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科學大講堂:戰爭高科技

少年科學大講堂:戰爭高科技

《少年科學大講堂:戰爭高科技》主要內容:幾乎所有的高新科技成果都在軍事領域得到套用,包括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航天技術、海洋技術、信息技術等等。這些新科技不但改變了傳統武器面貌.促進了新型武器誕生,更催生出全新的戰爭形式。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現代戰爭不再是步槍加大炮,衛星導航讓飛彈指哪打哪,一場高科技戰爭很可能摧毀整個地球。《少年科學大講堂:戰爭高科技》將用最淺顯的語言,為讀者解讀什麼是高科技戰爭。 讀後,請試著思考:精度更高、保護更好、殺傷力更強……到底是戰爭發展了科技,還是科技改變了戰爭?

作者簡介

余晗,(筆名),1985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生物系。曾在自然博物館從事植物學研究和考察工作。創作編寫了幾十種科普知識讀物,如《繪圖兒童植物辭典》、《三毛大世界——走進生物王國》、《科學原來如此》、《綠色的家園》、《不可思議的世界——動物篇》、《智者兵法》、《兒童故事版——水滸傳》、《F1狂飆》等。

圖書目錄

前言
一、視現端倪
仁川登入戰
傾瀉在朝鮮半島鋼鐵
“越戰”泥沼
二、制勝之鑰
中東拉鋸戰
貝卡谷地的硝煙
從空中到地面
“虎魚”戰“飛魚”
蔚藍色的爭奪戰
“草原之火”和“黃金峽谷”
三、海灣風暴
沙漠戰火
並非神話的“夜鷹”
一“彈”成名
來自空中的打擊
新世紀之戰
四、下一場戰爭
信息為王
天戰新視野
武器新概念

