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個許多學科常用的概念,通常的理解是考察事物(或現象)特徵與變化的時間和空間範圍,因此定義尺度時應該包括3個方面:客體(被考察對象)、主體(考察者,通常指人)、時空維。自然現象的發生都有其固有的尺度範圍。O’Neill(1989,1991)認為在生態學研究中,應該以自然現象本身內在的時間和空間尺度去認識它,而不是把人為規定的時空尺度框架強加於自然界。不同尺度上生態學過程的相互聯繫問題是理論生物學的中心問題之一(鄔建國,1996)
在景觀生態學中,景觀、景觀單元的屬性(大小、形狀、功能等)及其變化是客體,人是主體,景觀的內在屬性決定了它的時空範圍,即尺度範圍。這裡提尺度範圍是有意與尺度區別,對景觀或景觀生態系統的研究不是確定的尺度,而是有一個允許的變動範圍,即通常所說的中尺度。在景觀生態學的研究中,尺度概念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粒度(Grain size)或空間解析度(Spatial resolution),表示測量的最小單位;二是範圍(Extent),表示研究區域的大小(O’Neill,1986)。有必要補充的是尺度並不單純是一個空間概念,還是一個時間概念,景觀生態學的中尺度範圍在空間上通常只幾平方公里到幾百平方公里,時間上目前還沒有比較統一的意見,一般為幾年到幾百年範圍。景觀生態學的任何研究可以說都離不開尺度相關,尺度暗示著對事物細節的了解程度,通常在一定尺度下空間變異的噪音( Noise)成分,可在另一個較小尺度下表現為結構性成分(Burrough,1983),在套用遙感數據研究景觀生態問題時這個問題表現得十分明顯。
簡單的來說尺度就是用來衡量一個量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