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出版信息
原作名: 屬國と自主のあいだ――近代清韓関系と東アジアの命運
作者: (日) 岡本隆司
譯者: 黃榮光
編輯:朱競梅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 2012-3
頁數: 495
定價: 55.00元
裝幀: 平裝
ISBN: 9787108039859
作者簡介
1、岡本隆司:
撰有專著《近代中國と海關》(名古屋大學出版會1999年,獲第16屆大平正芳紀念獎);論文《清末票法の成立》(《史學雜誌》110-12)、《魏源の塩法論を中心として》(《洛北史學》3)。
2、黃榮光:
黃榮光,本書譯者,1970年出生,東京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外語學院日語系,現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著作《近代初期日中貿易成立史論》,(日本)比較文化研究所2008年。論文《日本的重要無形文化財保持者(人間國寶)制度—以傳統工藝保護為中心》,蘇州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編《東吳文化遺產》第二輯,2008年12月。
內容簡介
《屬國與自主之間-近代中朝關係與東亞的命運》,本書作者立足於對立的東西世界秩序狀態,將敘述時間限定為19世紀中葉至甲午戰爭,以中朝宗屬關係為主軸,凸現當時東亞的焦點問題——朝鮮“屬國自主”,並將其放入多國間之交涉的背景中,去捕捉近代東亞構造的變遷過程。作者運用了多種語言史料,從多角度觀察了近代中朝宗屬關係,試圖從客觀上恢復近代中朝宗屬關係的真實歷史面貌,繼而揭示出近代東亞的真實歷史狀態。
朝鮮素為中國屬邦,而內治外交向來均由大朝鮮國君主自主。馬建忠起草的這一段照會,意在為中朝關係定下成文的依據。在東亞形勢發生劇變的前夕,中國、朝鮮、日本、美國、英國、俄國是如何看待這份照會,又是如何對待中朝關係的呢?不戴著近代外交秩序的有色眼鏡,讓我們來回顧歷史的真實。
“自主”一詞對朝鮮半島的人們來說可謂意味深長。朝鮮半島統一的重要原則即為“自主”的再繼續。作者以“屬國自主”為話題,再現近代的東亞秩序狀態,無疑對目前東亞局勢的發展起到參考作用。
本書榮獲第二十七回三得利學藝獎。作者岡本隆司,男,1965年生,京都府立大學文學部副教授,被日本史學界稱為鬼才,已先後出版三部專著,一直力圖再現近代東亞的真實歷史面貌。
書籍目錄
緒論
第1部 馬建忠的朝鮮紀行
第一章 從丙寅洋擾到江華條約--近代中朝關係的發端
一 洋擾與中朝關係
二 中朝關係與江華條約
小結
第二章 薛斐爾條約的締結與馬建忠
一 朝鮮締結條約前後
二 屬國條款的形成
三 馬建忠在朝鮮
四 “屬國自主”與馬建忠
第三章 馬建忠與壬午兵變
一 清朝派兵
二 日本的應對
三 馬建忠的“觀變”:8月10日至8月12日
四 馬建忠的對日、對朝談判:8月12日至8月16日
五 日軍、清軍的入京與綁架大院君:8月16日至8月27日
小結:濟物浦條約與馬建忠的退場
第四章 馬建忠的對朝政策
一 馬建忠與《善後六條》
二 《善後六條》的起源
三 馬建忠與朝鮮政府顧問
小結
第Ⅱ部 朝鮮與近代中朝關係
第五章 條約、政變和密約
一 謝罪兼修信使和條約的締結
二 條約的締結與中朝關係
三 俄朝密約的意義
小結
第六章 朴定陽出使美國
一 朴定陽的出發和“三端”的制定
二 朴定陽的到任與違反“三端”
三 朴定陽的離任和回國
四 公使的派遣與清朝
五 朝鮮方面的對應:“三端”之前
六 朝鮮方面的對應:“三端”之後
七 朴定陽的立場
八 1889年的轉折與《清韓論》
九 對立的表面化與清朝的思維方式
結論與展望
讀者書評
1、《屬國與自主之間——近代中朝關係與東亞的命運》,立意獨特、傍征博引,詳細論述了清韓關係的始末;也詳細論述了英、俄、美對清韓關係的立場與態度。但是,做為那場戰爭獲勝者的日本國,無疑是這場外交遊戲最重要的參預者。而本書作者——岡本隆司——對日本立場的論述卻付諸闕如。我們仿佛是在閱讀一本偵探小說,最關鍵的線索卻被謹慎地隱藏起來。但是,雖然作者儘量隱藏一些真相,卻並沒有歪曲那些真相。所以,本書仍然不失為是一本認真、嚴肅的好作品。
2、眾所周知,如此開始的“清朝與朝鮮的總屬關係”對於自認“小中華”的朝鮮來說是極為殘酷的,並且影響了該國的華夷觀念。而僅限於朝鮮的觀念來說,這種苦惱就是清朝取代了明王朝這一事實。如果明王朝還繼續存在,所謂的“清朝與朝鮮的宗屬關係”可能會出現一種歷史性的斷裂,東亞各國的對外關係也可能變得更為複雜。事實上,在清朝入關以前,初期的“清朝與朝鮮的宗屬關係”就要求朝鮮把王世子送到瀋陽作為人質,附加有比對明朝的事大關係嚴酷得多的條件”,這也表明了當時形勢的嚴峻。不久明朝滅亡,清朝統治了中國,事大的傳統、過去的實績與現實的名分、形勢最終實現了對接,兩者之間並沒有產生矛盾。入關之後的清朝和朝鮮重新締結的“宗屬關係”在形式上繼承了明朝的體系,並成為清政府與其他國家締結朝貢關係的先例和一種基準。在同一時期,和中日外交問題聯動,日朝之間的交鄰關係也得以確立。這一點也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