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明山

初期,他學吹民間小調。 娘帶他到宿縣逃荒要飯,每到一處,吹著笛子,挨戶乞討。 年他又受聘到上海音樂學院任教一學期,傳授笛子演奏技藝。

尹明山(1911~1981),碭山縣趙樓鄉王屯村人。宣統三年(1911 年)二月初八出生,家境貧寒,一家8 口,靠7 畝地為生。11 歲那年雙目失明,只好在家裡或在門口摸著牆根走。他雖失明,但有靈敏聽覺,非常喜歡聽民間藝人吹奏笛子和嗩吶。他家門前不遠,有條大路通往縣城,經常有抬花轎吹嗩吶的打門前過,他總是跌跌爬爬趕去聽,嗩吶聲遠去了,他還歪著腦袋聽餘音入了迷。
十二、三歲時,有個貨郎擔歇在門口,吹起竹笛《孟姜女》。貨郎忙著賣貨,他輕聲告訴爹:“爹,把笛子拿給俺摸摸好吧?”爹徵得貨郎同意,把笛子拿給他:“別弄壞。”他接過笛子,摸摸笛子有幾個孔,用手指量量笛子有多長問:“爹,笛子是啥做的?”爹說:“是竹竿挖的。”問:“爹,俺來試試能不能吹響?”爹說:“你試吧?”他嘟嚕一聲吹響笛子,貨郎一把奪回笛子:“小瞎子,瞎吹啥?”他臊得滿臉通紅。貨郎吹起笛子走了。爹問:“你想學嗎?”答:“想。”後來他爹花了幾個銅板,買支小竹笛,囑咐他:“你就慢慢摸吧。”從此笛子成為他的終身伴侶。
初期,他學吹民間小調。後來,每天早晨他拄著棍,拿著笛,向山坡樹林走去,聽各種鳥鳴,反覆描摹。吹累了,在樹蔭下躺一會再吹,變化無窮的鳥鳴,僅憑一般的笛子吹奏技藝是很難表現出來,他利用一個孔眼吹出滿孔音、大半孔音、半孔音、小半孔音……再加上手指按孔的“松、緊、顫、滑”等方法,形成滑音,從而能夠完美地把百鳥的美妙聲音摹擬下來。鳥聲學到手,又來琢磨走獸音,並且向大人、同夥們詢問各種飛禽走獸的形狀、顏色,一一記在心裡,吹奏技藝不斷提高。一天,他在村頭樹下吹奏《黃麥割過》,把大人和孩子都吸引過來,都說:“這孩子靈,吹得像,將來可以靠笛子謀生。”可也有人說:“靠笛子不行,還得學算卦。”
十三、四歲時,因收成不好,交不起租稅,在家呆不下去。娘帶他到宿縣逃荒要飯,每到一處,吹著笛子,挨戶乞討。人們聽到他把鳥獸聲音和一些民間小調揉在一起吹奏,感到非常驚奇:“小瞎子非凡,笛子吹得妙!”後來想學喇叭(嗩吶),父親不允許,而讓他跟人家算卦。他對算卦不感興趣,學了一段時間學不會,就不幹了。18 歲那年,爹去世。他向娘乞求:“娘,讓我學喇叭吧,將來你老了,我靠誰?我多學一門手藝,討飯也好要一些呀!”娘含淚答應。他離家跟隨劉寶琴師傅學藝4 載。滿師後,他可以用嗩吶、笛子給人辦活謀生。
26 歲那年,娘又去世了,哥哥給人幫工,剩下他孤單一人,過著乞討流浪生活。今天是東莊地主大壽,明天是西村富戶娶親,嚴冬酷暑,颳風下雨,都得要去。到晚上,破廟、牛車棚、草堆旁便是他的住處,有一年冬天踩著一、二尺深的雪,走了六、七十里路,趕去辦活,兩天回來後一雙腳全凍爛了,腳底板沾在鞋底上脫不下鞋來,生怕瞎了雙眼,又成了瘸子,想不幹這一行可又沒法生活下去。只有在賣藝、乞討生命線上繼續掙扎。在解放前的38 年裡,他背著樂器,拿著問路棍,走遍了碭山、宿縣、渦陽、蒙城、五河一帶,過著乞丐般生活。