文摘

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是一個比較特別的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世界格局發生了許多重大的變化,許多新興國家悄然崛起,一些國家則由盛而衰。最突出的是,在戰後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和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國家兩大集團。這兩大陣營不但在政治信仰上格格不入,在經濟、軍事等領域中所走的道路也大相逕庭,因而在全世界範圍內形成了對抗的格局。
從軍事上來說,一部分人認為新的世界大戰恐怕難以避免,包括當美國及其組織的“聯合國軍”(有英國等15個國家參加)出兵幫助韓國,以及隨後中國派遣志願軍、蘇聯派出空軍支援北韓時,都有使第三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的危機。但是,當時的政治家們還是理智地將戰爭規模和範圍控制在了朝鮮半島,並且最終通過談判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出路。
因此,這個時期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冷戰”,雙方以隔離、封鎖、軍備競賽(包括核武器威懾)等方式對峙。當然,在“冷”色調的背景上,也不乏熱點,有些甚至達到了激烈的程度,韓戰、越南戰爭就是其間規模和影響比較大的局部戰爭。
在這些戰爭中,出現了一批新式武器,也產生了一些新的作戰方式。例如在韓戰中,第一次出現了噴氣戰鬥機空中格鬥的場景;仁川登入戰體現了美軍陸海空協同作戰的能力;而中國人民志願軍也組織了多兵種的攻勢,改變了以往步兵地面作戰的單調模式。在越南戰爭中,不僅出現了蕞新型的戰鬥飛機,飛彈和制導炸彈也開始使用,成為未來精確武器發展的萌芽;武裝直升機大量投入戰爭,導致了陸軍航空兵的誕生和直升機攻擊戰術的發展;初步的電子干擾被套用到實戰中,為後來電子戰的發展作出了嘗試……
這些新武器和新戰術的使用,使得這一時期的戰爭具備了一些基本的“技術含量”,為軍事科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初步呈現出現代戰爭的端倪。
仁川登入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世界的人民都以為將會擁有持久的和平。但不幸的是,曾經的戰爭盟友變成了意識形態上的敵人,以蘇聯和美國為首很快就形成了兩大對抗的陣營。更為不幸的是,這種對抗在“二戰”結束僅僅5年後,就在朝鮮半島激起了一場大戰。
“二戰”後,在蘇聯和美國的分別支持下,原本被日本占領的朝鮮半島劃分為南北兩部分,以北緯38度線為界(這就是著名的“三八線”),分別建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原本統一的朝鮮民族被割裂成兩個政治信仰相異的敵對國家,戰爭也就難以避免了。
1950年6月25日凌晨,北方的朝鮮軍隊向南方的韓國發起突然進攻,越過了“三八線”。韓國軍隊本來就比較贏弱,只有少量步兵,武器簡陋,既沒有重型炮火。也沒有坦克部隊,更不要說空軍了。結果,兵力和裝備都更為強大的北韓軍隊僅僅用了三天,就占領了韓國首府漢城(今首爾),並且一路向南推進,大有不可阻擋之勢。
面對韓國軍隊的潰敗,韓國的“後台老闆”——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當然不會坐視不管。韓戰爆發的第二天,駐紮在日本的美國遠東軍即派出空軍飛臨朝鮮半島,援助節節敗退的韓國軍隊。另一方面,美國又利用其在聯合國中的勢力,強行通過組織了所謂的“聯合國軍”——其實就是以美軍為主,加上一些親近美國的國家的少量軍隊。不到1O天,首批“聯合國軍”就投入到朝鮮戰場上了。
美軍的參戰起初並沒有能遏制住朝鮮人民軍的攻勢,到7月底,韓國軍隊和美軍已經退防到朝鮮半島南端釜山附近的彈丸之地,朝鮮人民軍取得最後勝利、統一朝鮮半島似乎指日可待了。但是,美軍隨即實施的仁川登入戰,一下子改變了戰場的態勢。
仁川是朝鮮半島中部的一個港口,離韓國首府漢城只有幾十公里,外圍有不少小島。9月15日凌晨。美軍艦艇和數百架飛機向仁川港外的要塞月尾島發起猛烈轟擊,美軍陸戰隊在炮火的掩護下,迅速登入,僅用2個小時就攻占了月尾島,從而完全控制了通向仁川港的狹窄水道,並隨即開始了向仁川的全面攻擊。美軍以登入艇向沿岸泥沼灘涂發起衝擊,艦載的M—26坦克衝破了堤岸陣地,兩棲裝甲車攜載著登入部隊蜂擁而上。一夜之間,就有近兩萬美軍在仁川登入;幾天之內,數乾輛坦克、裝甲車和運輸車以及上萬噸的物資相繼上岸,美軍完成了整個登入作戰計畫的第一步。
美軍在仁川登入後,切斷了深入朝鮮半島南部作戰的朝鮮人民軍的退路,與從釜山方向發起反攻的美軍形成了南北夾攻之勢。朝鮮人民軍陷入了極大的困境,傷亡慘重,不得不向北敗退。9月27日,在仁川登入和從釜山反攻的兩支美軍部隊會合,僅僅用了一天時間,就兵不血刃地重新占據了韓國的首府漢城。
雖然美國強借聯合國的名義,直接派軍侵入朝鮮半島,暴露出帝國主義恃強凌弱的本陛,但就仁川登入戰本身而言,確實堪稱“二戰”中盟軍在諾曼第登入以後最為成功的大規模登入作戰,已經具備了現代戰爭的一些雛形。
首先,美軍以海陸空協同作戰的方式,以最突然和迅速的作戰部署發起攻擊,扭轉了被動的局面。仁川遠離當時的主戰場,不容易讓人聯想到與整個戰局的利害關係。但是,美軍找到了這個在戰略上對朝鮮人民軍威脅巨大的要害,一擊成功。
其次,仁川港及其周圍的海陸地形和水文條件並不適合登入,尤其是港外的要塞月尾島易守難攻。而且,通往仁川港的水道非常狹窄,如果不能完全控制,只要有一艘艦艇被擊沉,就會阻塞整個水道,別的艦船也就別想再進港了。但是美軍在占據月尾島後,以強大的空中力量保證了水道的暢通,並以迅猛的突擊能力登入成功。
再者,美軍在登入戰前後採用了一系列迷惑戰術,一會兒對仁川以北的其他港口進行轟炸和炮擊,造成隨時準備在那裡登入的假象;一會兒又宣稱將於10月在仁川登入,真真假假,混淆視線,使朝鮮人民軍難以明確敵人的真正意圖和進攻時間。
在遭到美軍的南北鉗擊後,朝鮮人民軍無奈地向北退卻。而美軍在奪回漢城後,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拾,一路向北推進,幾乎沒有受到阻擊,不到10天就攻過了“三八線”。一些美軍將領甚至“樂觀”地估計:可以在1951年新年到來之前結束韓戰,“回美國過聖誕節”。
新生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真的就此要滅亡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真正的韓戰才剛剛拉開序幕!

