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藍矮病毒病

小麥藍矮病毒病是指小麥在春季拔節時候容易得的一種疾病。

小麥藍矮病毒病
 

症狀

小麥冬前一般不表現症狀,多在春季麥田返青後的拔節期,能見到明顯症狀。病株明顯矮縮、畸形、節間越往上越矮縮,呈套疊狀,造成葉片呈輪生狀,基部葉片增生、變厚、呈暗綠色至綠蘭色,葉片挺直光滑,心葉多捲曲變黃後壞死。成株期,上部葉片形成黃色不規則的寬條帶狀,多不能正常拔節或抽穗,即使能抽穗,則穗呈塔狀退化,穗短小,向上尖削。染病重的生長停滯,顯症後1個月即枯死,根毛明顯減少。

病原

Mycoplasma like organism簡稱MLO,稱類菌原體。是國內小麥上第一個類菌原體病害。在葉片韌皮部和葉蟬唾液腺及腸道細胞的超薄切片中MLO呈球形、橢圓形、啞鈴狀、蝌蚪狀等,大小50—1000nm,單位膜厚度為8—10nm。通過葉蟬傳毒試驗,定名為小麥類菌質體藍矮病(Wheat mycoplasma like blue dwarf)。除侵染小麥外,寄主還包括大麥、燕麥、黑麥、黍、高粱、玉米等禾本科植物。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該毒原只能通過條沙葉蟬(Psammotettix striatus)進行持久性傳毒,種子、汁液磨擦均不能傳毒。最適飼毒期為24天,最短接毒期為10秒。延長接毒期能提高傳毒能力。毒原在蟲體內循回期最短2天,最長8天,平均為5.2天。病害潛育期與溫度有關。秋季平均為45天,春季19天。時蟬持毒期秋季19天,春季為12天。葉蟬一次獲毒,便可終身帶毒,但卵不能傳毒。秋季冬小麥出苗後,條沙葉蟬從秋作物及雜草上遷飛至麥田傳毒。深秋初冬葉蟬以卵在小麥或雜草上越冬,翌春孵化後再行獲毒,然後開始傳毒。在小麥收穫前,又飛到玉米,高粱及多種禾本科雜草上傳毒。我國陝西、甘肅一帶條沙葉蟬年生3—4代,其發生數量與小麥藍矮病發生程度關係密切,條沙葉蟬喜乾燥氣候條件,山地乾旱麥田及陽坡背風麥田蟲口密度大,發病重。品種抗病性有差異。

防治方法

(1)儘快組織力量選育抗藍矮病的抗病小麥新品種。原來地方品種均感病。近年引進的錢交麥、2711則表現高度抗病。(2)其他方法參見小麥紅矮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