民國37 年 (1948 年)冬天,淮北解放了,他迎著旭日吹奏起“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鄉政府開大會、青年參軍、合作社成立、村上玩燈,他都去吹奏,不管你唱的聲音多高或是多低,他在笛子上兩下一翻,就能跟著你的高低音描上去,不用更換笛子,也無法更換,只有跟音描摹。這個硬功夫,是他在民間跟班伴奏時,長期摸索出來的多把位變換法,是他獨創的高超技藝。吹奏的《百鳥音》最受鄉親們歡迎,聲譽由民間傳到縣城城。
1956 年縣政府派人去採訪,把他請到縣城去開會,請他傳授演奏經驗。繼又請他到專區會演,第一次登舞台演奏,仿佛登上天堂,激動流出熱淚。同年10 月到合肥參加安徽省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笛子獨奏《百鳥音》、《走獸音》獲得特等獎。除獎金外,還獎給他一支新笛子、一套新棉製服。晚上,他坐在省政府招待所的床上,手拿新竹笛,身披新棉衣心裡說不出的暖和,徹夜難眠,深夜創作試奏洞簫《感謝共產黨、感謝毛主席》。
1957 年2 月又去北京參加全國第二屆音樂舞蹈會演,演奏《百鳥音》以滿(滿音)半(半個音)翻(翻上翻下)滑(滑音)堪稱一絕。他的特技表演,把百鳥啼鳴吹得活靈活現,獲得笛子演奏家光榮稱號。報刊發表讚揚他絕妙演奏的詩作。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懷仁堂觀看他的演奏,並和他握手合影留念,祝賀他演奏成功。安徽省委宣傳部長陸學斌把他送去醫院,請眼科專家會診,終因失明太久,無法治癒,只好在他上眼皮動個小手術,讓他有些光感,這給了他珍貴的一線光明。
北京會演後,他被正式調到安徽省歌舞團擔任笛子演奏員。1958 年他和洞簫演奏家張奎明(盲人)、嗩吶演奏家劉鳳鳴多次到農村、部隊、工廠演出。這天,他正在黃山腳下演出,忽然接到通知,要他和張奎明去武漢演出,由團長劉漢文帶領,乘坐飛機飛往武漢,給在那裡視察的毛主席演奏。回來後,他以真情實感完成了洞簫獨奏曲《感謝共產黨、感謝毛主席》的創作,這首樂曲的主鏇律以相同的歌曲為基調,加上親身感受,曲調婉轉動聽,感人肺腑。當他奏起這首曲子時,門前窗外行人,往往駐足聆聽。
1958 年底,他被調到安徽藝術學校任教。1959 年經上海音樂學院笛子演奏家陸春齡介紹去上海民族樂團任教3 個月,把《百鳥音》傳授給青年演奏員孔慶寶,由孔灌成唱片播放全國。1960 年他又受聘到上海音樂學院任教一學期,傳授笛子演奏技藝。
尹明山的《百鳥音》由音樂家蔣小鳳記譜整理,發表在1985 年的《中國音樂》期刊上。他創作演奏的還有《走獸音》、《凡字調》、《小寡婦上墳》等曲。1963 年他在《安徽日報》上發表《笛子春秋》一文(夏學柱記錄整理),先後收到100 多封全國各地讀者來信,讚揚他苦學成才,技藝精湛,向他求教。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全文轉播《笛子春秋》並配上他的笛子獨奏曲《百鳥音》,受到全國聽眾好評。不久,他去北京參加全國聾盲啞殘疾人代表大會,並被選為全國聾盲啞協會理事,《大公報》全文轉載他的大會發言。
1981 年6 月9 日,尹明山病故於原籍,終年71 歲。他那清脆悅耳的笛聲,永遠留在人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