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爵府

屏山爵府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鶴峯縣新莊鄉屏山村,距縣城11公里。是容美土司的世襲領地。屬於以古遺址類人文景觀為主的的綜合風景區。平山,又名屏山,地形狹長,山頂較平緩,四周十分險峻,絕壁千仞,易守難攻,容美土司曾有8代司主在此苦心經營,建設了規模宏大的爵府等建築群落,現雖絕大部分建築蕩然無存,但遺蹟遍布整個屏山。屏山遺址中的爵府約1200平方米,尚存司署、街道、大堂、中堂、“山高水長”摩崖石刻等建築遺蹟。另有萬全洞、寨洞等洞府建築,還有七丈五土城、大荒口關隘、平步橋、鐵鎖橋、土司屬官向氏墓群,以及與土司活動有關的箭牌、閱台、涼風台、跑馬紅武場、天牢、地牢、殺人溝等遺址。

簡介

屏山爵府屏山爵府
位於“容美旅遊區”內,以屏山爵府遺址為中心,北起留駕司,南到九峰橋,西到茶園吊腳樓,貫通地區是土家、苗、蒙、回、滿、壯、朝鮮等少數民族聚居區,是容美土司的世襲領地,為鶴峰經濟發達地區。
屏山,又名平山,距縣城11km,屏山地形狹長,山頂較平緩,四周十分險峻,絕壁千仞,易守難攻,容美土司曾有8代司主在此苦心經營,建設了規模宏大的爵府等建築群落,遺蹟遍布整個屏山。屏山遺址中的爵府約1200m2,尚存司署、街道、大堂、中堂、“山高水長”摩崖石刻等建築遺蹟。另有萬全洞、寨洞等洞府建築,還有七丈五土城、大荒口關隘,躲避峽石牆長500多m,高5m,牆外西南方的平步橋、鐵鎖橋、土司屬官向氏墓群,以及與土司活動有關的箭牌、閱台、涼風台、跑馬練武場、天牢、地牢、殺人溝等遺址。屏山土司遺址已經成為最具有代表性的容美土司遺址

景點介紹

土司遺蹟眾多,著名的有屏山爵府、萬人洞、萬全洞等歷代土司行宮,有九峰橋、細柳城、官坡園碑刻等50多處容美土司遺址。自然環境優美,生態優良。躲避峽位於屏山的右側,峽谷長12km,從鐵索橋到中堡山2km。長峽谷段為龍淵,平均寬度3m,峽谷中的娃娃魚等珍稀魚類,還有珙桐、水杉等國家一類保護植物10餘種。

萬全洞

屏山爵府屏山爵府
土王洞府,位於平山西側懸崖上。洞高60m,深約50m,內寬40m,洞門口有巨石砌成的台基,康熙二十二年(1683)土王田舜年主持修建。沿絕壁險道下萬全洞,洞內“愛日亭”、“就月軒”、“魏博樓”等洞府建築遺址依稀尚存。洞口石壁上鐫刻有田舜年寫的“萬全洞記”。洞內空曠開闊,涓涓細流從岩縫口滲出。各種形狀的鐘乳石千姿百態,為容美土司藏書之所,是末代土王田旻如自縊的地方。
 

萬人洞

土王洞府,位於縣城東北4km處,清康熙三十七年(1668)年土王田舜年主持重修,系容美土司建的營“盤石重城”,是迄今保留最完整的土司遺址之一。洞檐高25m、寬20m,呈橢園形。洞外築有寬3m、高4m、厚約4m的城門,為第一道屏障。城門為條石築成,上面刻有“萬人洞記”碑文,系土王田舜年撰年。過城門後向前5m處有一道封洞式的城垣,為第二屏障,洞深數十里,內有伏流,有土王床、石板橋、挹泉軒、龍淵、七級石梯、十里畫廊、四十八丘田、望水樓、水繞都城、老龍磨珠等景觀。

九峰橋

位於容美鎮九峰橋。橋長10m、高8m,為石拱橋。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容美土司田舜年主持建造。田舜年號名九峰,故稱九峰橋。

