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90482

小行星90482

小行星90482,是由高·布朗於2004年2月17日發現的,屬於冥族小天體。

(90482)亡神星是柯伊伯帶的天體,被發現時的臨時編號為2004DW,發現者是加州理工學院的米高·布朗、雙子星天文台的(乍德·特魯希略和耶魯大學的大衛·拉比諾維茨。據以認定發現的影像是在2004年2月17日取得的,但往回則追溯到了1951年11月8日的影像。
發現
發現發現
發現者米高·布朗,
乍德·特魯希略,
大衛·拉比諾維茨
發現日期2004年2月17日
命名
其他名稱2004DW
小行星
分類冥族小天體
軌道資料
曆元1951年11月10日(JD2433960.5)
遠日點7226.801Gm(48.31AU)
近日點4567.091Gm(30.53AU)
半長軸5896.946Gm(39.419AU)
離心率0.22552
軌道周期90396.4天(247.492年)
平均軌道速度4.68公里/秒
平近點角79.561°
軌道傾角20.55233°
升交點黃經268.586°
近心點幅角73.8325°
衛星1(92-432公里)
物理特徵
大小946.3+74.1-72.3km
質量~7.5×1020公斤
平均密度~1.5g/立方厘米(假設值
赤道表面重力~0.2m/s²
宇宙速度~0.44km/s
自轉周期?d
反照率19.75+3.40-2.76%
溫度~45K
光譜類型B-V=0.68;V-R=0.37
絕對星等(H)2.3

發現者米高·布朗,
乍德·特魯希略,
大衛·拉比諾維茨
發現日期2004年2月17日
命名
其他名稱2004DW
小行星
分類冥族小天體
軌道資料
曆元1951年11月10日(JD2433960.5)
遠日點7226.801Gm(48.31AU)
近日點4567.091Gm(30.53AU)
半長軸5896.946Gm(39.419AU)
離心率0.22552
軌道周期90396.4天(247.492年)
平均軌道速度4.68公里/秒
平近點角79.561°
軌道傾角20.55233°
升交點黃經268.586°
近心點幅角73.8325°
衛星1(92-432公里)
物理特徵
大小946.3+74.1-72.3km[1]
質量~7.5×1020公斤
平均密度~1.5g/立方厘米(假設值)
赤道表面重力~0.2m/s²
宇宙速度~0.44km/s
自轉周期?d
反照率19.75+3.40-2.76%
溫度~45K
光譜類型B-V=0.68;V-R=0.37[2]
絕對星等(H)2.3
目錄[隱藏]
1軌道
2物理性質
2.1大小和亮度
2.2顏色和光譜
3衛星
4名稱
5外部連結與參考資料
6參考
軌道
圖中顯示亡神星(藍色)、冥王星(紅色)和海王星(灰色)的軌道與2006年4月的位置,並且標示出他們的近日點(q)和遠日點(Q)。亡神星是一顆典型的類冥天體(與海王星有2:3軌道共振關係),軌道的形狀與冥王星相似(兩者的近日點都在黃道上方),只是指向的方向不同。因為與海王星的軌道接近,所以會有軌道共振,但是與海王星始終保持足夠遠的距離,兩者的離角總在60度以上。
物理性質
大小和亮度
亡神星、鬩神星、冥王星、鳥神星、妊神星、塞德娜、2007OR10、創神星、和地球的比較。亡神星的絕對星等是2.3等(另一個柯伊伯帶天體創神星是2.6等)])。在2007年第一季的報告中,史匹哲太空望遠鏡在開始運作的前三年中,曾經觀察創神星在遠紅外線的星等,測量他的大小為946.3+74.1-72.3公里[1]。亡神星的高反照率約達20%。
[編輯]顏色和光譜
歐洲南方天文台在紅外線觀測的結果,與水冰和碳的混合物一致。。更進一步,雙子星天文台觀測的紅外線光譜證實有非常大量的水冰,至少覆蓋了表面的15%至30%,但不會超過50%。這意味著凍的含量低於卡戎,但不會比泰坦少;為數有限的甲烷冰(少於30%)在將來可能會發現其他的成分。
即使軌道相似的柯伊伯帶天體,在顏色和光譜上也都會有所變化。亡神星呈現的自然色彩與紅色的伊克西翁(在2001年發現的一顆類冥天體)類似。
衛星
在2007年2月22日的IAUC8812公告了衛星的發現,並且已經確認了衛星的軌道。衛星在距離0.25秒的距離上被發現,亮度低了2.7等,假設兩者的反照率相同,則衛星的直徑大約是220公里。2009年3月,發現者布朗通過他的專欄部落格公開徵集亡神星衛星的名稱,最終選定伊特魯里亞(亞平寧半島的原住民族)神話中引導亡魂進入地府的女神——萬斯(Vanth)作為衛星的建議名稱,並上報IAU。
名稱
依據國際天文聯合會的命名慣例,與類冥小天體應該以神話中冥府的神來命名。發現者因此建議以古羅馬伊特魯里亞神話的亡者之神為名,並且在2004年11月22日獲得命名委員會的同意,正式命名為厄耳枯斯(Orcus)。
外部連結與參考資料
MPEC2004-D09announcingthediscoverybutattributingittoRaymondJ.Bambery,StevenH.Pravdo,MichaelD.Hicks,KennethJ.Lawrence,DanielMacDonald,EleanorF.HelinandRobertThicksten/NEAT
MPEC2004-D13correctingMPEC2004-D09
ChadTrujillo'spageon2004DW
FirstBBCarticle
FirstNewScientistarticle
UpdatedorbitalelementsfromLowellObservatory
AstDysorbitalelements
OrbitalsimulationfromJPL(Java)
參考
^1.01.1Stansberry,J.;Grundy,W.;Brown,M.;et.al..[http://arxiv.org/abs/astro-ph/0702538v1PhysicalPropertiesofKuiperBeltandCentaurObjects:ConstraintsfromSpitzerSpaceTelescope].2007.
^Tegler,StephenC..KuiperBeltObjectMagnitudesandSurfaceColors.2006-01-26[2006-11-05].
^C.deBergh,A.Delsanti,G.P.Tozzi,E.Dotto,A.DoressoundiramandM.A.Barucci.TheSurfaceoftheTransneptunianObject9048Orcus.Astronomy&Astrophysics.2005,437:1115-1120.doi:10.1051/0004-6361:20042533.
^ChadwickA.Trujillo,米高·E·布朗,DavidL.Rabinowitz,ThomasR.Geballe.NearInfraredSurfacePropertiesoftheTwoIntrinsicallyBrightestMinorPlanets(90377)Sednaand(90482)Orcus.TheAstrophysicalJournal.2005,627:1057–1065.doi:10.1086/430337.PreprintonarXiv.
^DistantEKOTheKuiperBeltElectronicnewsletter,March2007
^米高·E·布朗.OrcusPorcus.MikeBrown'sPlanets(blog).2009-04-06[2009-04-06].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