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
2008年8月9日,大渡崗鄉轄區內發生大規模強降雨,導致關坪村委會小黑箐村小組宅基地上方20米處出現一條約300米長的開裂帶,裂縫中部最寬處有50厘米,東西兩側較小,寬約5—15厘米。裂縫為一圓弧形,離村中心約100米,村南面離裂縫較近的房屋開裂變形明顯,危險性較大。全村共有32戶,119位民眾的生命財產受到威脅,11戶46人的房屋、牆體、地坪出現不同程度開裂,致使該村出現了嚴重的地質災害險情。地質災害險情發生後,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曾多次親臨現場查看災情,並責成有關部門積極做好災害後續工作
基本情況
小黑箐村隸屬於大渡崗鄉關坪村委會,位於景洪市北東方向68公里,距鄉政府駐地27公里,距離關坪村委會駐地10公里,6度帶直角坐標:X=2467130,Y=17695760,土地面積2.47平方公里,海拔1070米,年平均氣溫21℃,年降雨量1300毫米,適宜種植糧食、茶葉、等農作物。有耕地816.9畝,其中水田269.9畝,旱地547畝;有農戶45戶,人口159人,勞動力132人(現居住在該村的有32 戶119人)。農民主要經濟來源是種植茶葉。該村現已通水、通電、通路(屬晴通雨阻的簡易道路);村寨內無文化室及醫療室。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尚處於較貧困階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農田水利化程度較低。該村269.9畝水田中,二水田有120畝,雷響田有149.9畝,由於水利化程度較低,不能滿足灌溉需求,降低了水田的產量,增加了農民的投入。第二、通達條件較差。該村3公里的入村道路屬晴通雨阻的簡易道路,農民的農產品不能及時運出交易。第三、民眾文化水平較低、農業科技掌握較少。民眾對新事物、新技術難於接受,茶、膠園的種植管理仍然用傳統的模式,管理不科學降低了水稻、茶葉的產量;加工工藝的粗放化也制約經濟的增長。第四、市場不穩定。茶葉市場的不穩定,致使農民種植的收入較低,而種植成本卻隨著物價的上漲而不斷增加。第五、產業單一,抗風險能力弱。以上諸多原因制約著該村農民的經濟成長。
搬遷工作
1、搬遷點選址工作。2008年8月,小黑箐村地質災害險情發生後,經國地部門勘測,根據《景國土資[2008]138號》檔案要求,該村需儘快另選地址進行整體搬遷。經市、鄉領導及有關部門多次到實地查看,根據村、組幹部和農戶的集中意見,於2008年11月確定了該村具體搬遷點,選址在距原址2公里處“硝塘丫口”。硝塘丫口距離景訥公路1公里,交通、水利條件較便利,而且宅基地較寬(約80畝),有利於新村規劃建設,又便於修建農村的生產生活服務配套設施。
2、新址地勘工作。該村搬遷新址選定後,於2008年11月,由市國地局派出工作隊對新址進行地質勘測。12月,地勘工作全部完工。經過勘測論證後,確定該址符合人居條件。
3、搬遷點地基平整工作。經過多方努力,小黑箐村小組新址地基平整工作於2009年1月動工。目前,地基平整已完成並已按照方案劃分到戶,第一次新村規劃已做好,但規劃無公廁及排水設施,市規劃局已委託西雙版納海藝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到村內實地測量進行第二次規劃,新村規劃設計尚未完成。現該村民眾已將救災帳篷搬到新搬遷點,已做好臨時應急救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