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尚書街,東與龍湖井相接,北至南京路南側,西至文清路東側。因與南大街(文清路)橫接,在宋時有“橫街上”之稱(今橫街上只剩下東北路南口對面的一段短巷);因“文革”時期破“四舊”,又有過很短一段時間的東方紅大路、南十巷、上書街之稱。1984年,還歷史本來面目,清代便有的尚書街之稱重新亮相。
尚書街,顯然是令贛州人驕傲的地名,如同七里鎮的狀元橋一般。然而,究其根源,這一尚書說的是誰呢?恐怕今天大多的贛州人無法說得清楚。
歷史
稍稍接近的似乎只有曾家一門四兄弟了。文字記載曾氏世居城東楊梅村,自曾準之後,其四子又同為進士,均為一代名臣,人稱“虔州四曾”——曾弼、曾懋、曾開、曾幾,而其中仲子曾懋當過吏部尚書。是不是曾懋移居過尚書街,還是他有什麼特別原由與尚書街結緣,尚書街因他而賺了這么個響名?有朋友如許猜測。也有人說,尚書街仍是紀念曾幾而起的名。曾幾是陸游的老師,歷史地位遠在其兄曾懋之上,雖然並無任過尚書實職,但身為上舍(太學中的最高等級),官為國子正,其學識已達巔峰,後又因積極主張抗金而有愛國詩人之著稱,並以自己的思想與學識影響與造就了另一位中國偉大愛國詩人陸游。如此一位名人,不值得紀念嗎?
也有人說,這尚書街名由乃緣於另一名人——楊廷麟。這位明末兵部尚書,為抗清兵入城,率領軍民奮戰大半年,使得贛州賺得了鐵城、“忠誠府”之稱,直到唐王在福州遇害,贛州軍民才軍心渙散以至城池被破,楊廷麟以身殉國慷慨投清水塘而死。清政府有感於他的堅貞屈之氣節,在他死後為他築墓樹碑立傳,甚至不惜於用老“橫街上”這條古街命名於他。
其實,以上說法全錯了。真正的名由是街區內在明代建有尚書坊,為明成化進士、工部尚書董越所立。於是,街以坊得名,正如同厚德坊造就了厚德路一般!關於董越,沒有太多的文字記載,只知道他是寧都人氏,曾出使過朝鮮,死後埋葬於故鄉,有鐫刻了數百字的巨大銅碑石,“文革”時被人盜賣到上海金屬冶煉廠,幸被及時通知贛州人取回,現保存於贛州市博物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