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屬中文名:小錦蘚屬屬拼音名:xiaojinxianshu
屬拉丁名:Brotherella
詳細介紹
小錦蘚屬BrotherellaLoesk.exFleisch.纖細或較粗壯,黃綠色或深綠色,稀略呈棕綠色,具光澤。莖匍匐,密分枝。葉一向彎曲,近於鐮刀形,基部長卵圓形,內凹,具長尖;葉邊稍捲曲,上部具細齒;中肋往往缺失。葉細胞菱形或狹長菱形,基部帶黃色,角細胞較膨大,金黃色,其上方有少數短小的細胞,往往透明。雌雄異株,稀雌雄異苞同株或葉生雄苞異株。內雌苞葉具縱長的皺褶,尖端長毛狀,上部邊緣有細齒。孢蒴多傾立,長卵圓形,稍彎曲或呈圓柱形;環帶在孢蒴成熟後仍留存,不脫落。蒴齒兩層;外齒層齒片狹長披針形,外面具橫條紋,內面具橫隔;內齒層黃色,基膜較高,齒毛往往退化。蒴蓋基部呈圓錐形,頂部具短的或較長的尖喙。孢子中等大小。
本屬約50種。我國有6種;雲南均有分布。
所有物種
扁枝小錦蘚赤莖小錦蘚
垂蒴小錦蘚
東亞小錦蘚
腐木小錦蘚
江西小錦蘚
毛尖小錦蘚
南方小錦蘚
擬全緣小錦蘚
擬彎葉小錦蘚
全緣小錦蘚
台灣小錦蘚
彎葉小錦蘚
喜馬拉雅小錦蘚
小錦蘚屬的分類學修訂
錦蘚屬主要分布在東亞地區。儘管它所屬的錦蘚科屬於熱帶分布的科,但是,該屬明顯是溫帶分布的類群。該屬自建立以來一直沒有系統的分類學修訂工作。屬的概念相對比較清楚,但是在屬內的種類劃分上存在較大的問題。由於研究非常薄弱,有些種類自發表之後一直無人再研究,因此,有些種類的概念不清楚。
本文通過對模式標本的考證,檢視了大量的普通標本,以及電鏡觀察等,對該屬首次進行了系統的分類學修訂工作。在過去幾年的研究中,作者再次證明:小錦蘚屬是一個自然而獨立的類群。因此,小錦蘚屬在屬級水平的區分是不存在任何困難的,本類群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將以前發表的種類通過模式標本的考證弄清楚各種形態特徵在種類劃分上的分類價值。對小錦蘚屬各部分形態性狀特徵的研究表明:葉片形態是本屬種類劃分的重要依據。種類之間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葉片的形狀,葉邊緣的鋸齒,葉尖部的長度等,而葉片細胞並未表現出種間的差異。莖在種級水平並沒有表現出差異,也就是說,在分種上不具備分類學意義。角部細胞的分化僅僅是該屬與其他屬相區別的重要特徵,在分種中並未表現出與葉片性狀的相關性。
孢蒴外壁細胞縱向加厚是本屬最重要的性狀。Horikawa和Seki(1960)認為:孢蒴的形狀和傾斜程度是種重要的區分特徵。但是,根據作者對大量普通標本和部分模式標本的研究,發現這一結論可能不正確。本屬所有的種類都具有灰蘚型的蒴齒,即:具有發育良好的內外蒴齒。外蒴齒層無發達的橫脊。作者通過SEM對一些種類的蒴齒進行了研究,發現該屬植物的蒴齒幾乎沒有差異,各種類之間極為相似。Horikawa和Seki(1960)認為:內齒層中齒毛似乎對分種是重要的,與灰蘚屬相比較,本屬的齒毛是相當退化的。但是,據我們的研究:齒毛並沒有分種上的意義。
小錦蘚屬植物都具長喙,在不同的種類間沒有明顯的區別。孢子的大小和形狀也是相對比較穩定的,一般為圓形(19-25μm)而且平滑(在光學顯微鏡下)。小錦蘚屬的雌苞葉,在以前出版的文獻資料中是極少被提及的。在不同種類之間,雌苞葉,尤其是內雌苞葉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但是,這種差異性是否能用於種間的分類處理尚部能作最終定論,仍需繼續觀察更多的標本。錦蘚屬在外形上與小錦蘚屬比較相似,體形為中等大小,具光澤。葉片的細胞形狀為菱形或長菱形,平滑,也類似於小錦蘚屬。但是,錦蘚屬孢蒴的外壁細胞為角隅加厚,與小錦蘚屬的孢蒴外壁細胞僅在縱長壁上加厚存在明顯差別。作者在研究兩個屬的內雌苞葉時發現:錦蘚屬植物的雌苞葉的邊緣為全緣或近於全緣;而小錦蘚屬的內雌苞葉則具明顯的鋸齒。因此,內雌苞葉的性狀特徵也應該作為兩屬間區別的重要特徵之一。