景區介紹

屏山爵府屏山爵府

進入屏山土司爵府有一個必經之地,也是地勢最險要處,這就是有“峽谷一線天”之稱的地方。黑龍淵峽谷之上,一座高高的鐵鎖橋橫跨兩山,峽谷地縫從橋下一直延伸到遠處。古時這橋稱為“南關橋”,又被稱為“天星橋”,由容美土司王田楚產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原是一座木橋,橋頭築壘設隘,既是連線兩岸高山峽谷的通道,也是一把可開關的“鐵鎖”——只要守住這座橋,就守住了山上的村寨和城堡,因此《容美土司概觀》中記述鐵鎖橋“號稱一人當關,萬人莫敢仰視”,我們常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裡不僅是“莫開”,連仰視都“莫敢”,可以想見其險峻。如今木橋早已變為石橋,未踏上此橋,我們在遠處就領略此橋高高獨立峽谷中的威嚴,來到橋上向下看,更覺高深莫測,記載中描述:“橋下臨七十一仞深澗,兩岸峭壁如鏡,僅可容足逡巡而下”。橋上隱覺風勢逼人,傳說這就是一股龍氣,我們從橋上扔下一顆石子,果真半天才能聽見落到橋下水面的聲音。橋下峭壁掩藏在樹木和草叢中,要想到峽谷底部幾乎無從落腳,無怪乎清初戲曲作家、詩人、遊記俠客顧彩遊歷天星橋佳境之後,在《容美紀游》中驚嘆:“蜀道難其難,未必如屏山!”
過鐵鎖橋,路旁正在修建一條通往峽谷底的棧道,從路邊下到半山,就是一條極長的隧道通往谷底,修建完工後,前往谷底觀光的遊客就可以輕鬆一探峽谷地縫風光了。
上棧道,登屏山,只見一座山頭上兩塊巨石矗立,其中一塊上面留存有據說是土司王田舜年即興題寫的“山高水長”四字,這便是史載中的“山高水長”奇證。據說清朝初期,《桃花扇》被廣泛傳唱,因其具有反清思想被朝廷禁止,而在鄂西南這塊土地上,被改編為南戲的《桃花扇》卻廣為流傳,於是清初詩人、戲曲家顧彩來到這裡考察究竟。
鶴峰容美土司爵府的這塊山頭,原修建有關夫子廟,按中國傳統民俗,大都在寺廟附近建造戲樓或戲台,當年的容美土司田舜年就在這平地兩塊巨石上搭建了戲樓,花鼓燈、儺戲、柳子戲,《桃花扇》在這裡廣泛傳唱,“最攻桃花扇”的容美女優,在這山高皇帝遠的土司爵府形成了“每宴必奏桃花扇”的盛況,成為迎接貴客的最高禮儀,台上演出時,台下觀之如天上宮闕仙女曼舞。如今這兩塊巨石中間還留有當年搭戲台的印跡,“山高水長”四個大字也清晰可見,只不見當年的輕歌曼舞、熱鬧繁華,而山依然青翠,水依然長流,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

歷史

屏山爵府屏山爵府

屏山土司爵府建於明萬曆年間,由土王田楚產主建,容美土司王田氏世襲相承、苦心經營,在這裡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土司爵府建築群,不僅設有爵府正堂、二堂、三堂、歷代土司行宮、司署大街、后街、花園、戲樓、小崑崙讀書台等,還設有跑馬場、習武場、閱兵台、地牢、殺人台、殺牛台、榨油作坊等,形成“三堂二街”的布局。寬大威嚴的正堂是土王議政場所,豪華幽深的二堂為土司王族居所,三堂為土司行署的前門。司署大街由巨石鋪砌,可供十馬並行,后街為土民居住之地,土民多喜歡栽種桃柳樹,槿樹園為讀書處,下坡為優人教歌處的戲房,而西街的盡頭就是陡壁深澗,為了避免行人們失足,因此插上竹籬笆攔住。
這個讓雍正皇帝也敬畏三分的土司爵府,宛然一個設施齊備、自給自足的山中獨立王國,在這被稱為“蠻荒之地”的土地上,居然有這樣一位有閒情雅致的土司,居然有這樣一位善於學習漢文化的土司,使得顧彩在這裡流連忘返,使得《容美紀游》有如此豐富的內容,顧彩帶著漢文化走進這裡,土司王秉承著土司文化接納漢文化的精髓,不斷充實完善土司戲劇文化。傳說顧彩曾與土司王隔山吟歌對詩,演繹出漢文化與容美土司文化的驚天碰撞,在屏山灑下點點文化墨跡,留下豐富的文化韻味。
然而這位土司也應當是有著雙重人格的,雅致到極致,嚴酷也到極致,既是文人也是英雄,同時似乎也無法擺脫土司王的傳統蠻俗,那殺人台雖然已經沒有一點痕跡,但似乎仍能嗅到一絲血腥味;那地牢雖已坍塌,站在旁邊,仍能感覺到寒氣從腳下慢慢襲來;那在顧彩規勸下改掉的“每日必割人耳”的習慣,也使我們窺到了“蠻荒”二字的由來。所以顧彩最後也選擇了逃避。
屏山似乎與許多戰爭聯繫在一起,為躲避戰爭而居住深山的人們,既經歷了清朝與土司之間的征戰議和,也經歷過內戰中的熱血拋灑。古榨油坊遺址處,一扇石磨靜靜地躺在一角,似乎已倦怠了經久不息的磨礪,超然於世外。那竹林深處的小道,那桃花樹旁的人家,那一片片田園,都在告訴我們,昔日的土司爵府,今日的屏山村寨,在看慣了世事風雲、經歷了風雨滄桑後,這裡仍有著桃花源的幽靜與悠然,這裡的人們也依然淳樸熱情,如同生長在路旁的大樹,點綴得屏山風景更加鮮活起來。經歷過繁華,經歷過戰爭,經歷過磨難,如今的屏山,更有一種蛻變後的清新與自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