學校的構想。後來在成都、洛陽、寶雞、雙石鋪相繼開設了一些"工合"學校,只有雙石鋪培黎學校維持下來。這所學校能夠生存下來,多虧了路易·艾黎於早些年在武漢相識的英國青年喬治·何克卓有成效的管理。但是由於戰火日漸向西蔓延,又加國民黨寶雞當局對學校的無端指責和百般刁難,迫使學校於1943年底,在周恩來和愛國人士張心一及國民黨高官張治中支持下西遷山丹。山丹培黎工藝學校從此在這塊貧瘠的邊陲土地上誕生了。
學校起名"培黎"。一是艾黎為紀念他的一位美國朋友約瑟夫·培黎。斯人二十世紀初來華,是南京金陵農學院的創辦人,主張學生思考與創造性勞動結合。二是暗喻"為中國的黎明培育新人"。
山丹培黎學校一開始就避開中國傳統的教育觀念和辦學模式,進行了一場探索創造性的教育實踐活動,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緊密結合起來,教育與當地經濟結合起來,實行半工(農)半讀,教、學、做結合。艾黎從一開始就建立了一套適合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管理機制。學生自治會負責學生自身事務和學校常規管理,為此而設立相關自管小組。還設立監事會,由校長主持,學生代表、工廠有關人員參加,決議校政,處理重大校務。學校的行政辦事機構如總務、財務、倉儲、基建、工廠、場礦的創建開拓,無不由學生參與經辦管理,使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在實際工作中得到提高。
半工(農)半讀是山丹培校區別於中國傳統教育的顯著特徵。對於這種辦學形式,艾黎說:"這樣做的目的,是要他們(學生)不要把人可貴的兩件寶貝--腦和手之中的任何一個因不用而退化"。因此,艾黎把"創造分析"、"手腦並用"確立為教育宗旨,堅持產教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讓學生能夠直接將所學技術理論套用於實際操作,從中提高技術能力,又能從事直接生產,以解決學校物質匱乏,改善師生工作、學習、生活條件。經過幾年努力,學校先後建起了紡織廠(內含棉紡、毛紡、機織、印染、針織、縫紉),設施有紡紗機組,包括彈棉、駢條、粗紗、細紗、挖紗等配套機械。產品除解決師生自用,尚供市場銷售。地質測繪,做到開發建設查先行,基本掌握了山丹和鄰縣自然資源,建立20多個專業學科,生產所需煤礦、鐵礦、石膏、石灰石、瓷土、玻璃砂及部分化工原料。機械廠含模型、鍛工、機工、鉗工、原動五個工段,設備有車、銑、刨、磨、鑽床和立式鍋爐、活塞蒸氣機、發電機等,設備先進。陶瓷廠生產生活用品和工業瓷。化工廠生產肥皂、粉筆、墨水、泡化鹼、澱粉、染色媒劑醋酸等。造紙廠生產的教學用紙,剩餘部分推向社會。辦農場三處,耕地3000多畝,以農為主,農牧並舉,兼營小型手工業,是農、牧、工的組合體,有拖拉機等現代農機具,是河西第一個現代化的農業雛型。生產的食糖、豆腐等除自用,也供應市場。其糧食可達到半自給,養羊近300隻,除師生肉食外,羊皮由皮革廠製革、裘。有日產50噸的半自動機械化的採煤礦。學校運輸隊是河西規模最大的一個生產運輸企業,有各類汽車30多輛,還有柴油發電機。學校開設的醫院有先進的醫療設備,並設有床位,除滿足師生就診外,還面向社會為貧困百姓免費治病,深受廣大老百姓的好評。除此之外,還有玻璃廠、印刷廠、建築隊等。這實際上是一個小社會,企業和醫院都有學生參與,有的還是企業的負責人。他們被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上午上課,下午到工廠,另一部分則是上午在工廠操作,下午上課。學生人人定期輪換工種,達到一專多能。
學校開設的課程有英語、中文、數學、理化、工業常識、世界工業發展史、歷史經濟地理、電工原理、製圖、內燃機原理、自然常識等。文化基礎課由本國教師執教,專業基礎課大部分聘用外籍教師,同時還聘請企業退休技術工人在校辦工廠作指導。有來自美國、英國等八個國家的20多位外籍教師,其中紐西蘭為最多。無論中國教師還是外籍教師,艾黎都要求他們要有獻身精神,成為"學生靈魂的誘導者"。每位教師都要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人格,教學相長;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先生,而在實際操作中又是工藝師傅;實施創造性教育,教師應當教學生"是什麼",還要教學生"為什麼";教育一定要與實際結合,專業技術課教學必須要有實用性;課堂教學必須與現場教學結合,教、學、做結合。教學方法要生動活潑,反對滿堂灌。學校要以學生為本,把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培訓放在教學的重要位置予以重視。艾黎這樣要求教師,他自己首先做到,而教師自然以他為楷模,人人效法。
1949年9月21日,山丹解放了。這一天對翻了身的山丹人民來說是難忘的,對艾黎來講這一天則標誌著他"為中國的黎明到來培育新人"的願望終於實現了。艾黎和山丹人民一樣,沉浸在無比歡樂的幸福之中。
西北野戰軍三軍軍長黃新亭來到學校會見艾黎,希望學校能為解放軍繼續西進提供支持。由於三年前曾發生過馬步芳駐軍因換防而搶劫學校膠輪車的事件,所以當艾黎一聽到8月26日蘭州解放的訊息後,為防止國民黨潰軍到學校再度搶車,就動員師生將所有汽車的關鍵零件拆下轉至城南煤礦和農場分存。當黃軍長一經提出支援之要求,艾黎滿口答應,當即動員運輸隊師生取回零件立即安裝,30多輛汽車在兩天之內整修完畢。按照部隊的安排,先派出3輛汽車由3名學生駕駛,運載人民解放軍向山丹馬場這個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皇家馬場進發,很快將其收回到人民手中。接著又繼續向酒泉、玉門挺進。這支氣勢壯觀的運輸隊,其駕駛人員除中國學生外,還有一名是紐西蘭教師魏美斯。由於得到了艾黎的支持,使玉門油礦的解放提前了近一個星期。油礦完整無損地在瞬間回到了人民手中。另外,學校還組織了衛生救護隊搶救受傷的子弟兵,臨時組成的機修隊為人民軍隊維修炮械、輜重。
不久,甘泗其、康世恩和彭德懷司令員的秘書張養吾先後到校考察。彭總還請艾黎到酒泉會晤。彭總說:"艾黎同志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國際主義者,而且是一位滿腔熱情的無產階級教育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