灰蘚屬在外形上由於具有光澤以及葉片常彎曲而類似於小錦蘚屬;同時,灰蘚屬的蒴齒和內雌苞葉也非常類似於小錦蘚屬。但是,兩屬的區別在於葉片角部細胞:小錦蘚屬的角部細胞明顯分化成2—3個膨大的黃色細胞;灰蘚屬的角部細胞不分化或分化不明顯,儘管有些灰蘚屬的種類也有角部細胞的分化,但是,分化角部細胞膨大部明顯,顏色常為無色的。另外,灰蘚屬是一個種類眾多的類群,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不少種類已被調至其它類群。因此,儘管灰蘚屬的有些種類形態特徵類似於小錦蘚屬,對於這些種類可能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模式標本的考證。
作者認為:灰蘚屬非常需要一個全面的修訂,可能早期發表的種類中與小錦蘚屬植物混淆。刺枝蘚屬Wijkia因為外形具有明顯的光澤以及角部細胞最外2—3個膨大呈黃色而與刺枝蘚屬植物類似。然而,刺枝蘚屬植物體形往往比較大,常呈2—3回羽狀分枝,而且,枝葉與莖葉有明顯的分化(在形狀和大小上)。根據作者的研究,葉片的細胞形狀,蒴齒結構以及孢子形態等方面卻並無明顯的差別,因此,這兩個類群是否應該成為兩個獨立的屬是值得在今後的研究中進一步探討。但從地理分布上看,刺枝蘚屬的分布範圍更廣泛,在南美地區和澳大利亞等也有較多的種類。因此,作者推測:刺枝蘚屬應該是較小錦蘚屬更早起源的類群。
毛錦蘚屬Pylaisiadelpha是一個與小錦蘚屬關係非常密切的類群。其體形較小錦蘚屬植物小,角部細胞最外側除具2—3個無色膨大的細胞外,其上還有一群5—6個近於方形的附屬細胞群。該屬主要分布於溫帶地區。作者推測:小錦蘚屬可能通過該屬與灰蘚科中的類群(如:毛灰蘚屬Homomallium、金灰蘚屬Pylaisia)形成較為密切的關係。
對小錦蘚屬的在研究期間,發現1個新種:尾尖小錦蘚BrotherellacuspidataY.JiaJ.MXu;2個新組合:Heterophylliumamblystogium(mitten)Y.JiaetS.HeandHomomalliumdixonium(Herzog)Y.JiaetS.He;6個種被處理為異名:BrotherellacoreanaSakurai,BrotherellaotiiSakuraiandBrotherellaharveyana(Mitten)Dixon被處理為毛錦蘚Pylaisiadelphatenuirostris(BruchSchimperexSullivant)Buck的異名,BrotherellacrassipesSakurai被處理為曲葉小錦蘚的異名,BrotherellaherbaceaSakurai被處理為南方小錦蘚的異名;1箇中國新記錄種被發現:扁枝小錦蘚BrotherellacomplanataReimersetSakurai;赤莖小錦蘚Brotherellaerythrocaulis(Mitten)Fleischer和東亞小錦蘚B.fauriei(Cardot)Brotherus第一次報導分布於北美地區。
本論文研究確認14種:赤莖小錦蘚Brotherellaerythrocaulis(Mitten)Fleischer;垂蒴小錦蘚B.nictans(Mitten)Brotherus;曲葉小錦蘚B.curvirostris(Schw(?)grichen)Fleischer;南方小錦蘚B.henonii(Duby)Fleischer;東亞小錦蘚B.fauriei(Cardot)Brotherus;彎葉小錦蘚B.falcata(dozyetMolkenboer)Fleischer;扁枝小錦蘚B.complanataReimersetSakurai;美麗小錦蘚B.opaeodon(Sullivant)Brotherus;全緣小錦蘚B.luzonensis(Brotherus)Fleischer;北美小錦蘚B.recurvans(Michaux)Fleischer;多齒小錦蘚B.longipesBrotherus;平展小錦蘚B.deplanatula(Cardot)Brotheru狹葉小錦蘚B.minulateBartram;尾尖小錦蘚B.cuspidataY.JiaetJ.M.Xu。
灰蘚目百科
小錦蘚屬植物
小錦蘚屬Brotherella Loesk.ex Fleisch.莖匍匐,密集分枝.葉向一方彎,或鐮狀彎,內凹,長卵形,具長尖,緣上部具齒,無中肋,葉細胞菱形或狹長菱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