序言

自古以來,生存在地球各個角落的人群,總是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和目的不停戰爭。有時候,征服達成了屈服;有時候,平和孕育著衝突。刀光劍影,萬骨枯朽;硝煙散盡,疆域變遷……可以說,整個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由戰爭與和平相互交織、更迭而成的,穿越塵埃的史書,一半是用鮮花點綴,而另一半卻是由刀劍刻畫。
嚴酷的歷史和現實成百上千次地重複:和平並不像屋後花園裡的蘋果那樣,可以輕而易舉地摘到;也並不總是像地窖里的葡萄美酒,可以長久地保存。殘酷的戰爭一而再、再而三地爆發,往往和善良的本性或和平的願望背道而馳。僅僅在過去的一個半世紀裡,人類經歷了兩次規模空前的世界大戰,許多國家都蒙受了深重的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全球範圍內處於一個相對和平的時期,這種氛圍持續到今天,已經成為世界發展的主旋律。但即便如此,在最近的半個多世紀中,局部戰爭從未徹底停息過,如上世紀50年代的韓戰,60年代的越南戰爭,70年代的中東戰爭,80年代的幾次局部戰爭,90年代的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直至2l世紀初爆發的伊拉克戰爭……
關注戰爭的人們不難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的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一種被稱為“現代戰爭”的模式逐漸出現。如果說,20世紀中葉以前的軍事技術和裝備的發展,只是傳統意義上的槍炮火力更猛,飛機速度更快,坦克裝甲更厚,艦艇噸位更大,那么,現代戰爭所展現的,實際上是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結出的一顆異果,幾乎所有的新科技成果都在兵器或軍事領域得到套用,包括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航天技術、海洋技術、信息技術等。這些新科技不但改變了傳統武器的面貌,也促進了新型武器的誕生。同時,為了更有效地發揮這些新武器的效用,新的作戰形式也應運而生了。
在這些高新科技中,信息技術的地位尤為突出,並導致了軍事領域的革命性突破。它不但改變了武器的威力,使之攻擊更加精確,控制更加精密,而且使得作戰空間也不再局限於陸、海、空,而是出現了向更加寬廣的宇宙和向更加微縮的電子世界拓展的趨勢。傳統的戰爭格局和模式悄然改變,備戰或實戰都變得更有“技術含量”了。如果說,現代戰爭可以用“高科技”來體現的話,那么高科技戰爭的“統領者”就是信息技術。
雖然在世界範圍內,戰爭的煙火始終沒有完全平息過,但軍事的高科技化也不僅僅是要赤裸裸地投入到戰場上的。這種發展更多地是科技水準的綜合體現,也是對實際戰爭和可能發生的戰爭的一種準備。就像二次大戰結束前爆炸的兩顆核子彈,與今天全球核武庫的威力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但60多年前的那兩朵蘑菇雲,卻是第一次也是迄今為止投入戰爭的唯一一次核爆炸,在那以後的大小戰事中,核武器僅僅被作為一種戰略威懾的背景在使用。
戰爭是殘酷的。有些戰爭源於複雜而悠久的歷史原因,很難說得清哪一方更有理,更能獲得世人的同情;有些則以“正義懲治邪惡”為標榜,依賴強大的軍事機器和先進的技術手段,實施恃強凌弱的行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讀者對戰爭的是非應該有自己的判斷。而了解軍事領域中的種種高科技,主要是認識科技發展全景的一個側面,而不是欣賞戰爭殘酷的一面。這也是寫作本書的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